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4-19 21:00

为什么985相亲局找不到爱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Alexwood,编辑:寒冰,责编:kuma,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Alexwood (微博@哎伍德)是我们的朋友,也是一名性别研究者和媒体从业者,她有一档播客叫“别任性”。在这里,她会分享她关于性别问题的一些思考。这次想跟大家分享粉丝的几个关于爱情的提问。


在过去的几个月,窗外风雨飘摇的时候,我和伴侣,两个几乎不做饭的人,过家家一样展开了厨艺竞赛,每天煞有介事地买菜,做饭,互夸,拍照,非要在这种时候体会一下“圄于厨房与爱”。


我和这位伴侣在一起一年有余,关系几经起伏。这时候回看,我和这个人仍在一起,真是太好了。


爱让人看到“某种貌似没有理由存在并且没有任何出现可能性的东西,竟然存在。”阿兰·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里这样解释爱的超越性(你还会在下面看到很多来自这本书的神奇语句)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此刻特别迫切地需要谈谈(如何)爱。


Q1:能不能也聊聊怎么选对象?

Q2:可以分享一下追男生秘籍吗?


这是来自两个人的不同问题,但很相关。“选”对象和“追”男生,这两个动词都带着主动性,但一个看似在一个主导位置,去挑选,另一个则是把自己给出去,去追逐。我觉得这两个动词透露出主流的爱情观很多亟需重新审视的地方。


先说“选”,这个词有个预设——恋爱对象是可以基于某些衡量标准,作出理性的选择和判断的。


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里批评了爱情中的理性衡量。我们的时代被各种算法渗透着,包括爱情的算法,各种交友软件、相亲服务承诺的其实并不是“爱情”,而是“你能花更少的时间,找到更多合适的人”。更高的效率,更小的风险,更高的适配度,更少的情感投入——这种理性经济人的思维,被当作“聪明人”的爱情之道。


如同 985 相亲局,其组织者信奉相似学历和教育背景能够成就更高效的相亲成功率,以及更妥帖顺畅的婚后生活。但这种观点恰恰就是巴迪欧所批评的,将奉献降到最低的“安全的爱情”,是“一种对各种风险都下了保险的爱情”——这里的保险即和自己一样的精英教育背景。这是一种精明的“选”,却与爱情无关。


爱情对于每个人而言,是“赋予生命以强度和意义的东西”,那么如果“出自于个人安全的名义,通过事先的安排以避免一切风险、一切邂逅,从而最终在没有风险的名义下,”爱情也就失去了生命的诗意。当爱情被设想为“彼此间利益的互换”,被换算为“最终可获收益的长线投资”,我们“选”中的,也会只是利益互换和收益投资,而不是“选”中爱情。


而如果一定要有一些关于“选”的建议,那么去拥抱关系中的差异性吧。


爱情中的差异性才是更为重要和必要。在巴迪欧看来,爱要持续地处理一种人与人的差异性,且必须永远保持这种差异性。


在爱中,“爱的目的是从一种差异的观点来体验世界,而不是为了传宗接代、保证种族延续。”但现实中,我们都有追求同一性身份的本能倾向(如同 985 的追求 985),不喜欢处理差异性,“因为自我总是倾向于自身的同一,从而抗拒差异,”但同一性的关系并不是创造,差异性的才是。


这种对差异性的强调,与方便的同一化挑选也是截然相反的。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双方的路走远。因为之后的一切生命建构,都不再是从“ 一 ”而是从“两”的观点来看。透过我们之间的差异性,世界朝向我们展开,这是只有进入爱情才能获得的体验。


那么再说说 Q2 的“追”。


相比“挑”,“追”的确让人感到一种对激情的慷慨和勇敢。但是这个问题想问的是追的诀窍,也就是说不是问怎么追,而是问怎么才能追到。所以这个问题也还是有一种得失的计算思维在其中的。


