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3-08-14 09:42
焦虑的打工人,困于“休息羞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软糖大王,原文标题:《卸下“休息羞耻” ,习得“无用之用”》,题图来源:《我,准点下班》

文章摘要
1. 打工人因为“休息羞耻”而感到焦虑不安,无法好好放松。

2. 社交软件与工作场景的深度绑定,使得打工人难以在非工作时间完全放松。

3. 职场和社会语境下的“休息羞耻”让人们感到心虚,不敢休息。

4. 人们将工作视作生活中唯一“正事”,对休闲和玩乐感到羞耻。

5. 休息是为了恢复精力,而不是为了追求更远的目标或更好地工作。

“只要是处在休息状态,我就会感到不安,总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应该找点事情去做。”


长期习惯于处在工作状态,闲着没事做便会感到焦虑不安,难得的休闲时刻也会被莫名的羞耻感侵扰,这种普遍存在于打工人之中的状态被网友定义为“休息羞耻”。


(热搜词条“休息羞耻”)


近日,“休息羞耻”的话题登上热搜。热搜词条之下,不少网友对此表示共鸣。受“休息羞耻”所困,有些人哪怕在假期也无法好好放松,时常产生愧疚、焦虑的心理,更有甚者会带病上学上班。


(博主@大睿睿关于“休息羞耻”的视频)


有博主在视频中分享称,上进心让自己感到身心俱疲。持续自我施压、不敢休息,让精神高度紧张、身体强制宕机,长此以往便陷入了“要么在工作,要么在生病”的差劲循环。


为什么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好好休息”能够引发诸多困扰?所谓的“休息羞耻”究竟从何而来?


职场和社会语境之下的“休息羞耻”


“只要不在干正事,就会有一种心虚的感觉。”


对于初入职场的打工人而言,“休息羞耻”可以具象为下班时间看到手机上未读的工作消息,会因为犹豫到底该不该回复而惴惴不安;明明好不容易盼来了年假,却害怕手头的项目因此停滞、害怕会给同事添麻烦而一缓再缓提交申请......


(不久前备受热议的“精致羞耻”)


从“精致羞耻”、“请假羞耻”到“休息羞耻”,形形色色的“羞耻症”不论带有何种前缀, 都似乎意味着只要处于享乐、惬意且放松的状态,羞耻感和罪恶感便会随之而来。


这种耻感看似来得匪夷所思,实则有迹可循。


在社交软件与工作场景的深度绑定的今天,人们不再拘束于用人单位提供办公地点,打开电脑、手机随时随地便可以提供劳动,职场打工人似乎很难完全避免在非工作时间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与客户和同事沟通。


(热搜词条“下班后微信加工算加班吗”)


当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的打工人难免时刻紧绷,习以为常的“隐形加班”让人们即使在下班时间也难以全然放松。


与此同时,“女员工请假保胎被拒后遭辞退”“奶奶病危请假被要求证明是亲奶奶”等新闻报道反映出不少用人单位中关乎休假的隐形门槛。


日复一日,当这种隐晦的“不寻常”逐渐成为“寻常”,偶得完全的放松时刻反倒让部分人感到无所适从,惊觉原来自己的生活好像除了工作,就没有别的了。


除职场环境的影响之外,将工作视作生活中唯一“正事”的观念与我们所处的文化语境不无干系。


我们的主流文化鼓励人们吃苦耐劳、努力工作。老一辈人认为,让生活被工作填满是值得歌颂和赞美的,因为这意味着更多获取财富和跨越阶级的可能,而与之相对的,休闲和玩乐则意味着停滞不前。


B站UP主“云社_”如此描述这一惯有认知,“你受累了,周围人才觉得正常,而要是有人说你成天在家享福了,那便等于骂人又懒又馋整天什么都不干。”


正如不少求职者自嘲有了空窗期仿佛留了“案底”,并由此总结出一套“高情商”话术应对HR。


(网友关于空窗期高情商回答的发帖)


当面试时被HR提问:“你有一年的空窗期,那么长时间不工作都干什么去了?”“去旅游放松了”“给自己放假”都被认为是需要规避的错误答案,因为这会引发对求职者职业规划能力、职场稳定性的隐忧。


休息意味着不务正业,“gap year”意味着偏离轨道。


在这一认知的普遍驱使下,慢下来是不被接受的,无形的压力推搡着人们继续前行,人们似乎很难不顾外界的看法纯粹地休息放空。


功绩主义之下,休息的意义何在?


