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2-20 14:34

别总问,这项目到底“挣不挣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感性城市SCity,作者:显微镜,原文首发于2024年8月,头图来自:虎嗅(小雨摄)

文章摘要
厘清商业利益关系,重新审视赚钱逻辑。

• 🔍 探讨商业项目多元角色的盈利关系

• 💡 关注资本游戏的变化与市场反应

• 🌱 强调回归真实价值与慢钱好处

大家是不是总听到这样的评价:


“这个项目很热闹,但实际上并不怎么挣钱。”


“这个产品到底挣不挣钱,不好说,老板肯定挣钱了。”


“不管他的生意好不好,但他们在这个项目挣了钱的。”


“生意是很好,但其实品牌也都没挣到什么钱。”


“这项目可以,加盟商都跟着挣钱了”......


诸如此类的“评价”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


在商业的世界里,讨论挣钱很合理。


问题在于有时候,我们在没有厘清这里面微妙的主体关系时,就非常笼统单一地去评价一个项目、一个品牌、一种行为赚不赚钱,本身是不负责的。


对任何一个项目而言,这里面参与的角色实在是太多:租户还是业主,运营方还是品牌方,打工人还是老板,政府街道还是消费者,投资方还是对加盟商… 


赚的是现金吗?是赚了消费者的钱?还是薅了商家的羊毛?还是收了谁的补贴?甚至是羊毛最后出在了谁身上?


看清楚价值的流向,或许我们才能理解消费世界里,角色交流的意义。


一、不同利益视角下的商业回报:有的继续,有的失灵


互联网时代,对商业和消费市场来说,不管是从业者还是消费者,最熟悉的叙事,便是投资烧钱、攻城略地。


给业主高租金,没关系。给开发高提成,没关系。给消费者大额补贴,也没关系。要的就是快准狠,铺满市场,形成马太效应,赢家通吃。


比如,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动感单车和充电宝。


两者都属于解决生活细节难题,精准抓住了需求然后混战,剩下来的为了维持高估值。


当它跑到市场第一、第二的时候,这些品牌的第一动作就会开始涨价,然后我们就拥有了30分钟4块钱的充电宝。


贵了消费者肯定不买单,怎么办?市场会自然涌现更多的随身或高颜值,或轻量化,或大容量充电宝产品,这算不算行业的反向激活呢?


是的,谁都不傻。


消费者知道,要在资方有羊毛的时候去薅…


业主方知道,在品牌冲刺布点的时候,拼命要高租金但是只签短租约…


打工者知道,能力变现的时候去这种品牌打工,冲一把有股份的就能上岸…


投资人知道,赛道对了,十个同类搏杀出来一个,股权变现就回来了。


没有人问,这流动的钱是守恒了?还是从哪里来? 


舒服的时候,人都不会去思考。


业主只要今年的预算增长,员工只要当下的工资和今年的奖金,管理者只要冲刺上市的股权,投资人只要市场份额的故事。


直到,一个拿了投资的品牌开始释放股份了;一个铺了100家的品牌突然放加盟了;一个省代突然放下线了;一个公司大量裁员和跳槽了;一个品牌开始让消费者充值了;一个品牌上市套现就狂跌了…信号拉响了,熟悉的词汇来了,割韭菜。


这样的故事大家很熟悉,但,仍然像是无法停止的陀螺一样仍在消费行业继续。


比如,到今天我们还是会忍不住看,瑞幸的财报收入已经超过了星巴克。


国民热情煽动一下,“9.9牛马套餐”坚持一下,依然是贴心的鼓励,作为从业者来说,仔细看看利润表,故事就不同了。


这里不展开针对任何品牌,只是想说,故事讲多了都会乏味。


小时候听过“狼来了”故事,讲到现在不管是消费者从业者,我们都发现“卷价格、赢市场”速度没有以前快了。


归根结底,是时代消费的意识变化了。


当经济蓬勃时期,我们基于服务或者挣钱意识,创造的各种需求和生活方式,其实都通过一轮轮故事,扎根进入了消费者生活中,有深有浅。


如今的我们,比起十年前,对生活、对自己的理解和消费安抚方式,多了一万个,细致了一万倍,但我们依然只有一个胃,一张嘴和24小时,喝咖啡超过三杯以上大部分人都扛不住。


所以,伴随着成熟的生活方式认知,和消费多元化追求,其实咖啡的敌人不只是咖啡,还有果汁和茶饮,甚至,网红烘焙和养生中医随时也准备入场。


资本讲故事赚钱,赚的是梦想套现跑得快的钱,初期的羊毛不管是员工还是消费者还是业主薅起来都开心,但缺点是走的时候,是断崖式分手,很伤害人。


二、可预见的增长,可构建的忠诚度:如今或许都不复存在


先说另一个经典故事,供应链崛起。


国潮和白牌,年轻人的时尚,优衣库的平替,有人说薄利多销,有人只在乎“branding”和“装腔作势”;有人赚的是业主的装修和租金补贴;有人在线下滚了一圈回去老老实实做电商;有人为了进入传统购物中心渠道逐步关闭了线上......


