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作者:Ivaylo Durmonski,编译:Susan Kuang,头图来自:AI生成
今天这篇文章源自我最近读到的一篇关于动机和自律的精彩文章。
作者Ivaylo Durmonski是一位来自保加利亚的知名内容创作者,也是durmonski.com网站的创始人和主理人。
Ivaylo在文章中深入探讨了持久行动力的两个关键要素:动机和自律,以及它们各自的作用。
动机犹如点燃行动之火的火花,激发我们迈出第一步;自律则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让我们坚持不懈的力量。它们是两个独立但相辅相成的概念,共同构成了持久行动力的基石。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难以长期坚持一件事,常常三分钟热度、半途而废,就是因为混淆了动机与自律。要真正实现那些需要长期坚持的目标,我们必须学会区分并善用这两种力量。
由于原文篇幅较长,且部分内容非必要。为了更清晰地呈现核心思想,我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精简,并在内容和结构上做了适当调整和补充。
(以下为正文)
许多人经常混淆“动机”和“自律”这两个概念,将它们视为可互换的同义词。他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了动机,就自然会具备自律,而自律也必然伴随着动机。
尽管动机和自律确实有一些共通之处,但它们在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动机可以比喻为点燃内心火焰的火种,它激发我们迈出第一步。而自律则更像是一台持续运转的发动机,为我们提供长期坚持的动力,驱使我们持续前行。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来聊聊动机和自律。我们会解释这两个概念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以及哪一个能够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动机与自律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先从动机说起,来定义一下到底什么是动机(motivation)。
动机是驱使人类和其他动物行为的内在力量,它决定了我们在特定时刻是否开始或终止某项行为。这种力量犹如一个无形的推手,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行动。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动机的影响往往是短暂的。你可能对执行某项特定任务有很强的动力,但是环境一变,你可能就提不起劲了。
这种情况发生是因为我们大脑中存在不同的想法,它们互相竞争。这就导致我们可能在心里想做某件事,但身体却诚实地反映出我们的犹豫,无法付诸行动。
举个例子,我决定要减肥,开始去健身房锻炼。然而,由于人类基本的饮食需求,我可能会突然渴望吃甜食。这种对甜食的渴望可能会破坏我的减肥计划。
上述说法很大程度上受到两种主要动机类型的影响: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源于外部因素。当你做某事是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时,就是外在动机在起作用。
当你被外在动机驱使时,你并不特别享受这项活动本身。你之所以去做,仅仅是因为可能获得的好处,比如你在工作中拼命努力,但只是因为想要升职。
虽然这种类型的动机可能会导致短暂的努力爆发,但它不太可能让你长期投入其中。
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来自内心,它发生在你真正对某项活动感兴趣时。
当你受到内在动机驱使时,你做事不是为了金钱或赞美。你可以花费数小时专注于某些任务,只因为你觉得这项活动本身就令人满足。
正如你所见,内在动机比外在动机能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原因很简单:当你因外在因素(如晋升、表扬或奖励)而努力时,一旦这些因素消失,你的动力也随之消散。
相反,如果你拥有内在动机,你的热情和好奇心会持续驱使你前进。你仍然会得到表扬,甚至可能晋升,但这些成就只是你追求卓越的副产品,它们不会减少你继续努力的愿望。
内在动机虽然很重要,但还不够。你还需要自律(self-discipline)来配合。
那么,自律究竟是什么?
亚伯拉罕·林肯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自律就是在当下想要的和最想要的之间做出选择。
自律是一种能力,让你在纷繁复杂的干扰中始终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它体现在坚守承诺、构建有效系统、做出一致的选择,以及抵制那些可能阻碍进步的诱惑。
自律是连接目标与成就的桥梁,让你能够完成长期计划和掌握复杂知识的能力。
要想真正理解自律的含义,不妨想象一下一名运动员的生活:
运动员们每天在黎明前就起床训练,精心挑选饮食以保持最佳状态,并将高质量的睡眠视为首要任务。即便面对美食和热门电视剧的诱惑,他们依然坚持不懈。
人们常常误解自律,认为它意味着剥夺自己享受生活的乐趣。虽然自律的确需要我们在某些方面有所克制,但“剥夺”这个词并不恰当。
自律更像是一种内在的指引系统。它不仅仅是说“不”的能力,更是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说“是”的能力。
当你拥有自律能力时,你就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在短期诱惑和长期收益之间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朝着你真正渴望的方向稳步前进——而不是被命运推到一个你从未打算去的地方。
归根结底,自律关乎的是清晰的目标、坚定的承诺和持续的专注 —— 你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确保每日行为与这一愿景保持一致。
理解动机和自律之间区别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从时间跨度的角度来思考。
当我们有动力时,我们通常会有一个较短的时间视野,会更看重即时的回报和结果。
例如:
我现在有动力去锻炼。
我现在有动力开始着手那个项目。
我现在有动力开始阅读一本书。
动机是开启新项目的强大助力,但要小心——当最初的热情消退时,它可能迅速变成一个绊脚石。
