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7-22 07:37
如何做一个“不完美,但是还可以”的爸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题图来自:《Turning red》


昨天和朋友一起逛超市,看到某奶制品的广告词写着:父爱配方。


她说:父爱?感觉挺难喝(还不咋健康)是怎么回事。


——她想到的是在自己整个童年和青春期缺席的父亲,以及母亲对此一肚子的火气。如今她三十多岁了,和爸爸有感情,但总是“无法亲近起来”。两个人单独在一起,就会尴尬得想立刻逃跑。


长期以来,父亲总是与“低质量育儿”或“偶尔的替代母亲”这些词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人们对“父爱”有什么期待的话,用精神分析师李孟潮的说法,叫做“胜利的背影”——父亲被期待成为家中最成功的那个人。他沉默,遥远地爱着孩子,只给家庭留下忙碌的后背,成为一个并不真实存在的“符号”。


从男性的成长历程来看,“养孩子”这件事也从未与“男性气概”挂钩。他们没有一个好父亲或是男性榜样来教他们:足够好的爸爸是什么样的?


他们也许爱孩子,但往往“只有硬件,没有软件”:有爱,但不知道“能做什么”。他们可能时不时感到“自己不如妈妈擅长育儿”“孩子跟自己也不如跟妈妈亲”,在被家庭排斥的同时,主动靠边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宁愿下班了躲在停车场,或者每天在厕所度过越来越多的时间,只为逃避家庭的压迫感。


西方研究者用“父亲缺席(father absence)一词来描述这种状况。国内叫它“丧偶式育儿”。


意大利精神分析学家 Luigi Zoja 在《父性》一书里说:“今天的父亲处于谴责之下,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而是因为他没有做什么;不是因为他说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什么也没有说”。


今天存在一些爸爸,认识到父亲对孩子很重要,想要身体力行地阻止代际创伤传递。他们期待参与孩子的成长,且愿意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足够好的父亲”,而不仅仅是“家中的雄性”。


▷ 鲁格·肇嘉,《父性》


对于什么是“足够好的父亲”,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的观点是:


▨  首先,他需要足够在场(present)。他要与妻子有良好的伴侣关系,存在于真实的日常互动中,为孩子提供(除母亲之外的)第二个支持系统;


▨  其次,他需要存活下来(survive)。孩子常将家中男性理想化。作为父亲,他需要熬过孩子对自己“理想化”的破灭,熬过孩子对他的失望、憎恨,不竞争,不报复。与此同时,他能扩张对真实自己的接纳程度,依然对孩子付出“存在”,付出爱。


1. 足够在场


足够在场的意思是:父亲出现在孩子的生活里,有真实互动。他与妻子有良好关系,并承担部分育儿责任。


好的父亲,首先有亲密的伴侣关系:他爱妻子


理想情况下,在传统异性恋家庭中,孩子们需要能感到:他们的父母是一对互动的、非创伤性的伙伴关系或育儿联盟(Diamond,1986)


育儿是全天候的工作。父亲在场参与育儿,对整个家庭最有益的影响在于:两个照顾者,能够形成一个功能更好的家庭系统。它让孩子更好地构建自我与父亲、自我与母亲的关系(Herzog,2009)。正如经典理论所指出的那样:父亲迫使孩子应对母子关系之外的世界,让孩子的心理从“二元支撑”发展为“三元支撑”。


当爸妈感情好,孩子是能感觉到的。如果爸妈羞辱、贬低、殴打对方,他们一定看得一清二楚。当夫妻之间意见不合,孩子也能观察到他们如何处理争执。


孩子从小最能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并不是大人得空传授的几句大道理,而是日常真实可见的生活互动。



父亲的价值,在于他“存在”


对于爸爸到底能干什么这件事,过往研究认为,父亲的互动倾向于身体接触(摔跤、荡秋千),更多引领孩子走向外部空间;情感上倾向于幽默和刺激,“粗心”爸爸也可以为“焦虑”妈妈提供缓冲。


虽然从女性主义来看,这多少有点刻板印象。毕竟爸爸“养家糊口”的角色被消解了,如今的妈妈也要上班,也承担引导孩子走向真实世界的功能。


但对孩子们来说,父亲的存在依然是必要的,因为它意味着一个不同的世界,一个不同的支持系统。


甚至,只是存在于孩子身边提供陪伴,也比“总是不存在”的父亲更好。一些精神分析文献认为,孩子能感觉到父亲的注视(Green,2009)父亲在边上,自己是安全的。无论语调、动作、气味,他都是非常熟悉的另一个成年人。遇到问题时,他是潜在的支持者。


即使是无言的注视,都有益于培养孩子的心理成长(Bion,1962)、自我反思能力(Target,1995)以及随后的自我接受能力——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孩子走向独立,实现个性化自我。


▷ 《Turning red》


当然我们说的在场,是“身心俱在”。如果父亲只顾自己玩,他即便“在场”也相当缺席。


研究发现,如果父亲们“情感投入充分”,他们自身也能获得更大的自我成长。养孩子可能会让父亲脾气暴躁,但也使他更有爱心、耐心,对他人和自己的感情更敏感了(Hass,1994)。Lewis(1986)发现“与婴儿的接触暴露了男人性格中亲密的一面”,允许他们变得更无私或富有表现力。Palkovitz(1997)认识到,父亲参与养育,还让这些男性的同理心增加,自我中心主义减少,内心感觉更自由了。


2. 存活下来


熬过孩子对自己理想化的破灭


许多孩子在小时候,会对家中的男性形象产生“理想化”幻觉,认为父亲超级完美,无所不能。


弗洛伊德也是如此。据《父性》一书记录:


某个星期六,父亲 Jacob 戴着崭新的皮礼帽在街上散步。拐进一个转角时,被一个高大的男人挡住了去路。


Jacob 想要继续向前,却有点胆怯。结果那个男人突然一巴掌把 Jacob 的帽子打落在烂泥中,傲慢地向他吼道:“从人行道上滚下去,你这个犹太人!”