现在有无数关于亲密关系技巧的课程。但其实如何追求喜欢的人,如何对人表达好感,其实这不需要人教,而这些所谓课程,教的是如何提高这件事的成功率。这是有本质区别的。前者是关于想接近一个人,想进入 Ta 的生命里,想进“两”的体验,后者的出发点则其实是计算和回报,教的不是让人纵身一跃,甚至教的不是如何安全落地,而是如何取巧,少走弯路。


并不是说提问的朋友对于感情态度必然是我上述的一般。但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这些主流爱情游戏之外,有没有别的路径值得尝试?比如,那些被我们默认为爱情规则的博弈进退,小心思小伎俩,如果我们尝试从中退出,或者不启动这套程序呢?比如想见面的时候诚实地表达,直接地提出,而不是小心试探迂回,顾左右言他呢?


如果因为怕被拒绝,让自己永远处于一个安全的回转空间,可进可退,可攻可守,这的确也可以很好玩——尤其当两个人都像跳交际舞一样熟稔舞步,默契自如——但这样的结果无非是跳一首接一首的暧昧而已,那仍然不是爱情的体验。


我知道我在说的过于理想化。把自己打开,把自己给出去,让自己的生命中揉入另一个人的,不断持续地消化和安置这个他者的差异性,且接受被拒绝的可能,这听起来太难了,而且是无比巨大的劳动。


是这样的。所以接受失败和拒绝,但还是给出爱,才是真正的勇气大者,是真的爱者。这也是为什么巴迪欧说,爱是“通向真理的步骤”,在这种体验中,某种类型的真理被建构起来。这也是为什么我称之为一个生命项目。就算无法成为爱的大师,至少我们还有机会成为一个比现在更懂得爱人的人,一个爱者。


图片来源:unsplash


Q3:我从谈恋爱到结婚就只正经谈过一个男朋友,也只和他一个人发生过性关系。我一直觉得他长得不帅,最近在性生活的时候我不太愿意跟他接吻,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应该找其他人试一试,或许他对我来说不够有性魅力。求支招谢谢~


首先,爱情中,身体的亲密并非绝对必要。用巴迪欧的观点,性是“自恋式的”, 而爱是超越自身, 超越自恋的。在性之中,我们不过是以他人为媒介与自身发生关系。而你需要“跃入他者的处境,从而与他人共同生存。”所以,巴迪欧说,“爱不一定基于性,至少不是基于性之上的想象而已。”


对于提问的朋友,如果你们彼此有爱,性的问题可能可以被视为一个次要的问题。或者说是可以通过其他方法,甚至其他对象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定要跟你的伴侣绑定。具体是否有操作的可能,则要你们两个自己协商。但是如果你们两人之间欠缺爱,比如你们在一起是因为合适,或者为了婚姻,这样的话,对方可能更没有必要担任一个和谐的性伴侣的角色。


具体到“怎么办”,其实或许,可以考虑的改变之一,恰恰是你先给出更多的爱。


巴迪欧很强调爱的宣言的重量。“我爱你”不是陈词滥调。而是每次这句话出现的时候,都在击败相遇的随机性。说出“我爱你”的时候,是表达一种爱的坚持,绝不仅仅为了催情,但是却往往有催情的作用。


如巴迪欧所说,“面对另一个人, 宽衣解带、裸身相对,把身体交付给 Ta,完成一 些自古以来的动作,把廉耻之心暂且放下,所有这些与身体相关的场景,所证实的正是完全托付给爱。”


巴迪欧也不相信最终热情必然的燃尽。他认为,爱是一种生命的重新创造,而让爱持续是我们的任务。 “爱的宣言并不必然仅仅发生一次,而是有可 能是一个长期的、分散的、令人困惑而且迷雾重重的过程,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布宣言和宣誓。但也正 是通过这个过程,偶然被固定下来。”


所以,如果你们的确有爱情,就试试说出来吧。多说几次,很多次。


▷ 《 GIRLS》第一季


最后,主流的心理书总在教我们:你要先爱自己,你要保持自我,但巴迪欧反而认为,爱情是我们面对绝对他者的过程,我们在爱情中恰恰要迎向别人,并迎向差异性,才能形成新的自我,新的关系,新的世界。


