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傅淼淼,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呦,你怎么这么闲啊?有空帮我把PPT做了呗?”
——“你人怎么这么好啊?那帮我把房子首付交了行吗?”
“女人嘛,迟早是要嫁人的?你这么努力干吗呢?”
——“人迟早都要入土的,你活这么久干吗呢?”
以上回怼句式,来自B站up主“代理人利奥王”。他在视频中教网友用“句式抄袭法”回呛对方。所谓“句式抄袭法”,即套用前半段话术,用对方的句式提出一个更为离谱的要求,以此来告诉对方要求的不可能性。
此外,还有“偷换概念法”,自动忽略别人话里原本的重点,另辟蹊径去回复另一个不重要的点;以及“废话文学法”,将对方的话完整重复一遍作为回应,譬如“你以后可咋办啊?以后的事情,以后就知道了”;动用“钝感力大法”,将对方阴阳怪气的话照单全收,不经意间抛出一句“安慰”对方的话,“慢慢来吧,你也可以”。
这些全都是可以参照公式的,倘若一时反应不过来呢?别担心,还有好几种应对方式。譬如选择性失聪,一直反问“啊?”;或是假装没听明白,一直追问“这是什么意思啊?你给我解释解释呗?”;或者干脆心平气和来上一句最扎心的话“你要是这么想也正常”。
这时不免有人会问了,闲着没事学什么吵架技巧啊?不觉得这样更容易激化矛盾吗?
可你是否经历过白天与人争吵,被对方呛到讲不出话,支支吾吾一脸无奈;夜里躺在床上,终于才思泉涌,眼睛瞪得像铜铃,蹦出一连串怼人佳句,奈何“对方辩友”早已抽身离开,只剩你捶胸顿足。
你又是否经历过明明自己非常占理,却被对方带偏了逻辑,陷入反复自证的陷阱;甚至因为太过着急,大脑一片空白,明明很努力在控制情绪了,却“泪失禁体质”大爆发,不争气地掉下眼泪,气势瞬间荡然无存。
余华曾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要知道,健康的自我一定是有锋芒的,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必然有一条明确的边界。
语言和表达出现问题,其背后大概率是心理与思维在起作用。为什么一提到吵架,就觉得不好呢?为什么要先给自己加上一层“冒犯他人”的滤镜,话没出口气势上先矮三分呢?因为很多人并没有学会有效释放攻击性,且攻击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污名化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吵架亦是某种自我表达,那就请珍惜每一次表达机会,毕竟任何事情都是熟能生巧。
倘若吵架真的有所谓秘籍的话,总结起来最朴素的四字箴言便是——菜就多练。
豆瓣“吵架没发挥好小组”,有将近1.3万组员,而“吵架发挥好了”小组,却仅有2700多人。可见大部分人在吵架方面,都很难有稳定的发挥。很多视频博主教大家如何吵架,底下一堆留言大都是关于自己的失败经历。
B站up主“童大掌柜呢”曾逐帧分析《甄嬛传》中甄嬛吵架的场景,提炼出“吵架是攻击,不是防御”的技巧,告诉大家在吵架时切记莫要陷入自证陷阱,“你骂我,我不自证,我要重开一局,引导对方自证”。
毕竟自证是弱者的游戏、是下位者的视角,想要真正吵赢对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已读,另回”,无论对方说什么,都不要被情绪所影响,不要“噌”一下火冒三丈,而是尽量神色平静地专注输出自己的观点,从被攻击的角色转换为攻击的一方。
将“原是我不配”挂在嘴边的安陵容,面对争吵的态度是,“姐姐辩了也是无用,反倒惹一身是非”。可甄嬛并不这么想,在她看来,争辩很大程度上是在圈定界限,“我知道无用,只是不说给她听,她今日夺一次,明日还有第二次,那安妹妹岂不是要日日受她委屈?”