小弗洛伊德听到这儿,急切地问父亲:“那你是怎么做的?”


父亲十分平静地回答道:“我走下人行道,然后捡起帽子。”——这句回答,就像一根大棒砸落在弗洛伊德的心上。


当孩子进入到青春期时,他们可能会骤然发现:父亲竟然是个平凡的人!他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


坚持参与育儿的父亲,可能会失去孩子对他的理想化,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潜在的现实,即孩子的失落是真的,自己也确实没这么好。研究父子关系的心理学家 Michael J. Diamond 写道:


“许多男人发现很难承认自己作为男人的失败。直到中年,他们一生都认为自己有点英雄气概,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他们在工作中的成功、作为家庭成员的能力,或与此前的成就有关。经历了自己儿子的鄙视,他们经常开始质疑自己的雄心壮志和英雄地位”。


如果你遇到了这些事,你需要“拿出一点勇气,放弃成为自己脑海中的那个英雄——别做那个人”。


为人父母就是自我发现。不过请注意,自我发现可能是一个残酷的过程。父亲面临的艰巨任务就在这里:你需要熬过孩子的失落,接纳有关自己的真相,与孩子分享真实的你是什么样,扩张你对男子气概的定义,同时对英雄主义说再见。


▷ Diamond, M. J. My father before me


熬过孩子对自己的憎恨


精神分析对孩子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理解是,这就是独立和成长的代价——孩子试图在现实中取代父母的一部分功能,所以孩子会在无意识中表现出对父母的攻击性行为。


这时,父母最重要的工作是 survive(活下来)。挺过那种“青少年谋杀式成长的攻击性”,并提供一种允许对峙、反抗和冲突的环境,以适当的方式回应他们的感情,不“报复”,不“竞争”,依然爱孩子。


温尼科特认为,一个健康的婴儿在发展中,一定会出现“暴力和仇恨”。孩子一般只会喜爱父母中的一方,而厌烦另一方,以此同时学会爱与恨的感情——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本能。


作为父母,你必须允许愤怒蔓延,并且不因此威胁或报复孩子。“要抚养一个孩子,使孩子能够发现自己天性中最深层的部分,就必须藐视某个人,甚至有时必须憎恨他,而不存在关系完全破裂的危险……如果父母能够顶住孩子做的一切,事情就会解决”。


如果父亲没有存活下来呢?


如果他坚持自己的英雄幻想,发誓要做那个彼得潘,不断把注意力放在家庭之外“似乎可以拯救中年危机”的年轻出轨对象,拒绝变成一个“真实且有很多缺陷”的中老年。会发生什么?


当孩子们长大后,他们可能陷入对完美父亲的痛苦渴望中。即 Herzog(1982)所定义的“父爱饥渴(father hunger)”。


温尼科特讲过一个故事:


“有个女孩在出生之前父亲就过世了。这个女孩,是怀着对父亲的理想化幻想长大的。悲剧的是,她在此基础之上发展了对异性的看法,把遇到的男性总是想得很完美。


刚开始恋爱的时候,她总能发现男人最好的一面,但是,她逐渐认识到每个男人也有不完美的一面。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她都会陷入绝望。


理想化的父亲毁了她的一生。如果父亲在她童年的时候还活着,她该多么幸福!她既能看到父亲理想的样子,又能发现父亲也有缺点;在父亲令她失望的时候,她也能接纳对父亲的憎恨。”


▷ 《妈的多重宇宙》


为人父母的过程,关乎“自我的投降”。


做一个好爸爸,你需要“对孩子有他者性的欣赏,有对自己进行深思熟虑的能力,在必要时采取行动或选择不采取行动的勇气,以及在整个不断变化的终身过程中,保持参与孩子成长的愿望和意愿(Diamond,2007)”。


成为足够好的父亲,是需要一点“信念感”的。


祝你永远不要成为一个满分父亲,但“还可以”。


参考文献:

Winnicott, D. W. (1971) 11. Contemporary Concepts of Adolescent Development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 Playing and Reality 17:138-150

The Importance of Fathers: A Psychoanalytic Re-evaluation,Judith Trowell, Alicia Etchegoyen · 2002 · Family & Relationships

Diamond, M. J. (2007). My father before me: How fathers and sons influence each other throughout their lives. W W Norton & Co.

Diamond, M. J. (2017). RECOVERING THE FATHER IN MIND AND FLESH: HISTORY, TRIADIC FUNCTIONING, AND DEVELOPMENTAL IMPLICATIONS. The Psychoanalytic Quarterly, 86(2), 297–334. DOI: 10.1002/psaq.12141 

The Common Roles of Fathers: The Five Ps

鲁格·肇嘉,《父性》,2015年6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孙平,《在女儿那里,父亲光做一个玩伴是不够的》

徐菁菁,《父职的消解与再发现》,三联生活周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