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凯莉彭 (ID:kai-li-peng),作者:凯莉彭,对话嘉宾:陆继恒(Zion载航创始人),编辑:一言,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前两周,我有幸邀请到Zion载航创始人陆继恒做客直播间,聊聊创业那些事。继恒和我身边的很多小伙伴背景相似——在美国读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入职硅谷大厂。
他本科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发布过论文研究锂电池仿真模型,探究原子世界。研究生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学习计算机科学,探索比特世界。
毕业后,他曾经就职于Facebook、Groupon、Google等硅谷公司。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他在硅谷大厂工作了三年多以后,就毅然决然回国创业去了。
我听过很多小伙伴说,“我要在海外积累几年工作经验,之后就空降回国工作/创业”,可是,真正做到的却是少数。
如果不是外力的作用,人很难主动去改变自己的环境。在大厂上班钱多又舒服,看着大洋彼岸的大家那么拼,不免担心自己卷不动。
为什么继恒能果断离开硅谷大厂,选择回国创业?国内国外的创业环境有什么不同?
而且,继恒不仅现在在创业,他其实已经连续创业多次了。作为一位连续创业者,他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想要和大家分享呢?
以下为对话实录:
Kelly:继恒之前是在美国硅谷的几家头部大厂工作,后来离开Facebook回国创业。很多人都会有创业的想法,但真正行动的人很少。当时是什么样的契机使你毅然决然的离开了硅谷、回国创业?
陆继恒:我一开始回国做的是明星社区运营的项目,这是一个非常垂直的行业。
之所以做这件事,是因为我的本科同学有相应行业的资源,他当时组建了一个商业化的团队。另外两个合伙人,也有行业的资源。
这是我和我的合伙人在2019年初回国时做的第一个项目。后来在2019年底,我们就启动了Zion载航(www.functorz.com),这是我们回国创业的第二个项目。
Kelly:继恒已经回去三年多了,回国创业跟一开始想象的有什么不一样的吗?你觉得国内和国外的创业环境区别在哪里?
陆继恒:在国外的时候,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开始创业,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做过融资,所以我其实不太了解美国的创业氛围。
但在国内,我可以很明显地感知到国内的融资环境和VC市场,近几年有很大的变化。
一开始投资方会非常在意偏业务方面的数据,比如非常关注用户数量。但是最近两年,特别是2021年之后,VC对于技术创新的接受度高了很多。
在我回国之前,国内可能对于技术类项目的接受度,不如美国的接受度高。
在最近几轮的融资过程当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一些专业的投资人,对于更长期性的一些项目接受度和风险的容忍度,越来越高了。
其他方面,比如文化、做事方式,我没有特别强的感知,可能因为我们团队很多同学都有留学的背景。
Kelly:你觉得什么样的人适合回国创业?
陆继恒:我倒不觉得有特定的人适合回国创业,但是我觉得可能特定的人群更适合创业。
我之前看过一些材料,我很认同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更适合创业。创业之后的很多困难,和打工中遇到的困难是不一样的。
打工的时候,特别是在大厂里,你会发现你的一个很大的困难是发展空间受限——“面试造火箭,上班拧螺丝”。
但是创业的时候,你会遇到完全不同的挑战。你没有任何这种发展空间的限制,但是你的困难会来自于选项太多,然后你不知道怎样做选择。
外界不一定会给你正确的反馈,来帮助你做决定。这个时候更取决于你自己,就像陆奇博士讲的“people mission fit”——你是谁?
你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你和你要做的事情是不是契合?基于这几个问题,你需要去找到对的方向。
所以,没有什么人是特别“适合回国创业”的,但有些人的性格特质更适合创业。
创业就是要在不可知性非常强的环境里,找到对的方向。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这种环境感到舒适,有一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和个人天然的风险偏好有关。
有些人天然对于模糊性有比较高的容忍度,能够在没有外界的明确指示的时候,主动判断应该做什么,并且主动去做事。这一点在创业过程中非常重要。
Kelly:你之前是在大厂工作,而且还换了几份工作。所以你是一开始就知道你会出来创业,还是慢慢发现自己不想继续留在大厂打工?
陆继恒:从第一天开始我就知道我最终是会创业的。
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在硅谷待了一段时间。我很喜欢硅谷这边的风格和文化,所以决定毕业后要先到硅谷来。先积累一些工作经验,然后出来创业。
Kelly:怎么找到自己的创业合伙人的?
