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8-07 08:23

都市人的“悬浮感”,正在击垮你的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作者:寒冰,编辑:四月,原文标题:《许多都市人都会经历的“悬浮感”,正在击垮你的生活》,题图生成:豆包大模型

文章摘要


本文讨论了都市人常感到的“悬浮感”现象,以及这种状态对生活和心理的影响。

• 💭 揭示了都市人普遍存在的“悬浮感”现象

• 😰 分析了长期生活在“悬浮”状态下可能带来的焦虑和担忧

• 🌱 提出了改善状态的建议,包括重视当下生活和关系,接受自我和命运。

朋友小郑来北京五年了,他用几个数字概括这五年的经历:换了 3 份工作,搬了 6 次家,谈了 3 段恋爱。


看上去充实的数字背后,是小郑挥之不去的空虚感,“我能想起来搬了 6 次家,但想不起来之前住的地方附近什么东西好吃。记得每次跳槽,但不记得一起共事的人。”


“感觉我这几年的生活一直是漂着的,但你不能有哪怕一秒的放松,不然就掉下去了。”


如果你也是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异乡人,可能对小郑的感受并不陌生。人类学家项飙曾提出“悬浮”的概念来描述这种“又焦虑又茫然”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他们进行高强度的劳动,暂停常规生活,以便迅速获益,然后逃离。他们的生活没有在群体里、在社会场域、甚至在物理空间里面沉淀下来、嵌入进去,而总是在跳跃中维持,就像蜂鸟,一种很小的鸟,必须高频度的振荡翅膀,把自己浮在空中。”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聊“悬浮”常见的几种表现,以及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下,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没有当下的生活,只有想象中的未来


一项社会调查中曾问一个打工的人身体怎么样,他说:“哎呀,身体那是以后的事。有病了,能治,治;不能治,拖着。”有些在大公司的朋友忍受着高压的工作,也会说,“这几年就拿命换钱,过了几年我就辞职然后去周游世界实现梦想。”


这也是悬浮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没有当下的生活,只有“想象中”的未来。你可能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放弃了对当下的思考,极度压缩现在作为一个人的“正常需求”。


项飙曾在访谈中提到过“工作洞”的概念描述这种状态:“他们去工作,就像跳到一个洞里面,发疯地工作,咬牙积蓄。几年后从洞里爬出来,歇一口气,相对清闲地晃荡几年,然后再跳进工作洞。带一点英雄气概,洞里很苦,但是为了未来,你要忍”。


生命是由每一天的日常活动构成的,吃饭、和人交谈、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情、走路、感受到风吹在脸上……这种脱离当下生活的状态会让人感觉虚空、无意义感,以及更多的焦虑和担忧。


来自哈佛的一份健康报告也指出: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改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聚焦当下”。


动荡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缺乏归属感


每次和至少一年没联系的朋友见面时,我都会问你现在在哪工作,住哪里,以便及时更新信息——频繁跳槽,频繁搬家,对于北上广的年轻人来说,动荡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才是常态。


这种动荡的生活看似自由,但也会造成“归属感”的缺乏,一位在大理做数字游民的朋友曾指出对这个群体的一个观察:“如果没有一份稳定的亲密关系,孤身一人这样的生活状态是很难长久维系下去的。”


近两年,“青年归乡潮”引发广泛关注,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因高生活成本、职场压力和不确定的未来选择回乡寻找新机会。尽管家乡工作机会较少,但他们享受到了更低的生活成本、更近的家庭支持和更强的社区归属感,缓解了心理压力,提高了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归属感是一种主观感觉,即一个人是其周围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些组织包括家人、朋友、学校、工作环境、社区,文化团体。适当的归属感对心理健康来说是必要的,在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中,对爱和归属感的需求位于金字塔的中心。2020 年对大学生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归属感与更大的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obert W et al.2020)


当归属于社会的需求在大脑中被切断,人们便会感觉自己处于“悬浮”状态——无所可依,无处落地。


无法接纳自己的出身和现实,没有故乡


如果你也是一位小镇青年,你可能对从小这样的声音不陌生:“好好学习,出人头地,长大到大城市去”。于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关心附近和故乡,毕竟早晚是要离开的。


长大后,它可能又会呈现一种“不认命”的状态——我不接受我的出身、我的家庭,我下决心要逃避它,超越它。少数成功的例子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希望——我要变得和他一样,我努力也是有希望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迈克尔·桑德尔在《精英的傲慢》中提出,现代社会灌输给我们的——只要人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就能获得较好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很可能是一种幻想,让人们忽视了成功道路上必须的运气和助力,比如家庭、教育、国家和时代。


这种“不认命”看上去是一种奋斗精神,本质上却是用一种积极的、幻想的、热情奔放的方式逃避自己的命运。这种逃避使得很多年轻人脱离了真实自我,对故乡越发陌生,在新的环境下又无法扎根,陷入一种“悬浮”状态,不知我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


