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8-12 09:41
如何成为松弛的“60分妈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李歪歪,编辑:寒冰,责编:Kuma,原文标题:《当妈妈学会讨厌孩子后,才能真正开始爱TA》,题图来源:《你好,李焕英》

文章摘要
1. 母爱是被歌颂最多的一种情感,但真实的育儿过程中并不总是如此。

2. 儿童心理治疗领域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对孩子出现嫉妒、厌烦、后悔的情绪是正常的。

3. 温尼科特提出了一个概念:good enough mother,即“60分妈妈”,妈妈不需要完美。

4.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的调查发现,很多妈妈都表达了对孩子的后悔和矛盾心理。

5. 妈妈的罪疚感来自于这些情绪不符合社会对“全能母亲”的期待。

母爱是被歌颂最多的一种情感了,人们似乎默认:一个女人做了母亲,天生就对孩子有无条件的爱;母爱是牺牲、付出、包容,不掺杂恨意、攻击。


但其实真实的育儿过程中不是这样的。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有读者给我们留言,表达她们对孩子的“恨意”:


“盯着孩子让我不自由主暴躁,想死。”



随即她们又会感觉愧疚,这样的自己是怎么了?是不是对不起孩子?


但事实上,儿童心理治疗领域最为著名的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对孩子出现嫉妒、厌烦、后悔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妈妈的罪疚感,很大一部分来自,这些情绪不符合社会对“全能母亲”的期待:


爱孩子,毫无保留地付出并享受这个过程,用“母爱的力量”足以克服一切困难。


但母亲不用是全能的。温尼科特提出过一个概念:good enough mother,你可以把它理解为“60分妈妈”。


当妈不用那么完美,60分就是够好了。


(注:这里的 good enough mother  有时也指婴儿的主要养育者,并不仅仅包括“母亲”。)


妈妈是可以恨孩子的


从 2008 年到 2013 年,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了一项“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她的访谈对象之一,索菲亚,两个 1~5 岁孩子的妈妈,这么跟她说:


“我在自己身上找不到其他人对孩子的爱,当我看到婴儿时,我感到焦躁不安,我可以表现得像其他人那样温馨甜蜜,但在内心……我为此感到害怕。”


她对 23 位母亲进行深入采访,很多妈妈都表达了这样的矛盾心理:爱孩子,想做个好妈妈,但仍然有一些时刻后悔当妈妈。


“女性本弱,为母则刚。”“妈妈是超人。”“神不能无处不在,于是创造了母亲。”


我们习惯于把母爱描述为一种:崇高的、没有瑕疵的爱,这种叙述让母亲的付出变得天经地义,把为人母要经历的困难和困境一带而过,这种对母职的神圣化叙述,让妈妈很难表达“非爱”的情绪。


温尼科特也观察到了媒体语境对“母亲”角色的神圣化,他说我们很容易理想化母亲的工作:任何工作都会有挫折,会有令人厌烦的时候,为什么当妈妈就是一个例外呢?


他曾写过一份包含十几条原因的清单,来说明为什么母亲会恨自己的孩子:


怀孕到生产期间,妈妈都处于一种危险之中;哺乳时会被孩子咬伤;婴儿不会对妈妈的付出感恩,相反,他们总会对妈妈失望,让妈妈自我怀疑;他会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给妈妈提出新的问题,剥夺妈妈的自由,让妈妈很难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 韩剧《我亲爱的朋友们》


这些感受完全是真实而且正常的,更是需要允许被说出,被看到的。因为恨意本身并不可怕(它是真实关系的一部分),但如果因为“妈妈只能爱孩子”把怨恨压抑住不表达,隐藏在爱之后的恨,会真的破坏掉母亲对孩子的爱。你是不是也听过这样的话:


“妈妈这么辛苦,你怎么能让我失望。”


“如果不是因为你,我早就……”


不允许表达恨意,会让妈妈的爱变为“牺牲”,而对牺牲的抱怨,会给孩子带来持久的内疚感,这会破坏孩子的自我认知,也会破坏孩子跟父母的关系。


▷ 电视剧《小欢喜》


接受自己总会让孩子失望


妈妈要面对的压力,不仅在于“必须要做个好妈妈”,还在于眼下,这个“好”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了:


妈妈不仅要照顾好孩子,科学育儿,还要精致得体,身材有型,事业生活平衡,不能有太多的“妈味”。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沈奕斐曾分析过公共媒体的“辣妈”形象,发现这个看似在解放母亲的概念,实际上是对妈妈更苛刻的要求:


它把需要解决的母亲的结构性困境,用一个漂亮的标签推给了母亲一个人。让妈妈更怕自己不够好了。


温尼科特早在上世纪,就注意到了这种“完美母亲角色”给妈妈带来的压力。他给了妈妈一个定心丸:


别担心,反正你总是会让他失望的。


他在给朋友罗杰·钱-凯尔的一封信里,讲自己对“足够好的母亲”的理解:


她首先是一个真正的女人,她能做的最好的就是做得足够好,而非完美。


这意味着,妈妈在养育过程中总会出现让孩子失望的时刻。这不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孩子需要的,恰恰是一个“不完美”的母亲。


他指出,父母在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记得“去理想化”,即“始终如一地做自己”。如果机械地按照书本和育儿班上的技术和规则操作,那么孩子得到的始终是一个“标准角色”,一个角色是不能提供足够好的养育的。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知道父母既会成功也会失败,但他们愿意陪在自己身边,始终给自己照顾和支持。