陆继恒:我当时来到硅谷以后,借住在我康奈尔大学的一个学长家里。这个学长和我现在的合伙人蒋耀锴是同事,他们在周末的时候会一起做一些创业项目。
有一个周末,我听到他们在楼下讨论战略方向上面的问题,我觉得挺有意思,所以就加入了他们。
所以,我和我的合伙人蒋耀锴从背景上来说,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通过这个业余时间的创业项目认识,然后后面合作过程中也觉得很合得来。
即使第一个项目后来中断了,我们还一直在硅谷part time做了很多其他的项目。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信任,也了解了彼此合作的方式。所以后面有了回国创业的机会时,我俩就一起回了国,一起创业。
Kelly:如果有小伙伴想要考虑回国创业,他们在硅谷也跟你一样,有这个想法,但是没有行动,你会给这样的小伙伴什么样的建议?
陆继恒:想要回国创业,我建议是尽早开始。因为创业其实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情,如果你前期准备好了,个人能力也准备到位,我会建议尽早开始。
第一,因为它是一个长期复利的事情,越早开始,看到结果的量级会有更大的变化。
第二,国内现在对于一些海外背景,想要面向全球做产品的这些项目,接受度会高很多。
Kelly:说得对,不管是不是回国创业,我觉得对于任何有想法做成什么事的人来说,都是要尽快开始。不要纠结太久,准备的差不多了,就行动起来,因为你永远不会100%准备好。
陆继恒:我非常相信“精益创业”的概念。你永远可以用小成本和MVP去验证一个项目。
其实我觉得离开大厂全职创业并不是必选项。你完全可以在业余时间做项目,在验证了模式、发现确实有一些机会以后,然后再全职创业、去拓展它。
所以,创业并不是要全职开始,可以先从兼职开始,但是行动是尽早开始会更好。
比如我和我的合伙人蒋耀锴,我们还在大厂上班的时候,其实也没有花太多时间,只是每周两次开会,一起打磨我们的产品。其他时间我们会在晚上做一些产品上的迭代。
我们在业余时间里,一共尝试过三四个项目。
比如有一次我们去买家具,然后发现宜家排队排的很长,然后我们就想到开发一个自动结账系统。
但是没过多久Amazon Go就出来了,我们发现我们被技术碾压了,于是决定换一个方向。
第二个项目是一个餐厅点餐的产品。这个产品在国内其实已经比较普及了,但是在美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尝试。
第三个项目是一个量化交易平台,因为蒋耀锴有比较多的投资方面的经验,然后发现专业人士在做分析的时候,一个很大的痛点是数据清洗。
所以我们就做了一个工具,帮助提供干净的数据,并且可视化出来,从而可以更好的帮助投资者做分析。
所以我们做了很多尝试,这些尝试都不是全职在做,但是帮助我们收集了很多市场上的信号,对于我们后面确定全职创业的方向提供了很多信息。
Kelly:介绍一下你们现在正在做的产品,以及你们的目标客户人群?
陆继恒:我们目前是希望通过一个可视化交互工具帮助我们的用户,通过无代码的方式来产出小程序以及网页。这里的网页更偏向是web app,传统意义上前几代的产品,他们会更关注在是这种静态网页的搭建上,也是就是官网本身。
我们现在的产品,相当于把很多SaaS化的一些能力,基于网页端的App开发能力、在我们平台上面可以进行产出。
我们现在面向的客户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一些早期的创业公司,特别是以软件产品为核心的一些创业公司。
第二类是软件的服务商和集成商,我们会帮助他们以更高的效率去服务。
Kelly:你们是怎么获得第一批客户的呢?
陆继恒:我们通过奇绩创坛社群获得了第一批客户。我们通过这个小社区,获得了一些早期的信号,了解到很多人对于定制化的应用有非常强的需求。
先在百人社群里,做一些简单的传播,从里面筛选出来差不多三十个需求,然后挑选了两三个做这种深度交流和交付,证明是有市场需求的。
Kelly:明白了,先不开发产品,而是先去看用户有没有需求。国内国外都有不少无代码或者是低代码的平台,你觉得你们的差异化在哪里呢?
