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 (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钟毅、张文曦、王亚奇、林宇轩、李诗梦、姚炜楠,编辑:张文曦,校对:吴玉燕,题图来自:《女人们的谈话》剧照
北京时间3月13日,第95届奥斯卡落下帷幕。人们为杨紫琼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亚裔最佳女演员欢呼,也为黑色喜剧电影《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获得9项提名但未夺得任何奖项而感到遗憾。
电影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安慰剂和调味剂。它在生活的平静湖面上不经意地掀起波澜,也抚平了我们被生活挤压后的褶皱。在那些照进现实的虚构情节中,我们无需踏出世界,就可以看到世界。我们在不同的角色和光影里,经历无数的人生。
今天的硬核读书会,带你以另一种方式,走进这个光影的世界。
《毫无意义:伍迪·艾伦自传》
《毫无意义:伍迪·艾伦自传》
[美] 伍迪·艾伦 著,btr 译
新经典文化 | 新星出版社,2022-12-1
“我可以把生命看成悲剧或喜剧,这取决于我的血糖水平,但是我一直认为它毫无意义。我觉得我是一个悲剧演员,只是被锁在单口喜剧演员的身体里。一个缄默的、不光彩的弥尔顿。”
如果用这段话作谜语,猜一位电影导演的名字,想必很多人都能说出正确答案。没错,这个人就是伍迪·艾伦。这段话来自他的自传《毫无意义:伍迪·艾伦自传》。
伍迪·艾伦是20世纪最有趣的创作者之一。导演、编剧、演员、段子手、乐手、作家、法国人眼中“美国电影界唯一的知识分子”、一个富有争议的公众人物……面对这些贴在他身上数不胜数的标签,84岁的伍迪在回首自己的一生时写道:“与其活在公众心中和记忆里,我宁愿活在我的公寓里。”
《安妮·霍尔》剧照
伍迪在这本自传中回顾了他在布鲁克林度过的童年和青年时代、他的电影制作生涯以及他那备受争议的私人生活。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伍迪:从来不爱读书,热爱的文学英雄是蝙蝠侠、超人和闪电侠;热爱运动,尤其是棒球,是一名出色的运动员;在高中时期就开始在报纸上发表笑话,在爵士乐手、单口相声演员和剧作家之间徘徊,在一次又一次的写作和表演中沉淀,最终选择电影制作的道路;5岁时就意识到了死亡,顿悟人生毫无意义,后来却成了“工作狂”,去年还在拍摄他的第50部电影《黄蜂22》。
伍迪的人生故事读起来有点像好莱坞励志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布鲁克林中下层如何成长的生动故事”,夹杂着伍迪式的俏皮话和嘲讽,带有一点点的自我厌恶和冷淡。
如果你是伍迪·艾伦的粉丝,阅读这本书无疑是一种享受。
《贾想II: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
《贾想II: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
贾樟柯 / 万佳欢 编
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2018-1
在读这本书之前,请暂时忘掉拍电影的技巧和程式,忘掉贾樟柯是一位著名导演。你所要做的,就是把他当作一名写作者。
在《贾想II: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中,我们能够看到贾樟柯是怎样从山西小城青年成为大导演。他的故事先是存在于他的稿纸上,随后才拼尽全力成为了那些乍看起来带着粗狂、凌厉气息的影像。
许多人认为成为优秀的导演或者创作者需要天分,但是在贾樟柯的叙述里,所谓的“成为导演天分”似乎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创作者,如何感受与观察生活。
《小武》剧照
就像他在书中所说:
“我们关注着身边的世界,体会着别人的苦痛,我们用对他们的关注表达关怀。我们不再像他们那样,回避生命的感伤,而直接寻找理性的光辉;我们也不再像他们那样,在摇滚乐的喧嚣声中低头凝望自己的影子,并且自我抚摸。我们将真诚地去体谅别人,从而在这个人心渐冷、信念失落的年代努力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我们将把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作为前提并且加以张扬。”
在贾樟柯这一代导演身上,可以观察到新一代导演不执着于宏大叙事下的苦难描写,而是将个体的经验融入时代之中,就像《小武》《站台》《世界》里,那些人物看似麻木,他们所经历的故事又都和时代有关。贾樟柯在个体叙事上做到了举重若轻。
导演、创作者在成名之后,很容易被人戴上滤镜细细观察。在读完《贾想II:贾樟柯电影手记2008—2016》之后,就会发现其实在真诚观察之后,诚恳地去书写、不断地去练习写作技巧才是成为导演最重要的部分。影像和生活、影像和文字从来是密不可分的。
《王家卫访谈录》
《王家卫访谈录》
李惠铭 / [英] 李沛然 编,邵逸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 |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7
有多少人对香港的第一印象来自王家卫?
