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9-12 12:58

消费社会最大骗局:越有钱越幸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猴猴说话,作者:Hou Sirui,原文标题:《消费社会最大骗局:越有钱越幸福【深度解析占有欲】》,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占有型模式让人追求物质和控制,影响幸福感。

• 🧠 占有欲延伸到人际关系和自我控制

• 💪 营销型人格助长外部评价驱动生活

• 🌱 存在型模式强调体验和内在满足

在听线下课的时候,你会不会因为害怕漏听关键信息,而尽可能拍下每一页PPT?


如果要结交一位朋友,你是否会下意识地先关注对方在做啥工作,工资多少?


当你无法立马专注干活的时候,你是否会用“我有拖延症”来形容自己?


如果上面的情况有符合的话,就可能意味着,你可能正处在弗洛姆所说的「占有型模式」里。


什么是占有型模式?它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痛苦,悄悄地扭曲我们的人生?我们又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呢?


这篇文章里,我想从弗洛姆的视角,和你聊一聊:为啥我们拼命挣钱,占有的越多,却离幸福越来越远?


占有型模式


占有型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以控制和占有为目标的生存模式。


比如根植于我们脑海里的「所有权」这个概念。


毕竟,就连3岁的小孩都会抱着自己的玩具,说“这是我的玩具”,所以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受到影响了。


所有权像是一股力量,牵引着我们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把对自我的构建过分紧密地与所拥有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被支配的占有欲》


因此我们会习惯性地想要占有更多,拥有更多。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扩张对自我的构建。


这里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在讲人对于物质的贪欲吗?


但其实,弗洛姆的《占有还是存在》里说:


对于占有者来说,也许最大的乐趣不在于占有物品,而在于占有活生生的人。

1. 对人的占有


直到19世纪的英国普通法里,还认为妻子是归丈夫所有的。


在父权体系下,再穷困潦倒的成年男性,就算不用劳动,也不用投资,只用依靠婚姻,就能获得妻子的所有权。


而妻子也有可支配的对象,那就是对年幼的小孩的占有。


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丈夫剥削妻子,妻子剥削孩子,孩子长大后成为剥削孩子的父母,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轮轮的代际伤害。


更进一步,除了对别人的占有,我们还会想着占有自己。


我跟世界的关系是占有和支配:我想把一切据为己有,包括我自身。


《占有还是存在》


就好比,我的身体、我的情绪,都是被我占有的,所以当我生病时,我就会很焦虑,因为我不允许我的身体背离我的意志。


在我的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也容易苛责我自己,因为我觉得情绪也应该被控制住。


上学时不能容忍自己成绩太差,工作后不能接受挣钱太少,还要想办法适应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2. 对竞争的鼓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内心有些自卑。因为我身边的男同学,都喜欢聊汽车,聊NBA,聊魔兽争霸。但我就是喜欢不起来,我当时就产生了自我怀疑,我是不是不正常?没有男子气概?


这里弗洛姆给了我很大的慰藉,他讽刺道:


世界的历史是征服、傲慢和贪婪的历史。我们的最高价值是:比别人强、成为胜利者、征服他人和剥削他人。这些价值正好与我们的“男性气概”理想相吻合——只有能够战斗和征服的人才算得上是男人,不会使用暴力的人是没有男子气概的。


《占有还是存在》


但所谓的“男子气概”,不过是一种社会灌输的一种文化形态。


这个世界有一类人,他们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可一旦有了竞争者,竞争压力非但无法成为鼓励,反而会抑制他们发挥真正的实力。


我就是这样的人,进一步追问自己,我其实是害怕落后,因为落后就会挨打,会被人否定和蔑视。


久而久之,我就形成了一副不努力的样子,来掩饰我对于竞争的恐惧,来逃避努力后仍然失败的自己。


讲到这里,我真的很想对那时候的自己说一句:不喜欢竞争,真不是一件丢脸的事。


不过,在大学毕业后,我还是逃不过外部社会的规则,我只能拼命地压榨自己,成为了实现老板目标的工具。


于是在商业社会里,就衍生出了一种人格特征。这就要讲到弗洛姆提到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营销型人格。