所以在更多说出爱的同时,也可以更多在性关系中关注对方。在关注自己的欲求之前,先让自己迎向他,先看到他的快乐,他的需要。或许当你发现他的欲求,并发现自己能够满足他,你反而能够更好找到自己的欲望。因为这种关注,你和对方发生了一种更紧密的关系。这也对应巴迪欧的:“爱的敌人,乃是自私自利,而不是情敌……我应该战胜的敌人,不是另一 个 人 ,而是我自己。 ”


所以让爱发生并持续,我们为此是需要劳作的,“必须坚持不懈,必须同时注意自我和他人,必须将自我和他 人放在一起。必须思考,并且行动,从而有所转变。于是,是的,作为劳作的内在报偿,将获得幸福。”


Q4:虽然经历了几段爱情,但对于失恋还是无法处理得很好。如何走出失恋的阴影?


很多语言,包括中英文对失恋都有这样的表达:“心碎”,可见这种难过是非常普世性的。我并不觉得有人更善于处理失恋。可能有的人更善于把心碎的感觉隔离起来而已,但那也并不是更好的处理手段。


巴迪欧说:爱是“一种参与到世界之诞生的可能性。”这样也能解释失恋的冲击——失去爱,等于你失去了这种参与到一个新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一种极大的剥夺感。


而且,爱本身内在或许就带着悲剧性。巴迪欧不是强调爱的差异性么,那么这本身就有一个“矛盾和暴力的体系”。既然爱是相互差异的两个个体形成的一 个 “两” ,且这个“两”并不会融合为“ 一 ”, 那么彼此间的差异也就有可能变成不可化解的矛盾,即使我们为之付出劳作,但爱人仍可能在这种不断变化的持续的差异性体验中最终完全分裂。


图片来源:unsplash


那么失恋之后有什么是我们真的能做的吗?


其实就是先认清这种失去,这种剥夺。只有知会我们丧失了什么,才有可能去悼念它。悼念是走出来的开端。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因为心碎而失去爱的勇气和能力。


最终还是回到巴迪欧对爱的理论。巴迪欧不赞同浪漫主义的爱(即过分赞颂相遇的心动和深情,而不是之后的持续的考验),也不赞同享乐主义的爱(即爱就是寻欢作乐,满足欲望的时刻和瞬间),他更不赞同对爱的怀疑主义和犬儒(即那些看破红尘的说辞,比如“爱不过是算计和游戏,爱是一种幻影,认真你就输了”), 以及一开始就说到的爱的消费主义(即安全的计算和无风险的“配对”)


他认为,爱情被这些东西威胁着,我们因此需要更加无畏地守护爱情,和守护爱情创造出的世界。爱,被巴迪欧看作是一种坚持到底的冒险。


那么这种“坚持到底的冒险”有什么意义?


哲学家陆兴华对《爱的多重奏》也做过阐释:“成为一个爱者,就意味着,你必须去思考,思考成为二而不是一意味着什么。陷入了爱情,就意味着,你要摆脱自己本来的生存状态,你对世界的体验彻底改变了……我们本来对世界的体验是自我的、有限的,但是爱,让我们冲破自己的有限,转到对于二这个共同体的体验。”


所以个人的有限性被打开了,“以最小但是最激进的方式打开了。”


如果我们可以坚持留在爱的路上,我们就有机会通过爱,去重新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成为一个“爱者”,就等于你们“构成一个共同的创造小组”,为自己和对方打开了之前不曾打开的可能。而这种爱的绝对必要性,不应该被我们的胆怯、愤世嫉俗,或者游戏人间的种种惯性磨损。


最后,祝你成为一个更好的爱者,并且遇到能跟你一起进行爱这个生命项目的人。


▷ 《欲望都市》第六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Alexwood,编辑:寒冰,责编:kum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