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2-06 08:51

假如给2024年选一个心理关键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编辑:寒冰,责编:小胡,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2024年,关注心理健康,探索多样关系。

• 🌳 公园20分钟效应:自然疗法改善心理健康

• 👩‍🎤 女性电影崛起:颠覆传统性别叙事

• 🤖 AI对话:AI助力情感交流与支持

2024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对很多人来说,这一年像是一辆慢速行驶的车,虽然跑的路程可能没那么多,但有了更多时间欣赏窗外的风景。


人们开始更多向内看,关注个体的感受;学习活在当下,感受“附近”;有人感到无望,选择苟着;有人利用新的技术为自己提供更多支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焕发出一些新的生机……


一直以来,我们也在通过内容的方式捕捉人们的时代情绪变化。我们特意从这一年的文章中选出了7个年度心理关键词,现在就让我们通过这些关键词来回顾过去的一年吧。


“公园20分钟效应”:低欲望时代的精神满足


2024年是人们渐渐被消费主义松绑的一年,经济大环境的低迷,让更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欲望”,回归日常生活,更关注当下的体验。


我们也在和大家一起,试图在低欲望的时代下重新定义精神满足,寻找不花钱的快乐。


  • 你可以选择看树——这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就对改善心理健康很有好处。


研究表明森林浴可以抵御焦虑、压力、抑郁和其他精神上的痛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失眠症都有积极影响,并且改善了酗酒者的情绪。人们在绿色的“怀抱”中呆上几个小时会变得更快乐,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也会更积极。


  • “公园20分钟”真的有效。


心理学家们发现,通过与自然的接触,人们的皮质醇——一种与压力相关的荷尔蒙,分泌水平下降了。除了逛公园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替代方法,比如观看自然纪录片,让家中多一些“自然元素”。总之,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与自然建立连接,都会对改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


  • “打扫房间”,也能有效减缓压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清洁行为”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减缓压力,即便是一些最简单最基础的清洁工作。相较于杂乱的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其他无关的视觉刺激,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致力于解决当前的问题。清洁还会给人提供目标感和环境掌控感,这对压力之下的人非常有益。


低欲望是一种微小的反思和抵抗,但有时还可以成为一种创造。我们曾向大家发起征集,那些能给自己补充能量的小事。


有人会“感受自己的情绪和需求,然后找到最能精准表达情绪的歌,一边疯狂单曲循环,一边在屋子里手舞足蹈。情绪和内心得到安抚(幸福感,幸福感是个好大的词啊),会有种通透的感觉2333(btw:春之祭真的适合宣泄崩溃发疯的情绪)。”@书橱


有人“选择喂流浪动物,自己一个人去猫咖狗咖,去动物园。尤其喜欢圆圆的小动物,小动物真的是天使,可以感化一切。”@七姐



总之新的一年,也愿大家继续探索属于自己的“充电方式”,好好照顾自己。


“班味”:年轻人学会和工作共存


相较于前几年的躺平、裸辞、追求旷野,今年的打工人“安静”了许多。年初社交媒体上曾掀起一阵“离职博主”的风,但很快过去后,不少人可能发现上班反而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苟着”成为大多数打工人的选择,学习接纳目前已有的,学习和班味共存,学习在工作之余给自己创造一方快乐和喘息的空间。


这一年,我们也在持续探讨,如何让大家打工的日子过得更舒心。


总之,无论面临怎样的工作困境,都请不要忘记自我关怀。


️“女性电影”:以女性为第一视角的叙事


2024年,是越来越多女性开始站上舞台“说话”的一年。


年初的《热辣滚烫》中,贾玲用自己的肉身实验向人们呈现了:当人生陷入泥潭时,一个女性如何从内而外变强。


在荧幕之外,女孩们的泪水和电影中乐莹(贾玲饰演的角色)的汗水交织在一起。因为这是女性共同渴望却一直被压抑的体验:赢一次,为自己活一次。


当性别被颠倒,一个女性可能会遭遇怎样的审判?这是2024年4月份上映的电影《坠落的审判》试图讨论的问题。


该片是法国女导演Justine Triet的作品,影片中塑造了一个野心勃勃、冷酷、以自我为中心、非常擅长“掠夺”的女性形象。这个形象让很多人不适,也因此引发人们的思考:女性的特质究竟是天生的还是被塑造的?