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南国的椰风蕉雨浓稠且艳丽。爱情是王家卫电影中的重要主题,但他的电影讲述的不只有爱情。除了爱情之外,王家卫试图留住过去历史的吉光片羽:《花样年华》里上世纪60年代迁至香港的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写照的记录、《2046》里的湾仔老建筑、《一代宗师》里中国传统武术流派......
《王家卫访谈录》收录了近30年来22个对王家卫的访谈。在这些访谈里,王家卫对影迷好奇的问题做出了回答,比如《重庆森林》里给两名警察设计的编号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为什么要在《堕落天使》里使用超广镜的拍摄手法?
《重庆森林》剧照
在这些访谈中,王家卫也撇清了不少外界对他的既定想象。
人人都觉得他拍的爱情故事浪漫,他却说自己对浪漫主义不感兴趣。采访者提到香港的大学里很多课程喜欢讨论王家卫的电影,后现代主义、香港文化、怀旧意识等名词经常被拿来作为解读他的钥匙。王家卫则说自己看些电影比听其他人讲要好得多,“后生仔(年轻人)应该不要听那么多别人的话,这样会变得老气横秋”。
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这本书将一个立体的王家卫呈现给众人。那些采访者提的问题,何尝不是影迷们想提问的问题?翻开这本书,就像和王家卫面对面坐下,听他聊着他的生活和电影。
《吉卜力的天才们》
《吉卜力的天才们》
[日] 铃木敏夫 著,曹逸冰 译
新经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2022-10
人们常常将吉卜力与宫崎骏画上等号。但是,制作一部动画、向市场推广从来不是靠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事情。
吉卜力如何成为在商业与口碑上都大获成功的动画公司?这背后的故事,由吉卜力中的制作人铃木敏夫来讲述最为合适。和宫崎骏相比,铃木敏夫的名气没有那么如雷贯耳,但对吉卜力来说,他同样不可或缺。
《龙猫》剧照
《吉卜力的天才们》以铃木敏夫的视角讲述了吉卜力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动画工作室之一的。在铃木敏夫的叙述中,宫崎骏、高畑勋等“天才”们有着另外一副面孔。
以《龙猫》《萤火虫之墓》《千与千寻》等经典作品为例,在这些几乎被宫崎骏的名声淹没的作品的背后,有着许多争吵、妥协与无奈。如果没有铃木敏夫的坚持与协调,吉卜力甚至无法存活到名利双收的那一天。
在这本书中,读者还可以看见押井守、庵野秀明等动画界传奇人物的身影。在铃木敏夫轻松幽默的叙述中,吉卜力的天才们得以祛魅。人们会发现,看似高冷的“天才”只是更加擅长表达和传递美好的普通人。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日] 是枝裕和 著,褚方叶 译 新经典文化 | 南海出版公司,2018-9
对于日本以外的观众来说,是枝裕和最知名的身份是享誉全球的电影导演。斩获金棕榈奖的《小偷家族》证明了他在电影上获得的认可。然而,在他的创作随笔《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中,是枝裕和却表现出了“电视人”的姿态。
在前言中,他坦言:“我并不是纯粹的电影人,这一点即使别人不指出来,我也认识到了。我讲述的电影语言,与以电影为母语的创作者所讲述的不同,是带着电视口音的方言。”
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从电视进军电影的是枝裕和以十分真诚的姿态,分享了他的创作感想。这本创作手记被许多从业者看作是“创作者的圣经”。是枝裕和在书中分享了他创作中的思考,也分享了他从前辈大师们身上汲取养分的经历。
这本书更精彩的部分,是在创作之外,是枝裕和对生活、世界、政治的充满思辨的思考。这也让是枝裕和的形象与他的电影遥相呼应。是枝裕和的电影呈现的日常生活的模样,建立在他日常的哲学思考之上。谦逊又坦诚的分享,一如他的电影,平静的同时充满着力量。
《小偷家族》剧照
《绿眼睛:杜拉斯与电影》
