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12-12 22:00

PE过冬:打铁还得自身硬

最近,“PE过冬论”流行,中国PE的募资、投资和退出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与前两年的“PE过热论”、“全民PE论”宛如冰火两重天。

外部环境当然是影响PE行业的因素之一,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PE机构的自身能力不强所致。正如前几年的PE发展,也主要不是PE机构自身能力提高所致。

中国中小企业众多,而其他融资渠道又不畅,对PE的需求可谓饥渴。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民营企业、富裕家庭和个人的闲置资金投资无门,希望通过投资PE,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过去3年,中国PE的增长速度位居全球之首。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PE管理人才却极其短缺。PE人才的培养是有基本规律的,从成熟市场来看,能做到董事总经理(MD)级别的一般至少要有7年相关投资从业经验,能够做到合伙人级别的要有15年左右的经验。而中国PE行业的5.9万从业人员中,显然绝大部分是不合格的,从而直接导致中国PE机构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这也是我在2010年预言“中国PE行业未来3年将面临洗牌”的基本判断依据。2012年中国PE已经开始洗牌,明年还将继续。

合格的PE机构至少应该具备三个能力:投资判断能力、增值服务能力、灵活退出能力。而人才短缺的PE机构显然不具备这些能力,于是,Pre-IPO模式大行其道,因为不需要具备上述三个能力。

首先,Pre-IPO模式不需要投资判断能力,只要融资企业3年内能上市就行,要是有券商已经入场就更好,这事实上是把对企业是否值得投资的判断,换成了对企业能否上市的判断。其次,Pre-IPO模式不需要增值服务能力,坐等企业上市获得投资收益,至多忽悠融资企业说其在证监会有关系,上市时能够提供帮助。第三,Pre-IPO模式不需要灵活退出能力,IPO是唯一选择。

LP(有限合伙人)决定是否投资一只PE基金最关键的判断依据是GP(普通合伙人)的能力,而Pre-IPO模式,将LP对GP能力的关注转移到了对项目的关注,从而掩盖了PE机构是否有能力担任GP这一关键问题。于是,募集说明书中拟投项目成了重要内容、LP参与甚至决定PE的投资决策等,这些在成熟市场难以想象的做法,在中国却成了普遍现象。

这种做法很好地迎合了中国投资者。中国PE行业与成熟国家相比,其中一个很大不同是LP的构成。成熟国家的LP主要是养老金、金融机构、基金会等机构投资者,而中国的LP主要是高净值个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家。很多民营企业家对自己能力的自信,短平快的投资心态,加上中国自古就没有委托资产管理的传统,很难符合成熟LP的条件。而Pre-IPO模式则把这一切都迎合了。

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风险、期限与收益的偏好,但Pre-IPO模式下管理人为了迎合投资者偏好而违背行业的基本规律,则是不应该的。几个简单的数据一看就能明白:中国PE机构5000多家,PE基金近万家,而过去几年每年上市企业数平均在300家左右。这种“赌”企业上市的投资,即使在正常环境下,也难以为继,在目前IPO放缓的情况下,只能是更快地被淘汰。

谁对PE过冬感受最深?正是那些不合格的PE机构,这些机构本来就没有资格管理PE基金,是前几年中国PE非理性繁荣下的产物。经历行业低潮期,被淘汰亦是正常现象。而生存下来的PE机构,其中一部分将强者愈强。判断PE机构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看其有没有经历过不同周期的考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