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最近有一个新闻,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一张人大代表候选人公示板,把李佳琦推到了“学历造假”的风口浪尖。
说事情不大,是因为随着李佳琦团队和南昌大学的澄清,风波已经迅速平息。
说不小,则是因为它本身就像是一个信号。
不止是李佳琦,更多原本靠着接地气起家的网红,如今也经常面临“翻车”的危险;
与之相伴的是,网红们越发谨言慎行,一如几年前的明星。
而李佳琦这样的头部主播,大概就像是最先感知到水温变化的“鸭子”。
感受到——明星消停之后,网红正在渐渐成为“最危险”的职业。
一、充满“求生欲”的网红们
我很想把李佳琦这次的应对方案整理打印出来,卖给网红们传阅。
题目就叫作,《网红求生的180法》。
这次他差点踩上的几个坑——以为他南昌大学毕业,结果高中学历——个个都是大的。
但偏偏平稳落地,避坑能力不得不让人佩服。
比如第一条,“炒作高学历”。
尽管很多网友都听说过李佳琦上过南昌大学,但他本人确实从没拿学历说过事儿。
唯一一次正面谈到毕业学校,是为了给母校录祝福视频。
于是完美避开“高学历翻车”的陷阱,还体现了念旧情、有人情味的良好品质。
第二条,所谓“学历造假”。
严格来说是吹牛,比如你上了某名校的二级学院、合作办学,就说自己是名校学生。
而李佳琦的微博介绍中,严谨地标明了“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吹牛陷阱,顺利跳过。
以前总说,互联网时代没有人经得起这样“扒皮”;
现在想收回这句话,像李佳琦这样的大网红,大概是经得起的。
无论起作用的是个人品质还是团队公关,他都躲开了舆论场上的任何一个隐形炸药桶;
用网友的话说:“危机公关做的比明星还好。”
不过这些“求生大法”大概也不用我教。
现在但凡数得上的网红,也同样把各种“禁忌话题”牢记于心。哪怕不小心从旁边经过,都要赶紧跳开几步。
两年前我们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到网红跟明星之间的鸿沟正在逐渐弭平。
当时指的是影响力的趋同,开始上同样的节目,甚至主动带起文化和潮流。
如今这句话有新内涵了——
就连一言一行的谨慎劲儿,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之前关注过不少美食探店、教育等垂直领域博主,粉丝多则一二百万,最少的只有二十来万。
截止到目前,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展出了一套“保命”话术。
那种专门去吃高端餐厅的,必强调“大家还是要结合消费能力,理性购物”;
试吃时提到了别的餐厅,还会字斟句酌,防止掉进“拉踩”陷阱。
至于教育类博主就更小心了,地图炮、学历歧视都是拦路虎。
一不小心说句“就连xx学校都录取不了”,简直要后悔到要把舌头咬掉。(误)
当然,也并不是笑话网红在互联网舆论大潮面前畏首畏尾。
因为网友们明明也更吃这一套。
甚至“畏首畏尾”本身,也能变成一个梗。
比如今年有好几个全网狂欢的名场面,都围绕着同一个关键词——网红的“求生欲”。
反诈警官老陈跟人直播连线,意外连到了一个“西厂公公”;
对方手足无措,并积极表示自己“今天什么都不干了,就宣传反诈”,两个人都涨了不少粉。
鸿星尔克捐款事件,无数网友涌入各大品牌直播间;
也是其他品牌员工的“临阵倒戈”“自发宣传”,最能戳中大家的情绪。
无论是网红们还是网友们,似乎都在把“如履薄冰”当作最该遵守行为规范。
只不过方式有所不同,有人的求生欲体现为“避雷”,有人把求生欲玩成段子。
但在不同的行为背后,指向的情绪却是共通的——
对舆论的审视保持敬畏,已经成了网红的必修课。
二、从“小作坊”登堂入室
现在,几乎所有日常上网的人,都已经对这个局面习以为常。
但稍一回望就会发现,在网红行业刚刚露头的时候,情况不仅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有人将2019年称为“网红元年”,这批从互联网上“生长”出来的名人,第一次被大众看见。
而他们之所以能从信息迷宫中脱颖而出,恰恰是因为“够真实”“够大胆”。
明星公众形象集体后缩,涉及个人形象的负面新闻尽量拖到已经没人感兴趣再公布;
正巧这时,网红们带着奇葩的发言、生动的私人生活、不管不顾的热辣劲儿来了。
从一开始,他们就离“正确”“谨慎”十万八千里。
因为互联网的逻辑本来就是越出格、越猎奇,就越容易吸引眼球。
满口“奥利给”的冬泳怪鸽、表情夸张五官乱飞的“韩美娟”……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只皱眉,但最终也不得不承认:“好怪,但确实有点东西。”
网红博主们的恋爱、离婚故事撕到昏天黑地,也没人拿着放大镜评价他们“不够正确”。
是什么变了?