有网友分享说:“之前我一直很抗拒吵架,泪失禁体质加之嘴比较笨,根本吵不赢,就算吵赢了,也会哭得很累。一直以来都觉得吵架是一件非常消耗自己的事情。但看《甄嬛传》富察贵人抢安陵容东西那段,甄嬛挺身而出帮安陵容吵架,真的让我改观不少。吵架有时并不是为了赢,而是表明自己的底线。”
面对争吵,很多人下意识条件反射出的念头是“太麻烦了,索性不如自己宽宏大量一点”;或者拿出阿Q一般的精神,“不与傻瓜论短长,我眼下无限度纵容他,早晚有人收拾他,他也早晚有一天会吃到苦头”。
甚至会安慰自己“对方这样让自己为难,也许并不完全出于恶意”,将自我安慰发挥到极致。可对方哪怕本意是坏的,你又能拿他怎么样?人当真能做到完全不在意他者的恶意,潇洒转身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吗?
遗憾的是,很多人既不会吵架,态度也没那么洒脱,而是如老牛一般,一次次反刍吵架的场景。要么在深夜捶胸顿足,要么产生应激反应,再遇到类似情况直接当场情绪失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反刍性思维”。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深入思考某个问题或沉浸在某个情绪中,这本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然而当这种深思变成重复、持续且负面的自我对话时,就成了反刍思维,就像牛把吃下去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一般。
古语有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可这种争吵时选择隐忍不发,面对自我时却一再重演咂摸的行为,只会演变为网友调侃的那句——“退一步乳腺增生,忍一时卵巢囊肿,憋一时肝气郁结,气一天甲状腺结节,骂一句心肌梗塞,让一步内分泌失调”。
吵架真的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吗?
在意大利教育家丹尼尔·诺瓦拉看来,不敢直面冲突、害怕吵架的孩子,非常容易养成“冲突缺陷”性格。具体表现为面对社交矛盾无法表达观点、情绪调节能力弱,甚至于过度敏感脆弱。
很多大人在面对孩子们的冲突和争端时,十分自然便代入寻找过错方的角色,并试图让孩子认识到争吵是一种错误。然而家长过度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只会导致孩子的过度依赖的心理。倘若再遇到冲突,他们只会寄希望于爸妈帮助自己,无法独立自主处理争端、解决问题。
在《别害怕吵架》一书中,丹尼尔·诺瓦拉提到,“争吵对于孩子们来说其实是有益的,他们可以学会自信、独立自主地处理人际关系,并认识到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特别是了解到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这一观点不仅对小朋友适用,对成年人同样如此。当争吵发生,不要下意识地将其判定为小题大做,抑或无理取闹。可以先在心理上告诉自己,“我”有愤怒的情绪反应很正常,“我”也有义务捍卫自己的社交边界,并学会用辩证思维去看待观点的不同。
所谓主体性思维,就是用“我”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看待问题,通过在社会中建立能力边界,以获取客观世界的存在感与影响力,从而确定自己的价值。倘若一个人的行为,时常要通过他者的眼光定义与衡量,那么这个人大概率是站在客体的角度审视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被审视、被评判的位置。
站在他人的角度审视自己,将自己置于客体位置反复打量,真的很难不陷入自我怀疑,接下来便是无休止的内耗,以及过度在意他人眼光的动作变形。
那些挑事的同事、出口伤人的塑料朋友、假意关心的多嘴亲戚,抑或某位优越感爆棚的网友,在为难你的时候,可曾有一次站在你的角度考虑问题?你又何必把自己的主体性思维让渡出去,将自己当成客体,受完委屈后一再反刍,一次次伤害自己?
是时候抛掉“老实人包袱”和“好学生心态”了。但任何事情都要防范过犹不及。学会吵架,是为了学会有效释放攻击性,在别人不断侵占自我边界时据理力争,并不是让人变得斤斤计较,乃至于变得极度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像河豚一样鼓作一团。
我们需要做的是给心理穿上一件防弹衣,而不是荷枪实弹随时上膛。这一点千万要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