因此项飙建议年轻人应该“认命不认输”——“认了命,也就意识到出生不是一个个体层面上的随机事件,而是结构性地摆在那里,你要把自己的命想清楚,也就能够从里到外地对社会形成新的理解。这样认了命,两只脚踏在实地上,也很自然地不容易认输。”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走走停停》,电影通过展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传递出“走走停停是人生常态”的理念,展现了生活的本质:没有结局的生活充满了无数的走与停,有时停下来也是一种解决。让那些在自由与稳定中反复横跳,想赚钱又赚不多的大多数人,有了一种理直气壮的姿态,让观众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纳,感受到“认命不认输”的态度,从而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钱主导一切:生活的“意义”去哪了?


最近两年,互联网上有一种风潮:搞钱成了“政治正确”,似乎压倒一切。当你抱怨亲密关系的烦恼时,大家友善地建议你“去搞钱吧”;当你表达对老板的不满,大家会觉得“能搞钱就行”。


很多人觉得快乐和意义感不重要,或者说,那是“搞到钱后”自然就会出现的东西。但实际上,人们搞到钱之后在干什么呢?是在疯狂消费:网红、直播、购物,生活的意义最后变成了消费行为。


钱的确重要,但如果只盯着钱,会让我们陷入一种道德和意义的真空。我们很难想象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不同的追求甚至会被当作异类,比如一个人研究生毕业后想写诗,或者 35 岁想去国外读书。


这种“失去意义”的悬空感会导致自我怀疑,产生更深层次的不安——我们会意识到,虽然有目标,但那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虽然有欲望和目的,但并不是自己的欲望和目的。当那些“外部强加”的目标——金钱、名声、权力——由于失业或是已经实现而失效时,我们才会发现,真实的自我一直被压抑着。


亲密关系很难从两个“悬浮”的人之间生长出来


悬浮的状态自然也会对婚恋产生影响,一方面是人们整体对生活缺乏安全感,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偏大,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寻找对象和经营感情,不断跳跃的生活状态也让关系缺乏稳定性。开头提到的小郑,3 段恋爱都没有超过一年,换一份工作都可能成为分手的原因。


另一方面,感情在其中可能变得“悬浮”。因为没有生活,没有附近,婚姻很难在生活中邂逅,在具体的实践和相处中慢慢成长,自然相爱形成结果,而变成了一个工程、项目,要去找人,然后谈判、整合资源。


朋友 M 在互联网大厂工作,去年开始参加内部的相亲活动,“每个人的爱好里都写着看电影和旅行,每个人都没有生活,怎么可能心动呢?”


亲密关系扎根于具体的生活当中,当你和世界发生真实的联系,才更有可能和另一个个体建立真实的关系。


躺平、干体力活:当悬浮的年轻人想要落地


事实上,长期的悬浮状态让越来越多年轻人感到倦怠,迷茫,于是寻找各种退出策略,想要落地:


有些人开始“躺平”,给人生按下暂停键;有些人走出格子间,通过体力活重新建立和真实世界的联系;也有些人选择出国,为人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虽然这些退出策略更多是逃避的、被动的,是一种过渡状态。但至少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去思考新的可能性。


生在悬浮时代,结构性的问题或许无力改变,但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决定自我如何选择:


反思你的梦想,看看它到底有多少属于你自己,又有多少是别人的期望,提醒自己是谁最初创造了这些期望;


弄清楚你是谁,在这个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并尝试理解你每天忙碌的事情的意义;


除了批判分析生活,也思考一下每天的生活细节,比如早餐后该做什么;


让自我回归到周围的关系中,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多和家人、朋友聊聊天,重视这些真实的互动。


最重要的是,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可能不会成为时代和命运的宠儿,但即便如此,也要想办法过好这一生。


参考文献

BIAO XIANG. (2021).Suspension: Seeking Agency for Change in the Hypermobile World,Pacific Affairs:Volume 94,No.2

BIAO XIANG.(2021).The nearby: a scope of seeing.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Volume 8 Numbers 2&3.DOI:10.1386/jcca_000421

Psychology: Harnessing the power of happiness,mindfulness, and inner strength.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Robert W. Moeller, Martin Seehuus,Virginia Peisch.(2020).Emotional intelligence, belongingness, and mental health in college students. Front Psychol.DOI:10.3389/fpsyg2020.00093

严飞,《悬浮:都市异乡人的生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中国人像蜂鸟,振动翅膀悬在空中,正午故事对项飚的访谈,2015.12.26

专访人类学家项飚(上):我们应该“认命”但不能“认输”,端传媒,2017.4.30

范西林 X 项飚 X 迈克尔·桑德尔对谈,《多谈谈问题》,上海文艺出版社,2023年3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作者:寒冰,编辑:四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