陆继恒:这里的差异化其实是定位的不同,我之前也做过一些分析,对整个市场来说,无代码慢慢地变成了一个比较宽泛的词。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国内,无代码可以包括很多类型的产品。
但如果从底层上来区分,这些产品它可以分为三个大类:
第一类关注的是“数据化”,以表格为主要的形态,它面向的是企业或产品最早的一个阶段。
这一类的代表是 Airtable,他们本质上面是把 Excel 搬到了线上,并提供了协同的能力。
然后在Google Sheets这个基础上,提供了更多交互的方式,来更容易地实现数据沉淀。在企业没有任何数字化的基础下,这一类产品做的就是数据化,把数据沉淀下来,实现连通。
第二个阶段,当我们有了基础的数据和数字设施以后,会需要做一些数据的连接。
这类的产品叫Integration Path。在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国外的产品的Zapier。国内腾讯包括一些创业公司也在做类似的产品方向。
他们主要偏向是做一些不同现有服务的整合,或者是BPM的一些编排,这是另外第二类的一些产品。
国内比如像现在绝大多数的一些无代码产品:明道、简道、轻流等等,他们都会偏向于数据的呈现和系统连接的Airtable和Zapier这两层作为一个新的混合,作为一个新的形态去面向市场。
第三类,更偏向于纯软件工程的方向,这类的代表是以美国这边的Webflow和Bubble为代表,最近YC有投一些这个方向的创业公司。
我们属于第三类,我们更关注一个底层软件工程的创新问题,会从开发者效率的角度出发,来做底层的开发工具。
Webflow关注的是网页端,把前端应用开发的部分降低复杂度,通过可视化即可实现开发,从而让设计师、产品经理也可以通过网页操作来做软件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从交互侧开始关注。把很多现有的一些数字的基础设施通过 API 的方式整合来获得这种定制化的能力。
可以慢慢地变成一个新的开发范式,我们希望替代传统意义上的Javascript或者说是React framework这些技术框架。
在2000年初的时候,最早有一些可视化的开发工具,比如FrontPage和Dreamweaver。
最早为什么会有做它的初心,也是因为我在小学阶段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开发,接触到的就是像FrontPage这样的产品,可以通过拖拉拽来建立一个静态的网站。
现在由于大趋势和技术环境的变化,所有新的应用都会变成一个无代码、云化的应用。
这相当于是当年的潮流再一次回来,提升效率又变成了一个新的主题。新一代的工具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这三类产品,目前在广义上都被称作叫“无代码”的工具,但是从底层来看,他们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
Kelly:谢谢继恒分享的知识。我想问问继恒,在创业过程中,你遇到过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陆继恒: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战,比如创业的早期一定要100%的投入,生活和创业难以平衡。我和我的合伙人在国内,但是我们两个人的太太都在美国。
在2019年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国内国外来回跑,但疫情之后,只能一年见一次,在家庭这边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Kelly:从长远来看,这个挑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陆继恒:现在的计划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我们的业务会尝试在美国、新加坡这边做一些拓展。
第二个是探索国内有没有一些机会,可以让我太太回国。我们对拓展海外市场的更期待一些,因为自由度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很多的挑战。
Kelly:回头看过去这几年的路,有没有什么选择,你可能会做的不一样?
陆继恒:一开始我们过于专注于产品本身的研发,而不太注重对市场化、对商业的追求。
因为我们的理念是做出一个很好的产品,再加上一个很好的市场进入策略,商业方面的反馈我们会自然的获得。
现在回头看,前期如果有一个清晰的商业化的目标,我们在一些产品运营决策上的清晰度会更高,产品迭代速度也会显著加快。
我相信这是很多工程师出身的创始人都会面对的一个思维上的变化。
Kelly:谢谢继恒,说完创业,我们来了解一下你的成长环境吧,为什么你说你是一个“生来就有创业精神”的人?这和家庭环境有什么关系吗?
陆继恒:我的家庭影响挺大的,从小我父母一直非常鼓励我动手去做一些事情,多多尝试,这样对未知的恐惧就会相对较少一些。
在学生时代,我就会去参加一些奥林匹克竞赛、机器人竞赛等等。我还记得我参加机器人竞赛,用木头做机械臂,去做一些取目标物的动作,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是挺有意思的回忆。
这些事情对我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锻炼了动手做产品的能力,二是影响了我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习惯于探索未知,对不确定性感到舒适。
Kelly:继恒在一线城市长大,成长环境里有比较好的资源,家长也很重视对孩子探索未知方面的培养。
陆继恒:对,因为我妈妈本身是机械工程师,所以在我的小时候,她会给我一些设备,把螺丝刀给我,然后去尝试拆掉,拆完再装回去。
有时候在装回去的过程中,我会发现有几个零件多了出来,我妈妈也不会生气。这种对失败的容忍度,对未知的容忍度,就是从小建立起来的。
Kelly:在过去的五年中,有没有什么行为或者是思维习惯上的转变,觉得对自己帮助特别大?
