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7-12 12:53
如何建立“多维度快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原文标题:《构建自己的“多维度快乐”,你可以这么做》,题图来源:《小森林》


前阵子看到一个心理学研究说,能在生活中发展多个“重心”的人,心理更健康。


比如一个人在水电站工作,是个 7 岁孩子的妈妈,爱好烤面包、扔飞盘,定期捐款给失学儿童——她把自己“获得快乐的维度”敲成很细碎的切面,分散在很多地方。比如:创作食谱的成就感、团队运动的联结感、公益付出的意义感。


心理学家 Erikson 曾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能体会到自己和他人相比的独特之处,以及真实自我存在的“各个维度”。


从这个层面看,“多重心生活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在职场、家庭或各种团体中建立关系的必要能力。它的必要性在于,你能在各种关系中不断发展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建立起自我同一性。


即便你是一个兴趣寥寥的人,找到多重心的支点也是可能的。来看看我们的故事~


给了我很多信念感和“支线任务”


(豆包)


我是最近两年开始把生活分成好几个重心的。


两年前,出于好奇去上了一堂街舞体验课,没想到从此以后对舞蹈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差不多是下了班就冲去舞房练舞,一周大概有 9 个小时的时间花在舞蹈上,平时坐地铁听着歌也会不自觉地“比划”两下(咱练舞人都懂)


前段时间,我又领养了一只叫作“珍妮”的小狗,每天又增加了几项遛狗、喂狗、梳毛、擦屎的日常工作,以及陪伴狗子的快乐时光。



由此,我的生活大致被分成了三个板块:工作、跳舞、狗。


生活被分成好几个重心后,看似更忙了,但好处还是很多的。此前,我一直觉得生活是一条线,由下班的时刻作为节点,被分成“上班的时间”和“下班后的时间”。上班时间就是工作,下班后的时间就是回家躺着刷手机,一天也不知不觉就结束了。


但生活里有了其他重心后,我觉得自己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因为这些重心会延展出“支线任务”,却丝毫没有不得不去完成的强迫和疲惫。


比如,要写出更好的选题和文字,我需要花许多时间在广泛阅读上;要在跳舞时更有爆发力和控制感,我需要训练自己的核心和四肢力量;要想让狗狗能够更快乐的成长,我需要不断学习更多宠物喂养的知识,以及一有机会就带她出门玩玩,和其他汪汪小朋友见见面。


现在,我觉得生活更像是个立体的坐标轴,我能在每个坐标轴上看见自己的轨迹和方向,从而更好的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这些重心也会给予我不同的信念感,即便其中某个重心遭受了打击,也会有其他重心为你提供支持和动力。


两年前见到生活多重心的人,我总会觉得羡慕和钦佩,因为他们看起来始终面面俱到、井井有条,可以将每一种角色,每一个方面都做到完美。但开始践行这样的生活后我才明白,多重心生活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追寻每个方面的完美,而是让你懂得:


生活不是只有一种打开方式,也不是一个半径有限的圆圈,脚下的道路之外,还有很多未知和可能等待着你一一去解锁。


只有一个重心的生活,常常面临崩塌的风险


(寒冰)


从我对身边人的观察中,当人的生活中只有一个重心时,很难真的感觉到快乐和满足,而且风险也高。举两个朋友的例子吧。


朋友 A 唯一的生活重心就是工作。他经常需要加班,但很少对此抱怨过什么,因为他本来除了工作也没什么事。因为工作忙,他很少休假,面对偶尔的空闲时间也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


当只有一个重心时,一旦重心出问题对人的打击是致命性的。这使得一方面 A 很难承受工作中出现的任何冲突和波折,对同事之间的正常冲突,情绪反应都会特别大。但另一方面,他又对工作中的不舒适忍受度很高,因为辞职这种行为对他很可怕(没有工作是无法想象的)


朋友 B 的重心是亲密关系。这可能不是有意而为之,那两年她和家人的关系不好,工作也不顺利,于是伴侣成为她唯一的救命稻草。因此她对亲密关系的要求极高,伴侣对她而言既是爱人、又是家人、还是朋友和“心理医生”。说实话,任何人都很难承受如此多的期待,那段关系最后以失败告终。


我们有必要(有意或无意地)为生活建立多个重心,因为人会在一个重心的生活里失去弹性,当这个部分要承担你全部的重量,其实是很脆弱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建立重心很难,因为“我就是没有喜欢的事情啊”“我就是交不到很好的朋友 / 恋人啊”,但在我看来,重心不一定要是很大的东西,它也可以很小,比如一坐下来就会安心的咖啡馆、喜欢吃的牛肉面、每晚陪你入睡的娃娃、只能一起喝两杯吹吹牛逼的朋友、某本书等等,生活的大网就是由这些细碎的东西支撑起来的。


只用一个维度来评价自己容易抑郁,所以要构建自己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江湖边)


我刚刚入行新媒体的时候,“数据”是第一门大考。


因为数据很诚实,反馈太及时。它可以衡量你的文章有多大价值,还决定你的绩效奖金高低。所以有好几年时间,我每天像个股民一样,早上一睁眼就会盯阅读量涨了多少。


盯的时间久了,还盯出了连自己都很讨厌的预测能力:文章发出去 15 分钟,基本就能知道你这几天有没有白干。


数据不好的时候,常常一连抑郁好几天。数据好的时候,也快乐不了几个钟头——后来就算公司没有 KPI,这种焦虑也只能适当缓解,无法根除。因为“持续增长”是刻在咱大脑里的思想钢印,主打一个“春风吹又生”。


“单一评价维度”本身有很大问题。因为这本质上是在物化自己。物化的意思是,站在被评价的角度,把自己当成一个物品来看待,并完全由“使用属性”来反映你价值几何。


所以这时候无论如何你都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完整的人是有历史、弱点、失误、成长和生命力的。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从这种焦虑中后退一步。以下是我的一些些心得体会:


1. 重新定义价值,建立将“数据好坏”和“个体价值”隔离开来的屏障。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在一档播客节目里也谈过这个困扰。他自我照顾的方式是降低期待:只要这篇文章帮到了一个人,我就认为它有价值。


2. 保持“小而美”。


精神病学家欧文亚隆在还是个新手时,他对自己成为团体治疗带领人这件事也超级紧张,怕自己的治疗实际上“没啥大作用”。这时他就会提醒自己:小而美,就是胜利。将你巨大的压力先放在一边,只去关注手头的细节。


3. 既然我们活着就免不了被评价,记得多去做些“评价维度迥异”的事。


如果你也是一个对数据和评价很敏感的人,不如干脆就多设置一些评价的维度,去打碎那种压倒性的“自我价值决定感”。比如:画画(不管好不好看都要画),运动(只要做了就很好)


“如果你有 10000 个小时,别把它们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ARTHUR C. BROOK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责编:kum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