我们都经历过动力消失的感觉。比如新年伊始,你雄心勃勃,立志要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身材苗条、注重健康饮食的健身达人。然而到了2月,你的热情就已经消散殆尽了,只想窝在沙发上,穿着宽松睡衣追剧。
相比之下,自律让我们拥有更长远的时间视野。我们关注的是延迟满足和长期成果,而不是眼前利益。
例如:
我有足够的自律来坚持一个稳定的锻炼计划。
即使最初的兴奋感消退,我也会继续推进这个项目。
我会始终坚持拿出一部分时间来阅读书籍。
通过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动机和自律的本质区别在于持续性。
动机犹如一股能量爆发,激励你迈出第一步;而自律则如同一台持久的引擎,即便最初的热情已经消退,它仍能推动你朝着目标稳步前进。
我们可以把动机比作一个穿着最新款运动鞋的校园红人,是班上每个人都想一起玩的那种。动机用自己时髦的社交媒体动态点燃了大家的热情。他总是热情高涨,不断分享新鲜事,话题切换得令人目不暇接。
相比之下,自律就像那个在大学图书馆里默默无闻的书呆子。他没什么可炫耀的,因为他的日子看起来平淡无奇:起床、读书、学习、锻炼,然后上床睡觉。自律不会浪费时间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的进步,因为他正忙于精通自己的技艺。
是靠动机更好,还是靠自律更好
了解了动机和自律之间的区别之后,你很快就会意识到:动机这东西,实在不靠谱。
每个人都会时不时感到动力十足,这股力量可能驱使你在朋友圈发表一篇慷慨激昂的“小作文”,宣称自己要开始早起,要通过积极行动来彻底改变人生。
然而,这股激情往往如昙花一现。等到第二天睁开眼时,你可能连爬出被窝的动力都没有了。
这生动地刻画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只是在网上不断宣扬自己的计划,却从未真正付诸行动。
这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在没有动机的情况下,你能保持自律吗?
或者,我们也可以换个方式来问:
当全世界还在沉睡,你对睁眼并无特别期待时,你能否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
当一部热门新剧上线,身边的人都为之疯狂时,你能否坚持在健身房忍受艰苦的锻炼?
当你的朋友刚刚买了一张价值两个月工资的机票去某个“网红目的地”时,你能否控制住自己的信用卡消费?
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没有动机,你也可以保持自律。即便你不想起床,你也能做到。
这会很困难吗?毫无疑问。
这值得吗?当然!
坚持每天行动并非取决于你对任务的感受。要想日复一日地坚持并完成工作,真正的秘诀在于培养正确的习惯、正确的心态,以及学会接纳。
习惯:我们的生活由习惯塑造。好习惯让生活更美好,坏习惯则可能毁掉生活。
心态:心态主要指的是愿意延迟满足感,这是自律的一个关键方面。在一个充满快乐的世界里推迟享受,不仅需要意志力,还需要巨大的心态转变。
接纳:接纳的主要对象是日常的平凡。成功的生活实际是什么样子,与我们想象中的往往大相径庭。
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展示的只是人生的亮点——那些里程碑时刻。这让我们误以为,每一天都该有某种奖励,否则就是失败的人生。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事实上,自律并不总是需要动力作为支撑。即使内心不情愿,自律也能助你达成目标。当然,保持一定程度的动力仍然很重要。
有趣的是,虽然有动力并不一定意味着会自律,但保持自律却常常能激发出动力。
当你坚持不懈地完成工作,即便起初动力不足,随着时间推移,你会看到切实的成果。这些成果就会成为一股积极的推动力,进一步激励着你前行。
这里分享一个来自我个人生活的小例子:
每天早上4:50闹钟响起时,我很少能感受到起床的动力。一周七天中有六天,我都只想翻个身继续睡,将我的Morning routine(晨间例程)抛诸脑后。
然而,当我真的爬起来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刷牙的时候,我还在抱怨这么早起床真是太难受了。但是,一旦开始伸展身体,一股兴奋感便涌上心头。我突然对新的一天充满了热情。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自律才是持久行动的关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动机和自律的完美结合。
虽然自律能让你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但你首先需要动机来培养自律。动机就像点燃行动的火花,激发你对某件事情的兴趣;而自律则是让你坚持不懈的力量。
更准确地说,你需要动机和自律相辅相成。动机帮你起步,但之后就要靠自律来坚持到底。
我想用我的博客经历来举个例子。刚开始写博客时,我充满热情。我想学习如何通过写博客赚钱,同时提高我的写作能力。这些想法都源于我对阅读的热爱。
虽然最初是强烈的动机推动我开始写博客,但真正让我坚持下去并不断进步的,是我培养出来的自律习惯。
在写博客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诸多挫折:刚开始时,几乎无人问津;我的写作水平初期很差;两年多过去,我仍未从博客中获得任何收入。在这些时候,我感觉不到丝毫继续下去的动力。
然而,我却靠着自律坚持了下来。而这种自律,竟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成为了我前进的动力。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读到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那种热情满满的能量,让我整个人都充满了活力。在那之前,我从未想过,一个人仅仅通过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事情,竟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然而,阅读这本书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关键还在于将书中的那些习惯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这需要我持续不断地努力和坚持。
一般来说,动机确实是最先来到的。它就像最初的火花,点燃你的热情,对你说:“嘿,咱们来试试这个!”但如果你缺乏自律,那股想要继续做下去的冲动很快就会消失。
日常生活中的动机与自律
我们现在明白,要持续拥有美好稳定的生活,动力和自律这两个关键因素缺一不可。它们如同完美搭档,相辅相成。自律需要动机来驱动,动机则需要自律来维持。
然而,我发现,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不是缺乏动机,而是动机过剩。随意浏览一下社交媒体,你就会被各种令人兴奋的想法所吸引。
