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6-15 21:28

我得了一种“怪病”,叫“内卷”上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史睿智,编辑:Emeria、黎小球,原文标题:《拖延症的反面“提前症”:离截止日期还有1个月,我熬夜完成了报告!》,题图来自:《冒牌天神》


现在是2022年6月15日,一个月后你需要提交一份报告。你想着先玩两个星期,再看资料、写报告时间也绰绰有余。与此同时,你的室友在接到同样任务的第一时间就打开了电脑,他取消了晚上原本要参加的朋友聚餐,熬夜提前完成了报告。


“时间还早啊,你那么赶干嘛?”你问他。


“不做完我心里不踏实,玩儿也玩儿不好。”


确实,你的室友是一个飞速完成所有事情的人,你觉得他简直是站在拖延症的对立面。没错,正有一个词语来形容他们这样的人,叫做提前症(precrastination)


行动的巨人,思想的懒人


拖延症早已众所周知,有拖延症的人不到黄河心不死、总爱把事情拖拉到最后一刻。而与之相对应的提前症却少有人知,有提前症的人任何事情都有提前完成的倾向,哪怕需要为此付出额外的努力,他们甚至不惜熬夜、牺牲正常娱乐社交来完成本没有那么紧急的任务。


与之类似的概念还有“单纯紧急效应”(mere-urgency effect):当人们意识到一项琐碎的任务有截止时间时,他们可能会牺牲掉更重要的事情以完成这项琐碎任务。


提前症于2014年被首次发现并命名。在这场研究中,研究者设置了如下的情境:在一个长长的走廊里放置了两个水桶,离终点一近一远,受试者需要任选一个桶提到终点。根据不同的实验条件,两个桶里可能没有水、都装了3.5磅水或都装了7磅水(1磅约0.45千克)


实验图丨参考文献7


实验中发现,有些人宁可提着水桶走更久也要选择离终点更远的水桶,并且这种倾向不会因桶的轻重而改变,只与拿桶的便利性有关:左手边的桶离起点越近,人们就越倾向于拿这个需要付出更多体力劳动的桶。


针对这一现象,研究者打了个比方:“这就像去超市一样,你把入口处的苹果装进篮子里,一边购物一边拖着它们走,尽管你知道回来的路上还会经过它们。”


先完成某件引起你注意的事情,就可以减少后续为这件事付出的认知努力,好比你划掉了某件代办事项,就不必再去想它了。


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工作并不一定代表这个人能力更强,恰恰相反,它可能与工作记忆容量较小有关。工作记忆容量小表明短期内对事务储存处理的能力不强,人脑的“内存”不太够用,既然没有办法记住并规划某件事,那么不如干脆趁早完成它。


2021年,有研究者做了与上述水桶实验有些类似的实验,但改变了一些设置:两边水杯的水容量变得不一样了。


实验图丨参考文献5


研究发现,对于工作记忆容量较高的人,他们会在不同的条件下做出更有效率的灵活选择。但对于工作记忆容量较低的人,他们更多地拿起了离他们更近的、首先引起他们注意的水杯,而没有在任务上做出太多思考,尤其是效率方面的思考。


换句话说,有提前症倾向的人,其实是行动的巨人、思想的懒人


提前症可能带来一些困扰,毕竟活儿永远干不完  


正如上述所说,提前症的发生可能与认知层面耗费的精力多少有关。从认知的角度看,存在的任务会占据我们的工作记忆,部分人甚至可能因此经历糟糕的心理状态,而“提前完成”则可以让人尽早摆脱这种认知负担、卸下大脑储存。对于有提前症的人来说,之所以选择不拖延早早把事情做完,主要是因为他们无法忍受滞留在大脑中的认知负担。


一些人格特质也与稳定的提前症倾向有关。有研究发现,提前症与尽责性之间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人可能更希望尽快完成工作;提前症和宜人性之间也有正相关,那些总是秒回信息、最先完成小组任务的人,或许是为了让他人安心。


拖延症都会羡慕提前症,觉得提前做事效率高,不用什么事情都拖到最后一刻,也不用承担截止日期前的焦躁,但提前特质其实也会带来很多困扰:


首先,高效的代价可能是“潦草”。比起质量,提前症的人更重视“事情完成”,就容易因这种心理而忙中出错,甚至主次顺序颠倒。比如因执着于一定要秒回邮件,可能出现附件没带、该抄送的人没抄等低级纰漏,重要邮件的回复也未能深思熟虑。


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拖到了ddl,而是自己把ddl提前太多太多了 —— 有些任务花9个小时做到60分,远不如花6天时间做到90分。


其次,看似节约时间,也可能浪费了时间。比如因担心突发状况,提前症的人往往会提前好几个小时去到机场,约会也总是提前很久到,但到了可能也无所事事;早早完成任务,如果过程发生变化,那前面的努力也都白费了。


最后,提前症的人可能会因为手里的任务,牺牲了必要的社交和生活质量。因为心里总是记挂着事情,他们玩儿也玩儿不痛快、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踏实,只要任务没完成,休闲娱乐都可能靠边站。


提前症的人永远希望忙完这段儿再休息,但其实他们一直都在忙的路上。毕竟世界上的活儿永远干不完,做完这件事还会有下一件事。


找到自己的节奏  


好在,提前症绝大部分时候都不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病症。正如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系统注册心理师李初曦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的:“无论是‘拖延症’还是‘提前症’,这两种状态并非心理障碍,先不要简单归类为某种‘病症’,它们是人应对焦虑的一种防御方式,在适应性方面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但如果提前症带来的困扰远大于好处,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可以将复杂、庞大的工作拆分成多个小的部分,每次完成一部分就行,而不是急于把整件事马上做完。


其次,在制定优先做哪件事前,注意以重要性排序,并删除并不必要的任务。


还可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不被焦虑淹没,接纳和承受住自己的思想负荷,多给身体一些喘息的机会。


当感到焦虑时,不要总是用熬夜、牺牲生活质量等提前完成的方式来解决,也可以尝试选择其他宣泄方式,比如听一些轻松的音乐、走出房间看看外面的美景,或者和自己对话“我又开始不必要的焦虑了,按部就班做不会有问题的,别人也是这样”。


拖延和提前都是可接受的,只要不过分影响生活就好,希望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生活节奏。


参考文献:

1.Rosenbaum DA, Fournier LR, Levy-Tzedek S, et al.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Precrastination Rather Than Procrastina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9;28(3):229-233. doi:10.1177/0963721419833652

2.Rosenbaum, D. A., Fournier, L. R., Levy-Tzedek, S., McBride, D. M., Rosenthal, R., Sauerberger, K., . . . Zentall, T. R. (2019). Sooner rather than later: Precrastination rather than procrastinat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8, 229–233.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9833652

3.Rosenbaum DA, Gong L, Potts CA. Pre-crastination: hastening subgoal completion at the expense of extra physical effort. Psychol Sci. 2014 Jul;25(7):1487-96. doi: 10.1177/0956797614532657. Epub 2014 May 8. PMID: 24815613.

4.Wasserman EA. Precrastination: The fierce urgency of now. Learn Behav. 2019 Mar;47(1):7-28. doi: 10.3758/s13420-018-0358-6. PMID: 30264372.

5.Raghunath N, Fournier LR, Kogan C. Precrastina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Psychol Res. 2021 Jul;85(5):1970-1985. doi: 10.1007/s00426-020-01373-6. Epub 2020 Jun 20. PMID: 32564130.

6.Fournier LR, Coder E, Kogan C, Raghunath N, Taddese E, Rosenbaum DA. Which task will we choose first? Precrastination and cognitive load in task ordering. Atten Percept Psychophys. 2019 Feb;81(2):489-503. doi: 10.3758/s13414-018-1633-5. PMID: 30506327.

7.David A. Rosenbaum& Lanyun Gong&Cory Adam Potts. (2014). Precrastin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ume 25, Issue 7. 2014. PP1487-1496.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 (ID:Guokr42),作者:史睿智,编辑:Emeria、黎小球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