一方面,随着网红产业真正成为互联网显学,曾经互不连通的小圈子被打破。
土味博主的“语录”可能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知识博主也能因为几个金句火遍全网。
耳帝曾经将移动互联网时代形容为“一个个巨大的秘密王国,只在主流世界有不起眼的入口“;
那如今人人都已经掌握了王国大门的钥匙。
网红与受众原本只是简单的供需关系,你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
而如今,他们随时可能被推向更大的池子,拥有流量的同时,也面对更多的不稳定性。
土味主播因为谈了一场“甜甜的恋爱”,受到年轻女孩们的热捧;
当爱情泡泡破碎时,自然也会迎来惨烈的“塌房”。
土味顶流“寒王”上个月被女友怒斥出轨。
原本活在“同温层”的知识型网红,不知道因为自己哪句话、哪个细节,就会被推向公众的目光下,接受四面八方的审视。
当风暴不可控,谨言慎行,也就成了最顺利成章的选择。
另一方面,大众对网红的包容度,的确是在逐渐减弱的。
因为这个行业,几乎已经收回了从底层长出的触角。
“冬泳怪鸽”成了快手宣传片里的主角,“韩美娟”做回韩佩泉,还参加了选秀;
他们似乎都从那个“野蛮生长”的世界里挣脱了。就好像是邻居家那个有出息的孩子,再见已是相逢不相识。
与此同时,没人再相信网红也可以是普通人。
“要么是MCN公司扶持的,要么背后有专业团队操刀。”
现在没有团队,那么成名了以后也会有。
支持网红,以前像是支持有梦想的朋友,现在则是“让我看看这又是哪个有钱人”。
当情感连接消失,网红与他们的受众间几乎只剩下了冷冰冰的交易关系——
你给我想要的梦幻,我交出我的注意力。
每个普通网友都是挑剔的消费者,绷紧为自己贡献的流量”维权“的那根弦;
网红们当然只能做尽职尽责的导购,毕竟“赚了这份钱,就要承担这份风险”。
三、互联网只剩“造梦生意”?
所以我要说,网红的“求生欲”说明他们的时代,已经正式进入2.0版本。
尤其是,随着明星在公共领域的进一步退场,网红们已然成为最最显眼的“出头鸟”。
曾经用在演员、偶像们身上的“消费者审视”,正在原封不动地落在这群所谓的流量新贵头上;
无论他们的粉丝是多是少,都同样站在摇摇欲坠的钢丝上。
甚至某种程度上,网红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比明星还要更甚。
如果说后者还有或好或坏的作品可供傍身,那么大多数网红贩卖的不是自身形象,就是私人生活。
比如上个月再次闹上热搜的初代LU一丝,当年凭借“怒甩出轨男”打下了她独立女性的江山。
后来大家听说她并没又离婚,甚至后来的“年下男友”也是丈夫假扮的,又纷纷表示“下头”。
把自己当“商品”本身,能让他们更加拉近跟粉丝的距离。
可一旦公共形象出现裂缝,碎得也就更彻底。
所以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如今随便一个网红都要把“求饶保命”四个字挂在脸上;
前车之鉴太多了,轮到自己往前走的时候难免要多看看脚底下有没有坑。
只是有点遗憾,这原本是比明星更接地气、更生动的一种人。
可眼看着他们也走向了保守,走向妥帖、绝对正确。
或许当网红成为造梦者开始,就注定会走到这一步。
人们当然希望梦境永不破灭,但在真人身上寻找稳定、永恒不变的东西,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更可悲的是,互联网明明聚集了如此庞大、形形色色的个体,如今却只剩下造梦这一个选项。
就像“网红”这顶帽子可能会掉到任何人头上,但无论起点如何不同,他们终点却已经注定。
丧妻男人靠贩卖“深情故事”获得流量和收益,也因人设崩塌而遭遇反噬;
老演员带货被骂“不务正业”,得到网友的广泛同情后又迅速翻车为“卖惨”。
人人都在说选择了成为网红,就该承受被当作商品的代价。可我只想说,无论这些例子里先“动手”的是哪一方,我都实在是厌倦了这样的逻辑。
人与人之间也本该有思维的碰撞、灵魂的连接,或者哪怕一点点能够超越“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存在。
如果网红彻底成为了造梦、造人设的“流水线工厂”,我们也就不只是消费者,更是互联网这张巨网下的“流量电池”。
这么一看,大家乐于观赏网红们花式展现自己的“求生欲”,可能还是件好事。至少承认了他们也是人,只是在扮演一个人设,并希望他们尽可能“扮得像点”。那不如我们去试着期待,说不定某天虚拟偶像能够解决这一切——
就别难为真人了,去爱永不塌房的玲娜贝儿们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作者:指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