《绿眼睛:杜拉斯与电影》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陆一琛 译后浪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1-1
玛格丽特·杜拉斯可能是当代最出名的法国女作家,她的《情人》是一部大获成功的小说,改编后的电影《情人》也在影史享誉盛名。杜拉斯受世界知名杂志《电影手册》编辑部邀请,撰写了一系列电影专论特刊,《绿眼睛》就是这些文章的合集。和她的小说神秘、迂回婉转与特立独行的气质相似,杜拉斯对于电影也有着独特的洞见。
《绿眼睛》中收录了《电影手册》编辑对杜拉斯的专访,也有杜拉斯与同时代备受公众关注的新闻人物、作家、导演的对谈,还穿插着与主题相关的信函、随笔、宣言和檄文。
《广岛之恋》剧照
杜拉斯从来都不畏惧成为“小部分人”,她自由的思考常常语出惊人。在这本书的封底,印着充满杜拉斯迂回风格的话语:“电影的成功的根植于写作的溃败,电影最主要的且具有决定性的魅力,就在于它对写作的屠杀。”
在阅读和看见杜拉斯的过程中,不难理解为什么王小波将其视为文学上的导师。杜拉斯对文学、电影艺术和永恒自由的追求,无法不令人目眩神迷。
《导演》
《导演》
[波] 西德尼·吕美特 著,张文思 译后浪 | 海峡文艺出版社,2022-3
《导演》这本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把自己心仪的电影拍出来,是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工作。导演吕美特执导过《十二怒汉》《东方快车谋杀案》等代表作品。
在吕美特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电影。他每天睡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奔赴片场去和编剧、制片人、演员商议当天的拍摄事宜,时不时还要处理一下突发情况。
《十二怒汉》(1957)剧照
《导演》是一本活生生的导演百科全书,关于导演的一切在这本书中应有尽有。痴迷电影的读者会在这本书里和吕美特达成共识。你们可以饶有趣味地从作者数十年的拍摄生涯中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如何和编剧打交道、如何创造自己的风格、如何和演员相处。
对于那些对电影没有太多兴趣的读者也不必担心,吕美特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导演,文字生动活泼。这本书不会让人感到无聊,读者完全可以在书中悠哉地欣赏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及体会电影人的创作激情。
《导演》展示了一个好莱坞的全息电影世界,它比你看过的影片和拍摄花絮都更精彩。此外,这本书也是一个了解欧美导演创作思路的读本。想要了解东亚电影与欧美电影各自特征的读者,也能够从这本书中得到启发。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
[德] 维尔纳·赫尔佐格 / [英] 保罗·克罗宁 著,黄渊 译
雅众文化|中信出版集团,2023-4
赫尔佐格谈电影,又不只谈电影。无论你是否熟悉赫尔佐格,都能从这本豆瓣9.6分的书中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
《陆上行舟:赫尔佐格谈电影》50万字的庞大体量足以使很多人望而却步。开始读后会发现,赫尔佐格传奇的人生经历和精湛的艺术功底足以支撑这本书的庞大体量。赫尔佐格17岁创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25岁拍摄了自己的首部长剧情片。
《陆上行舟》剧照
在这本书里,赫尔佐格不只讲述他是怎么成功的,他还会坦诚地讲述整个过程有多少的不顺。无论是人生还是拍摄,赫尔佐格都经历过层出不穷的麻烦和超乎想象的困难:在美国匹兹堡流浪数周、在希腊遭军方阻拦拍摄、在喀麦隆被投入大牢……
不过,将这些经历讲述出来的赫尔佐格不是在劝我们给自己找麻烦,他坦言不会为了艺术过于冒险。有一次,他想冒险到火山里去拍摄,但很快他就意识到:“不管我自己有多好奇,说到我正在拍摄的那部电影,完全想不到有任何理由,我非得去拍那几个镜头。”