我们这一代人正在逐渐觉醒,但觉醒之后的女性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对待彼此呢?11月,导演、编剧邵艺辉用一部电影《好东西》来回答这个问题。


电影中用大量类似的文本和画面细节扭转了传统的性别规范,很多人诟病电影不够真实。但或许我们需要这样对“新世界”的想象,才更有勇气在每一个细微的决定里,奋力创造一种属于我们的生活。


“非典型关系”:多样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关于如何正确处理亲密关系,我们的社会仿佛有一套默认的规则:以异性恋性缘关系为核心,并且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标志,每一步结束后都自动进行到下一步。


2024年,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种“亲密关系统一模板”的局限性,并且在生活中探索和践行适合自己的关系模式。


比如两个女性离婚后带娃一起生活,探索一种新的“家庭模式”;47个女孩在贵州山里一起住,建立一种女性社群。


再比如广义上的恋爱关系内的多样探索:


  • FWB(Friends with Benefits)——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将友谊和性行为结合起来的独特亲密关系。它不同于浪漫关系:区别是没有承诺、不严格规划下一步、也不排外;也不同于随意纯粹的性关系,一夜情:区别是双方有情感上的亲密和喜爱,也会做一些性之外的事,且性行为通常不止是一次性的。


  • 想要持续恋爱但又不想结婚或与情人同居的单身人士;


  • 非一对一伴侣,他们希望一次拥有不止一种亲密关系,并希望双方有全方位的知情同意;


  • 渴望不涉及太多(或任何)性/浪漫情感/生活伙伴关系的人,比如无性恋、酷儿柏拉图式(非浪漫伴侣、非朋友关系)


电影《好东西》中也有很多非典型关系的塑造:胡医生在社交软件上标榜的NLR(不进入长期关系);铁梅和小马建立的“课间十分钟”关系;铁梅和小叶作为邻居建立的一种类似友谊(但又超越了一般朋友的)的亲密关系。


我们也在今年设立了#非典型关系的栏目,试图从个体的感受和需求出发,以更细腻的颗粒度观察现代人多样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正如幸福一样,亲密关系也不该有统一的标准,让你感觉舒适和愉快的关系,就是好关系。


️“和AI对话”:倾诉痛苦,AI会是更好的选择吗?


2024年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无论喜欢与否,AI已经开始慢慢融入我们的生活。


在ChatGPT刚刚出现时,我们就曾与其对话,体验其对一些有关情绪/心理问题的回应。


一年多过去,具有心理陪伴功能的AI助手发展迅猛,越来越多人开始和AI对话,甚至建立“关系”。人们会对AI产生真实的情感吗?机器会比人类更有温度吗?AI和现实朋友以及心理咨询师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今年,我们曾记录了一位读者和AI共处60天后的感受和反思,也许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拒绝上学门诊”:被忽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


今年,多地开设“拒绝上学门诊”,厌学的青少年正变得越来越多。而这背后,是长久以来评价体系单一和意义系统匮乏的背景下,被忽视的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4年,我们就这些问题找到相关专家、学者,试图帮大家更好地理解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


资深心理咨询师“严艺家”和我们讨论了在抑郁症等精神诊断的背后,如何理解一个具体的人?身为父母和师长,怎样才能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好好相处?她相信,“孩子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人。我们要看到孩子拒学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是什么,包括家长的情感需求是什么,把作为人的那部分还给他们。”


简单森林总督导、专家咨询师“赵静”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谈论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在她看来,当遇到一个存在情绪困难的孩子,需要整个家庭一起来评估。因为孩子出现问题,绝大部分都跟家庭的某些因素有关联,孩子的问题,很可能是家庭问题的替罪羊。


资深儿童心理游戏治疗专家“王文秀”老师和我们聊了聊怎么“玩”。一个孩子想要健康长大,会玩乐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以及如何通过“游戏”——这门孩子使用的语言,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帮助孩子。


养育是一件终身大事。我们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对待孩子,其实也是在重新养育我们自己。


“远离NPD”:当心理学名词开始过度泛滥


年末最大的热度应该是综艺节目《再见爱人4》,被戏称为真正的华人春晚。伴随着节目嘉宾的亲密关系被“审判”,一时间,好像每个人身边都围绕着一些NPD(全称是自恋型人格障碍,一种精神类疾病)


在现代信息化的背景下,心理学术语变得越来越普及,人们更频繁地接触到心理健康话题。然而,互联网上心理学知识的传播并不都是全面和准确的,容易产生误解。NPD等专业术语往往被简化成一种“标签”,人们用它来描述自己不喜欢的行为,尤其是在某人表现得过于自我中心、不尊重他人时。


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在情感上对他人行为的一种反应:通过使用医学化的标签来表达负面感受,似乎能够将复杂的人际问题简单化、道德化,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将他人的行为解释为“有问题”或者“病态”。


另一方面,高自恋倾向的人往往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给周围的人带来痛苦,NPD的出现可以帮助人们解释在关系中遭遇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豆瓣小组中关于NPD的大多数帖子都是“受害者”用来求助鉴定的:


“如果ta是NPD,那我的痛苦就有了命名;如果ta是NPD,这一切就不再是我的错;如果ta是NPD,我就终于可以离开这段关系了”。


我们一直致力于心理学的科普,在某个阶段,心理疾病的出现和命名的确是有好处的,有时候仅仅是被看见和被解释就能缓解人们的痛苦。


但我们也需要警惕标签化背后的过度滥用。从喊出口的那一刻,它就放弃了关注一个具体的人和一段真实的关系。


如何用一个心理关键词来概括你的2024?欢迎评论区一起聊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编辑:寒冰,责编:小胡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