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16 08:53

情绪最稳定的大人,是被电话手表驯化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傅淼淼,编辑:波鲁克,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电话手表的审核功能能够帮助家长和孩子保持稳定的情绪,并在沟通中促进礼貌和文明交流。

• 💡 电话手表担当“礼貌转换器”,帮助家长调整语气,保持冷静

• 🌟 儿童手表提供精准定位和心情检测功能,有效安抚家长焦虑和孩子分离焦虑

• 😊 文章讲述了家长在沟通中的不同行为语言,探讨了社会自我表现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很多家长在跟孩子讲话时,常会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甚至会用一些不恰当的词汇。但这些在电话手表上可行不通。


当暴躁的家长遇上严格的审核,任你情绪再激烈,眼见弹出一个又一个感叹号提醒,也只好一再调整自己讲话的语气,在反复编辑中逐渐冷静,在来回拉扯中被迫优雅。


在一个电话手表的对话界面中,“我是你妈”“我是你爸”“我是你妈妈”“请问我能是你妈吗?”均被提醒内容不适宜。


最终妈妈发出天问:“我不是你妈,我是谁?”


如果说以上这些是电话手表担心对方在聊天时乱开伦理玩笑,那么以下的沟通记录便是对脏话的有效拦截:


某位母亲质问孩子为什么不认识就乱加那么多好友,孩子回复:“你就说厉不厉害吧?”妈妈回复“厉害个屁”“厉害个P”。以上均被屏蔽后,只好编辑“厉害极了”,终于发送成功。主打一个鼓励教育,其乐融融。


还有一位家长在跟孩子沟通过程中情绪失控,连发“别逼我扇你”“我要扇你”“给你脸了”,通通发不过去,最后只好发了一个“。”,情绪浓度瞬间降至最低。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儿童电子手表的拦截功能,就像一个礼貌转换器,在促进家庭和谐的同时,强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类话,想必大家的耳朵早已听出茧子,甚至因为过于古早,而沦为和“神马都是浮云”一样的互联网陈年旧梗。


但这句所代表的含义,在生活里层出不穷:个体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面对不同沟通对象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有时美化粉饰,有时虚张声势,有时则刻意凶狠。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前台”“后台”这一概念。“前台”指人类在特定社交场所用表演来维系个人体面与礼貌的地方;等到了“后台”,人们则摘下面具,短暂休憩,做回原来的自己。


当人们与认识很久或关系亲密的人在一起,会放松“前台”控制;而与新结识的人在一起,便会加强对“前台”的控制,甚至会开启小心翼翼的表演模式。从这一层面来讲,人们会有两种不同的行为语言,一种是非正式的“后台”行为语言,另一种是在表演场合使用的“前台”行为语言。


在戈夫曼看来,“后台”行为语言包括:直呼其名,共同做决定,使用亵渎言语,说方言或不规范语言,喃喃自语抑或大喊大叫,等等。而“前台”行为语言中则没有上述表现,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正好截然相反。


在公关公司上班的肖璐,就曾在某次去做头部spa的过程中,见识到一个人“前台”与“后台”的迅速切换过程。其转换之丝滑,令人叹为观止。


一位打扮得体的漂亮中年女性,在准备躺下洗头的过程中和工作人员讲话,语气柔和,目光温柔;躺下之后,女人拨通电话,连珠炮式询问电话里的人:作业写完了没有?老师安排的手工进行到哪一步了?奶奶过生日的贺卡有没有写好?


当没能得到想要的答复之后,女人的眼神突然变得凌厉起来:“你就等着我回家踹你吧!”“×××我最近给你脸了是不是?”“我还有一个半小时回家,等我回去,你这些事情必须做完,听到没有?”