说到底,这个来自巴伐利亚的著名导演,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赫尔佐格的眼光,穿过电影,给我们带来启发。他已行其所志、志其所行。翻开书页,就是在学习他的志行之道了。
《魔灯:英格玛·伯格曼自传》
《魔灯:英格玛·伯格曼自传》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张红军 译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8
魔灯自17世纪兴起,是投影仪的前身。和胶片电影的放映原理相同,魔灯的光源透过画板,经由透镜成像。在著名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看来,魔灯不仅是孕育早期电影的媒介,还承托起了自己在孩童时期漫无边际的想象。
伯格曼的童年并非无忧无虑。他沉于幻想、苦于禁令,常常承受父亲的体罚与母亲的责备。回忆往昔,伯格曼形容道:“童年的特权是在魔术和燕麦粥之间、在无限恐惧和极度欢乐之间自由地遨游。”如《四百击》中的安托万,伯格曼过早地养成了沉郁严肃的性格。一台放映机成为了他疏解心绪的出口,也让他与电影结缘。
1981年,在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之后,伯格曼结束了数十年的电影生涯。6年后,《魔灯:英格玛·伯格曼自传》出版,晚年的他回忆往昔,读来令人动容。这部自传中甚少谈及电影,却又处处谈及电影——家庭的失衡与上帝的缺席,性的激情与爱情的消泯,等等。伯格曼的电影围绕着生活的多重主题不断变奏,《魔灯》则是解开他所有电影之谜的钥匙。
伯格曼钟爱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曾执导斯特林堡的代表作《一出梦的戏剧》。魔灯折射的光晕将我们带入关于影像的无限遐想之中,正如伯格曼所说:“没有其他艺术媒介能像电影一样传达梦的特性。”
《芬妮与亚历山大》剧照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
[伊朗]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著,btr 译
雅众文化 | 中信出版集团, 2022-5
谈起伊朗导演阿巴斯,影迷们会直觉地想起《樱桃的滋味》。在这部电影中,决心自杀的巴迪驾车寻找埋尸人,老人巴格荷对巴迪说,自己曾挑了一棵樱桃树准备上吊,却被樱桃甜美的味道所挽留。最后,巴迪躺在樱桃树下,在闪电之中闭上双眼。
如阿巴斯所说,这是一部“具有诗歌精髓的电影”,简洁却不甚明晰,将理解与想象的自主权交给观众。“它挑衅、唤醒内在的东西,在电影结束后很久仍在拷问你……它在你观看时可能会让你睡着,但几星期后你会醒来,满怀热情,肆意想象,并对自己说‘我要再看一遍’。”
《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是阿巴斯一次七日电影工作坊的授课记录。在阅读中,我们来到构思、拍摄与剪辑电影的现场,领略阿巴斯的电影哲学。
人们或许会感到惊喜:阿巴斯并不采用花哨刻奇的技法,而是追求电影的直接与简洁。他淡化导演的主导权威,关注表演的真实和片场的偶然与即兴。他愿为橄榄树林里一道美丽的光线等上数周,也会主动钻到道具下与儿童演员共同体验和交流。
《樱桃的滋味》剧照
这位享誉国际的大师不断敦促自己回到起点,一次次成为电影的新手,以谦卑而朴素的态度探寻电影的广阔天地。
阿巴斯的作品是对世界影像化的思索与转译,让我们看到电影令人兴奋的多种可能。他的电影总能精确地表述观点的态度,但更多时候,它抛出令人迷惑的疑问和邀约。这时,阿巴斯的话或许能给我们启迪:
“答案有用,仅仅在于它们带来新的问题。电影永远都处于进化阶段。它将永远是一次追寻、一段旅程。每部电影都是路上的一个阶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硬核读书会 (ID:hardcorereadingclub),作者:钟毅、张文曦、王亚奇、林宇轩、李诗梦、姚炜楠,编辑:张文曦,校对:吴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