这个过程里,没有谁是唯一受伤的,因为每一次选择和尝试,其实都是出于某种利益驱动:


业主方,决定给一个品牌装补,可能不是因为多看好这个品牌,更可能是做决策的打工人,深知当下开出来比明年的事情更重要…


代理商,就算看不到高增长的品牌,也要去拿,因为聊胜于无,开店的品牌就像摸的一张新牌,原来人员和渠道的江山在,不能下桌…


主理人,坚持薄利多销,不敢提价,不一定是抢市场,也可能只是缺乏对市场的认知,没有做品牌的技巧和成本,只能就先从擅长的可行性开始…


消费者,追求新鲜感和打卡的快乐,那么谁给我,谁就是好朋友,你不在乎我忠诚度,我也不在乎你耍心机。


这样看来,其实可预见的稳定增长,和顾客的忠诚度一样,在当下都是一厢情愿。我们只能关注自我,关注当下。


比如员工和企业,到底是不是利益共同体,一个故事到底能不能两面通吃?


现在缓慢增长,很多公司都追求人效。但是另一方面,老一辈约领导还是习惯了要“打台面”,商务会面明明认识非要下面人去约,领导去见,又要追求人效,还要坚持习惯的规则。


这没有对错,只是,规则的双标必然会带来损失。


员工的忠诚度看尊重、看发展、看价值认同,消费者其实也一样。


甚至,品牌看待合作的渠道也一样,所有的生意说穿了,依然是具体的人和人之间打交道,依然是希望相处愉快,且能一起越来越好。


没有人天生就喜欢占便宜,我们只是不喜欢看别人占便宜。


从婚姻到职场到消费市场,我们追求的不应该只是表面上的忠诚度,而是忠诚度背后的价值平等,以及标准共建。


三、当在潮水退去,钱都流向同样的方向


变化是这两年最大的共识。


资本的游戏仍然在继续,但也有一部分资本,开始意识到“上限游戏”越来越没意思了,他们开始学会尊重市场,开始看多元价值,比如投单店而不是股权。


更多的品牌也意识到,供应链的钱也是别人的血汗钱,撑不住也会崩盘。


于是,我们看到一部分操盘手开始赚“市场敏锐度”的钱,赚“市场流转速度”的钱,快速响应数据理解消费者需求,小规模打样投放市场。


这个链条中,恐怕最难的是商业地产。


不过,最勇敢的也是这群人,要适应开疆拓土繁荣的时代不容易,也学习经营中一点点扣着赚钱更难。


从前的自营,不管是影院超市,或者Foodcourt这样的主力店,还是买手百货这样的体验零售,大部分业主这样选择,都是为了满足规模化的速度,为了多样性新鲜度的内容,为了探索更高利润的回报… 


但这些年的社交电商,其实已经从各个业态,都很大部分地补齐了信息差和渠道缺失。


我们为什么还要做自营?


比如上海新开业的HAI550,除了少部分的独立品牌门店,这里更多的空间都是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概念,在超前的上海超前地玩了一把自营。


不同于天目里以往的作品,甚至雅戈尔看上去也没加什么自有品牌,这里更多的是在尝试经营一种氛围感,可能是新瓶装旧酒,也可能是因地制宜最有生长力的留白。


毕竟在淮海中路这样的中心商圈,不会缺独立门店,不会缺丰富产品,只有话题性,是永远被追逐的核心价值。


再比如深圳南头古城,最近团队在古城的社区小楼里,打造了一个自营的集合空间“丕场”。


曾经是原住民的居所,当你走进去依然会觉得格局有些弯弯绕绕,特别是加入了超级MINI的双人电梯,显得有那么点局促,但多逛一会又会感受到一种随意的探索感被激发。


每个空间里的品牌呈现都主打一个亲和力,甚至逛着逛着你会走到房间的阳台上,看到对面屋子里正在吃晚餐的邻居,挺有趣。


想明白了没有哪条路不辛苦,就能够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失败的前车之鉴,有那么多替代方案的现在,依然有很多商业会选择团队尝试自营,来自己解决自己项目的问题,而非永远指望招商,指望别人。


在经营困难的时代,深入理解经营,可能本身就是一种被动的主动,一种勇敢的承担。


看似艰难漫长,但或许是最快的一条路。


后记


到今天再问这个问题,做品牌做商业必须一统天下吗?


我想答案都是未必。就像现在你真的能一眼分清楚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吗?


从无到有,从多到精,消费从来都遵守朴素的道理。


核心地段做精品,大众地段做服务,偏僻地段做惊喜,没什么不好。


从前的时光,我们追捧英雄神话,喜欢“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但如今或许顺势而为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管是作为消费者从业者,又或是多重身份的打工者,投资者,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回归真实价值,羊毛不一定要乱薅,花的时间可能有更好的选择。


慢钱也有它的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感性城市SCity,作者:显微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