最后那句“听到没有”,一字一顿,声音尖厉刺耳,听得肖璐胆战心惊。挂掉电话,女人深吸一口气,迅速恢复了平静。


头部按摩师似乎有些心有余悸,悄声询问:水温是否合适?手法轻重是否得当?女人温柔地笑了笑,“谢谢,非常好”,声音轻柔到几乎听不见。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由来已久,这代人的父母在被养育的过程中,就是在这一观念的深刻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或许没有亲身经历过体罚,但或多或少有所耳闻。因此,很多父母长大成人之后继续沿袭这一观念,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动不动就施以呵斥、训诫、体罚,甚至会把孩子关禁闭。


研究发现,当父母频繁地使用严厉的教养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儿童的恐惧情绪,甚至逐渐内化为情绪问题,进而表现出高水平的情绪失调。所谓“粗暴养育”,顾名思义,主要体现为父母对孩子的身体攻击或言语攻击。曾有研究对国内高中生进行抽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粗暴养育与青少年的焦虑情绪呈显著正相关。


一个人拥有多少种社会自我,主要取决于其关心多少个不同群体的看法。面对孩子,很多家长大概率会产生天然的权威感。但请不要忘了鲁迅那句:“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安排孩子做点数学题,心情立马down到谷底”


2015年,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火遍大江南北。节目当中的几位活泼可爱的小朋友,也因此迅速成为广告商眼中的红人。


彼时,人们都曾在各大卫视插播的广告中见到森碟和天天的身影,旋律由《蓝精灵》动画片改编——“不管你在哪里,一个电话马上就找到你,马上找到你!”


有网友回忆说,当时全家人正在某卫视追《甄嬛传》,每次一演到紧张的环节,就会插播广告,每次插播广告,都会准时响起电话手表的广告歌。他起身去厨房倒水喝,不自觉就会哼唱出广告歌的旋律。足可见其洗脑程度。


除了“防止儿童走失”“防止拐卖儿童”等一系列关乎人身安全监护的设计,电话手表还能满足亲子关系中的情感陪伴需求。毕竟大部分家长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陪伴在孩子左右,更没办法参与孩子的全部生活,因此儿童手表提供的精准定位、随时通话等功能,便成为缓解家长紧绷情绪的某种代偿,甚至能提供一种虚拟在场的感觉。


这不仅能大大缓解父母的焦虑,还能有效安抚儿童的不安。陈丽是一位单亲母亲,她独自抚养3岁的儿子安安。可能是跟母亲太过亲密的关系,安安有一些分离焦虑。只要隔上一段时间没看见妈妈,他就会表现得无比焦虑。


让陈丽感到哭笑不得的是,安安每次上厕所都要给她打视频电话:“妈妈,我不想一个人上厕所,你和我一起好不好?”好在安安的分离焦虑在上幼儿园之后有所缓解,他在幼儿园交到很多新朋友,给妈妈打视频电话的次数越来越少,陈丽通过手表检测儿子的心情,发现他每天都很开心。


除了颇具仪式感的“碰一碰,加好友”的功能,电话手表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设定,那就是家长可以通过手表检测孩子的心情。


有家长发现,儿子每天放学都要去附近小卖部买零食,伴随儿子买东西发来的消费提醒,儿子的手表心情检测也处在开心状态;还有的家长说,女儿每次在潘家园逛买手串,挑好珠子结绳的时候,心情都会达到顶峰;还有家长反映,每次安排孩子在家做点数学练习题,对方的心情立刻down到谷底。


但正如人们所调侃的“电话手表驯化当代家长”一般,儿童手表不仅对家长严格审核,对孩子沟通审核也是一样地严格,主打“有话好好说,善语结善缘”。


罗杰·西尔弗斯通曾在《电视与日常生活》一书提到“驯化理论”。彼时,电视作为一种技术,亦作为一种媒介,在被镌刻上社会与文化的意义的同时,也在社会与文化之上镌刻上自己的意义。在智能电子设备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某类“延伸性肢体”的当下,这句话同样适用。


或许等多年以后,孩子长大成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岁月,想起父母用电子设备跟自己讲话时格外温柔克制,甚至擅长鼓励,也不失为一种“阴差阳错”的美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傅淼淼,编辑:波鲁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