另外,父母的职责之一,就在“向婴儿持续稳定地展现这个世界”,这个过程中就包括让孩子理解,有些事情我是不能被完全满足的,世界不是完全按照我想象的样子发展,它会有不完美的部分。


打破这样的全能感,允许自己让孩子失望,也允许孩子让自己失望,父母跟孩子才能建立起一种真实的信任关系,孩子也会渐渐发展出“接受很多事情不如我所愿”的适应能力。


▷ 电影《瞬息全宇宙》


妈妈有自己的生活,孩子才能独立


龙应台那篇散文《目送》里,有这么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亲子关系是一种需要“结束”的关系,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母亲需要尽量给他提供一个安全的照顾环境,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母亲也需要慢慢结束这种状态,开始关注自己的需求,孩子才能顺利走向独立。


温尼科特把孩子从依赖母亲到走向独立分成“婴儿心理发展的三阶段”,在每个阶段,妈妈要做的各有其侧重点:


1. 绝对依赖阶段(absolute   dependence):无条件适应孩子


绝对依赖阶段,指婴儿出生后的几天到几周时间里,在这段时间,婴儿完全依赖着母亲,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依赖母亲。


这个阶段,妈妈的确需要花很多精力在婴儿上,专注地给婴儿创造一个优质的保护性环境,不让婴儿受到外界伤害。具体包括满足生理需要,保护婴儿免受生理侵害;照顾婴儿皮肤的敏感性;可以某种程度上把自己放在婴儿的位置上,共情婴儿的需要。


被好好照顾的婴儿,就不会把太多精力放在对外界的防御上,相信自己是安全的,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信心。


2. 相对依赖(relativedependence)阶段:把现实介绍给孩子


相对依赖阶段一般是从孩子6个月持续到两岁,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依赖着母亲的,并会对此感到焦虑。母亲需要做的,是用一种平稳缓和的方式,让孩子认识现实世界,比如:


  • 告诉孩子什么是危险的,比如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烫”;


  • 给孩子逐渐适应挫折的机会:母亲不用再像上个阶段那样,在孩子有需要时立刻满足他们,而是可以适当地关注自己的需要。


比如喂奶,在上一阶段,母亲可能需要在孩子哭泣时马上出现;而在这一阶段,母亲可以让婴儿忍受住紧张等待几分钟,这个时候婴儿也会发展出一种能力,比如从母亲在厨房忙活的声音中知道食物一会就会来,然后告诉自己耐心等待。


婴儿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妈妈也许不会马上满足我,但我总会被满足,她不会抛下我不管。


3. 趋向独立(towards  independence):通过解释跟孩子合作


趋向独立阶段,是指孩子从学步期到青春期的漫长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断扩展他的社会活动区域,比如学校、其他兴趣小组、朋友圈,接触到越来越多对自己陌生的社会现实,并逐渐理解和适应。


这个阶段,父母需要跟孩子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通过解释和沟通跟孩子配合,不仅可以一起满足孩子的需要,也可以学会让孩子发现和尊重自己的需要:


比如在一段时间告诉孩子,妈妈也需要休息,你可以安静看看书玩一会吗?


昨天陪你吃了麦当劳,妈妈今天想吃这个,你能不能跟我一起吃这个?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两个独立个体之间的关系。


▷ 韩剧《我亲爱的朋友们》


温尼科特说,母亲是需要有“结束”的能力的:


有的母亲可以在第一阶段可以很好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当第二、第三阶段到来,却不能给孩子适当的挫折,这种单向的付出,是不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


做个关爱自己的妈妈,孩子才能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自我怀疑是正常的,这恰恰说明你是“足够好的母亲”


最后还想说,出现自责、愧疚、自我怀疑的情绪,恰恰说明你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为什么这么说呢?除了精神分析师的身份,温尼科特还是一个从业 20 几年的儿科医生,他发现,那些有“罪疚感”的妈妈,都对孩子很有责任心:


很多妈妈会因为一些小事带孩子找温尼科特做检查,比如前一天孩子不小心撞到了头,其实孩子没什么问题,但妈妈需要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放心。


温尼科特认为,出现这种情绪,恰恰说明你是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这说明你有责任感,想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想要做一个好妈妈。并不是所有的妈妈都会有这种自我怀疑。


足够好的妈妈是这样的妈妈:对孩子的需求足够敏感,并且愿意满足孩子的需要。


相比于一个对孩子的不舒适视而不见的妈妈,能感受到罪疚感、愿意为孩子负责的妈妈,恰恰说明她“足够好”。


所以,我并不想宽慰妈妈们“不用焦虑”,也并不觉得一篇文章、一本书能够解决一个母亲的焦虑。因为把一个生命带到世界上、陪他发展为独立的个体,本身就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而很多“完美母亲”的焦虑,也不该由妈妈们承担。


接受“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焦虑,这也是成为母亲的一部分。而化解焦虑,也不应该是妈妈一个人的责任。


妈妈需要的,不是通过“完美”抵达别人眼中的“够好”,而是更多的“允许”,允许她们表达真实的感受和情绪,是更多实际的支持。


妈妈需要的,是我们在谈论和面对一个母亲的时候,首先意识到:抛开母亲的角色,她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 电影《你好,李焕英》


参考文献

【英】唐纳德·温尼科特著,唐婷婷译,《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2017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英】唐纳德·温尼科特著,赵丞智译,《温尼科特与为人父母者的谈话》,2019年4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以】奥娜·多纳特著,林佑柔译,《成为母亲的选择》,2022年2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沈奕斐《辣妈:个体化进程中母职与女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李歪歪,编辑:寒冰,责编:Kum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