3. 营销型人格


人是否会成功,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的个性是否“畅销”,于是他把自己当作一种商品。一个人关心的不是自身的生活和幸福,而是自己的销路。


《占有还是存在》


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特质,我们的喜爱,我们内在的特性,都容易被我们忽略,形成了一种只会关注外部世界现实残酷的规则,为了占有更多而活着的人格。


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营销型人格」。


它的底层的逻辑,就是决定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你想成为谁,或者你是谁,而是你积累了多少可以在市场被交换的价值?


比如我是一个UP主,我的粉丝数,我的视频播放量,可以决定我能接到多少钱的商业广告,这就是我的交换价值。


并且,我的价值有多高,不是我说了算的,而是来自平台,来自外部市场的评价系统。


所以我只能牺牲掉一部分真实的自我,我觉得还能算幸运的,还有的人,在现实里的努力多年的结果,都是在拼命远离真实的自己,因而时常处在焦虑和痛苦之中。


但好在,除了占有型模式,我们还有另一种活法,就是存在型模式。


存在型模式


我还记得我小时候打乒乓球,虽然也会算比分,但我还能发挥得不错,可能很大的原因就是,打球的过程中,我更容易专注打好每一个球,这让我暂时忘记了输赢,进入到了存在型模式里。


所以,什么是存在型模式?


就是你把自己当成是一种体验的存在;


是你在听线下课时,因为全然专注地听讲,而忘记了拍照的状态;


是你和人聊天时,你不会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你会更在意对方此时的感受和反应,你们交谈的过程不再是功利信息的交换,而是无关对错的发散和相互启发。


就像弗洛姆在书中说的:


占有型的人依赖他们所占有的东西;存在型的人依靠他们存在着这一事实:他们相信活生生的自己,相信如果放下一切去积极回应,新的东西就会产生。


《占有还是存在》


你无法占有任何“问题”,也无法占有任何“痛苦”,这些都会成为你经验的一部分,时间会继续冲刷你的经历,直到你走出低谷,开始往上攀升。


这就是「存在型模式」给我最大的启发。


但这里还是有一个问题,充斥着占有型模式的社会,我们是很难脱离的,那在亲密关系里,在家庭当中,在我们的内心感到匮乏时,我们还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呢?这里有三个思路分享给你。


1. 准备好持续投入


为什么有的伴侣,在结婚后几年,就开始有一方厌倦,甚至会出现出轨的情况?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方把另一方当成了占有物。


一旦占有之后,就不会再花心思在关系上,反而去寻求新鲜的、陌生异性。就像每两年换一部手机,每五年换一台汽车,人变成了可以被占有和替换的物。


但是从存在型模式的视角看,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应该是动态的。是需要双方持续地去浇灌和付出的。


我和陈女士在一起不知不觉快四年了,但是我感觉我们之间的关系程度不减反增。


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彼此没有把对这份关系的“拥有”,当成是理所当然。只有我不断地把时间投入在这份关系里,尽可能关注她,我们的关系才可能继续充满活力,充满倾诉和理解。而不是我就躺在功劳簿上,反正我追到手了,然后任由关系变得死板,堆砌越来越多的误会和成见。


两个人在一起,意味着双方要对彼此负责。但很多人忽略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先要对自己负责。


2. 先对自己负责


责任本来是一个褒义词,但在《与孤独对抗》里说:责任是可能会蜕变为支配和占有的。


常见的就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比如父母会干涉你的填报志愿,会干涉你对于工作的选择,会要求你早点成家,早点生孩子。


比如我认为你要尽快结婚生子,不然年纪大了会后悔,因为我在对你负责;我觉得你干这个工作没出息,所以必须改变职业方向;我认为你不该一个人在家待着,应该出去广交朋友……


但这里确实有一个潜在的规则:


谁对你负责,就会对你有一定的占有权。


就像老板对你的工资负责,就会占有你的时间。哪怕是在周末,你想在家休息,你还是得加班。


所以关键的是,我们需要先能保全自己,避免自己的责任被人夺走;


当你是一个一点责任都不用负担的人,那么你自然就被剥夺了自由,被剥夺了作为“人”的权利。


这也是为什么,想要摆脱不健康父母控制的第一步,就是先具备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和条件。


反过来,你也不必去过度地为别人负什么责。


我之前收到过一个私信,就是她的室友正处在某种抑郁的状态,让她去看心理医生,室友也不想去。于是,她就来问我,应该怎么帮助她。


我给的回答是,你不需要做什么,只要陪伴着她,默默地支持着她做她想做的事就好。因为对她的人生负责的人是她自己,而不是你。


过度干预往往意味着尊重不足,而这满足的是侵入者的需要,侵入者也许希望通过控制和干预对方来补偿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但这并非被干预人的需要,这种入侵本质也是对对方主权和自我意志的剥削。


《与孤独对抗》


我也曾经天真地想要改变我妈的一些陈旧落后的想法,但是当我提出的建议让她感到痛苦和委屈时,我才意识到,我这是在剥削她本就不坚定的自我意志。这也会让我和她同时都处在痛苦状态当中,还不如别干涉彼此,这样大家都活得更轻松自在一些。


3. 弥补内在匮乏


现代社会,正在批量生产内心匮乏的空心人。我们在工作中感到疲劳、匮乏,然后通过消费新商品,获得短暂的满足,然后变穷,又继续疲累地工作。


占有型模式就是在这个时候趁虚而入,控制我们的生活节奏的。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能填补内心的方法。


比如,你可以尝试在一件事里沉浸式地专注,进入到心流的状态;


或者,你可以与好友来一场没有评判,没有对错的创造性对谈;


我最想说的,是你可以通过给予,来完成对于内心的填补。


这里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向外给予,内心还能得到填补?这不矛盾吗?


在《相约星期二》里,一位叫莫里的老教授,患上了渐冻症。来看望他的很多人往往去了后,都激动得泪流满面,但他们不是在为莫里的悲惨遭遇而哭,他们哭的原因,是本想着去安慰莫里的这些人,反而被这位即将不久于人世,几乎全身瘫痪的老人给安慰到了。


作者很费解,就问莫里:你是个病人,而且病得很严重,为什么你就不直接接受他们的同情呢?


莫里的回答真的很绝,他说:


接受只会让我感觉自己行将就木。给予才让我感觉自己真切地活着。


《相约星期二》


其实你仔细想想,我们对于权力和财富的追逐,我们努力去迎合社会灌输的价值,说到底,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为了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就是为了感到“被需要”、“被看见”啊。


蓝色玻璃杯,之所以呈现的是蓝色,恰恰是因为它不去占有蓝色的光波。它拥有这个名称,不是因为它所占有的东西,而是它给予的东西。


马克斯·亨齐克(Max Hunziger)


所以,真正能最直接地让我们内心愉悦的方式,很简单!就是给予,给予别人爱,然后坦然地接受爱。


结尾


直到现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些人,他们信奉弱肉强食,觉得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只有剥夺、占有,甚至是战争,才是命运的主旋律。


但历史巨轮还在向前翻滚:


父权社会里男人对女人至高无上的权利已然崩溃,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权也逐渐土崩瓦解。


《占有还是存在》


弗洛姆也相信,真正想从占有型模式转向存在型模式的人,不止零零星星的几个人。


正如此刻正在看这篇文章,并产生共鸣的你们:即使见到了现实的残酷,也仍然选择去看见世界美好和善良的一面,并把这份美好给予他人。



内容参考

书籍《占有还是存在》艾里希·弗洛姆

书籍《被支配的占有欲》布鲁斯·胡德

书籍《与孤独对抗:弗洛姆眼中的爱、自由与身份认同危机》李煜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猴猴说话,作者:Hou Siru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谢谢支持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