陆继恒:最大的变化是从工程师的思考方式变成一个创始人、建立团队的思考方式,从具体做事,转到偏向目标设定和目标管理。
由于我本身是工程师,很多时候碰到问题,我会习惯自己去解决。但是到后面会发现,当我们要做的项目非常大的时候,很多事情是不再是靠自己动手就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依赖团队。
在组建团队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中,如何设立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如何平衡产品的投入和市场的期待,这对我来说视角上的转变非常大。
我现在完全是站在另外一个视角的立场上面去思考问题。这是我最近五年当中最大的变化。
Kelly: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对你影响最大的三个人是谁呢?
陆继恒:第一个人是陆奇博士。一开始做载航的时候,我们有一些迷茫期,一直在做探索。关于创业的方向,我们一开始有三个想法:
第一个想法是,做底层通用的可视化的纯技术的开发。
第二个想法是,面向这些粉丝社区做的舆情监控,用舆情监控提炼出运营的决策。
第三个想法是,做私域流量的变现。
在参加陆奇博士的一个线下分享中,他提到在创业初期,创业团队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两个“PMF” ,第一个PMF是比较传统的“product market fit”, 第二个PMF是“people mission fit”。
陆奇博士的这个说法对我们影响非常大。
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蒋耀锴,我们俩都是工程师的背景,都是偏产品技术方向的思考模式,我们需要找一个更适合我们本身特质的方向。
所以我们最终选定了以技术为驱动、以底层软件工程创新为底座的项目。
陆奇博士对我们的创业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第二个人是埃隆·马斯克。
他在不同领域做过很多的探索和创新,我最欣赏他孤注一掷的勇气。
2008年左右是Space X和Tesla最低谷的时候,他把自己所有之前积累的财富全都平分投在两个公司上面,极少有人能够做到这样。
当时他受到非常多的非议,就连他的偶像——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都认为他的火箭回收计划行不通。虽然他很难过,但是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种勇敢和坚持的精神是我非常欣赏的。
真正的勇敢不是你感受不到害怕,而是你感受到害怕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去做对的事情。
这也是我希望获得的勇气。
第三个人是本·霍洛维兹。
我读过他的书《创业维艰》,当时他从Opsware迁移到Loudcloud业务的过程当中,其实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面临着团队、投资人、整个资本市场的不认可。
然后他做了转型,力挽狂澜,把整个公司打造成全球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云计算公司。
这个也是我非常欣赏的希望获得的勇气和能力。
Kelly:继恒提了好几次“勇气”这个词,你觉得你是个勇敢的人吗?
陆继恒:我觉得我是,也希望我可以持续勇敢。
Kelly:如果请你给小伙伴推荐对你影响最大的书,你会推荐哪三本?
陆继恒:第一本就是刚刚提到的那本《创业维艰》。
第二本是《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如果说管理方面只有一本书是你需要认真学习的,那就是这一本。
第三本要推荐的是一个大类,名人传记。其实所有的名人传记都应该读一读,因为传记会把非常值得尊敬的一个人,很多的人生抉择会压缩到比较高密度的一本书里面,都是宝藏。
我选择书的方式,通常是会像做研究一样,看到一本好书里提到了其它的书,我就会去找想关联的书。
Kelly:感谢继恒跟大家分享这么多创业相关的知识,以及创业的心路历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有启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凯莉彭 (ID:kai-li-peng),作者:凯莉彭,对话嘉宾:陆继恒,编辑:一言
中东市场社交直播发展旺盛,而直播电商的闭环路径仍在探索。如何细颗粒度的洞察当地用户特点和需求?社交的巨大流量如何有效转化?怎么打造契合本地用户心智的品牌,并长期经营?
虎嗅「502线上同行」出海潜望镜第三期,关注中东市场机会,为大家详解当下的直播热点和未来的电商与品牌潜力。立即报名,与300+出海同行人一起,先人一步摸清方法,“掘金”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