对于那些更多活跃在网络世界而非现实世界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动机通常会经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你被某种新鲜想法所吸引,想要改变生活方式。比如,你在网上看到有人分享如何通过减少物品来简化生活,觉得这个主意很棒,于是便对极简主义产生了兴趣,开始考虑如何精简自己的生活。
第二阶段,你陷入“极简主义狂热”。为了迅速成为所谓的“极简达人”,你疯狂购买与之相关的一切——从书籍到课程,再到多功能家具,无所不包。
第三阶段,新鲜劲儿过去了。你突然意识到,极简生活并非为了在社交媒体上炫耀。恰恰相反,它是要珍惜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专注于那些可能不会给你带来点赞,但却真正有意义的事物。
最后一个阶段,你又开始在网上东逛西逛,寻找下一个能让你兴奋的新目标,希望自己能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你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热情,但每次都缺乏坚持到底的自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我们过于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即时回报。更糟糕的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物质社会正在越来越强烈地推动我们追求即时回报。
在社交媒体上,我们不断被各种看似完美的生活所包围。网红们精心打造的形象给我们制造了一种错觉,仿佛成功和幸福唾手可得。
然而,这种虚幻的完美往往掩盖了背后的辛勤付出和艰辛历程。我们很容易陷入幻想,以为自己也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同样的成就,却忽视了培养真正有价值的习惯和技能的重要性。
这种心态导致了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我们更倾向于追求表面认可,而非实质性进步。我们更愿意展示自己正在做某事,而不是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它。
这种倾向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例如,分享一条励志语录或晒出正在阅读的畅销书封面,往往比付诸实际行动更容易获得即时满足感。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对这个挑战呢?
关键在于,不要让自己被每个灵感和想法轻易激发动机。相反,我们应该培养一种更深远、更有意义的动机:持续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物,同时主动屏蔽外界纷繁复杂的干扰。
这需要我们锻炼一项特殊能力:在众多选择中识别并坚持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目标(进行核心价值观练习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提供巨大帮助)。
一旦你经过深思熟虑,确定了哪些任务应该成为你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就要将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定期完成这些事情上。这要求我们建立一种结构化的生活方式,将重要的任务融入日常习惯中。
正如前面所说,任何项目或计划开始时的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迟早会慢慢淡去。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新的、看似更吸引人的事物出现,它们会试图让你放弃之前的承诺,转而追逐新的目标。
面对这种情况,关键是,坚持下去!
但这种坚持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固执,而是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优化我们的策略,同时保持对最初目标的忠诚。
举个例子,假设你想提升职场竞争力。你不应该只专注于每天机械式的学习——这虽然是自律的一部分,但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想办法保持高昂的动力,才能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保持热情。
我们可以通过定期提醒自己追求职业发展的深层原因来实现这一点——比如,思考一个更稳定、更有前景的工作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更自信、更有掌控感。
同时,记录每一个小进步,庆祝每一个里程碑,这样可以让我们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保持积极心态。
写在最后: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感觉自己备受鼓舞,重新燃起改变生活的渴望。你也许会因决心戒掉社交媒体而兴奋不已,坚信自己终于能重拾专注力,同时克服拖延习惯。
然而,这股摆脱坏习惯的热情能维持多久?一个月?一周?还是仅仅三天?
通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回到原状。
每当看到他人的成就时,我们的动力便会被激发,但却总是缺乏足够的自律来将目标坚持到底。
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出了问题——我们都太急功近利,太看重即时满足感和即时回报了。
每个人都梦想拥有让人羡慕的好身材,得到别人的夸奖。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经历艰苦的锻炼、严格的生活规律、偶尔的失败,还有为了得到这种认可而付出的全身心的努力。
我们总梦想着轻松得到成果,不经过练习就能获得奖励,不付出努力就能赢得胜利。
但奇怪的是,我们渴望站在领奖台上,却不愿意经历那些漫长而艰难的汗水、挣扎和自我探索的过程——正是这些经历,才可能真正引领我们到达那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SusanKuang,作者:Ivaylo Durmonski,编译:Susan K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