“小时候是爸爸妈妈给设定目标,完成了才能去玩。


做学生是老师和考试给我们分配任务,完成了就可以享受假期。


成年了也工作了,看似是更自由了,但似乎没有人再来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认真休息。”


不少人将生活视作一款“限时任务制”的游戏,只要按照既定的游戏程序领取任务,而后按图索骥地完成,便自然能够获取应有的奖励和经验值。


学生时代的我们习惯于奔赴在一个又一个阶段性任务之中,然而当身份转换、初入职场,这种既定的模式被打破,人们不免对充满不确定的将来感到恐慌,对自身的处境缺乏安全感。


休息羞耻,同样源自对未来的焦虑和无措。


有网友称,自己在休息期间总会有突如其来的紧张情绪。“我这样无所事事是在浪费时间,别人会把我甩在身后。”


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向前跑,短暂的歇脚就会导致落后。奔忙的日常能够让人拥有安全感,让人确信自己身处向上的轨道。


在同辈压力和现实困境面前,明明累了,却不敢休息。困囿于“休息羞耻”的人们用耻感自我鞭策,继而加速步伐、苛求无缺、持续奔忙。哪怕是非工作时间,也要让休息变得名正言顺,给当下赋予价值和意义。


然而,所谓价值和意义由谁界定?又由谁赋予?


博主@大睿睿 在视频的末尾,分享了自己在滑板课上的惯性发问:“学这有用吗?”


功绩主义的认知之下,人被仅仅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工具性的价值被视作人唯一的价值。对于工具而言,休息和玩乐自然是无用的。


然而人并非换取功劳与业绩的生产工具,人们需要工作上的井然有序,也同样需要生活中的无序放松。在康德看来,是我们的理性让我们自由,我们大可服从自己制定的法则。


在这一法则中,学滑板或许不需要有用,好玩就够了。


重构“休息”,创造无意义的快乐


好好休息,成为了不少现代人为之苦恼的议题。


在社交媒体中,有关“裸辞去旅居”的发帖层出不穷。饱受焦虑和内耗所困的年轻人憧憬着能够如许红豆一般,在“去有风的地方”找到工作和生活中难题的答案。


(网友关于裸辞旅居的发帖)


然而,“有风的地方”似乎并不能重塑所有人的精神内核。某旅居新疆的前大厂员工称,旅居一个月后,自己好像更焦虑了。


在他看来,对未来的无法预料,来自周围人的关注所带来的内耗,比工作上的自我怀疑甚至来得更糟糕。


不少受“诗和远方”的浪漫叙事驱使,从而步上旅途的人们陡然发现,裸辞去旅居本身,无法完全解决生活缺乏意义感的问题。


所谓焦虑和内耗不会因踏进大理的那一刻神奇地消失,上路过后,苟且依旧是苟且,迷茫的人仍然迷茫。


休息羞耻的另一面,是对休息的“神化”。


休息本身被赋予了诸多期待。对于部分人而言,休息是一段等了又等的悠长假期,它意味着假期过后身心的焕然一新,甚至是生活现状的全然颠覆。


(梁文道谈韩炳哲系列作品)


然而对休息寄予厚望,也使之变得轻松不再。“休息”与“周末”变得别无二致,皆为打怪升级路途中的其中一环。周末背后隐含的假设是——休息是一种手段,让你恢复精力,然后好回去继续打工,走更远的路。


休息没有固定的叙事模式,不是所有的休息都意味着阅尽千帆后的大彻大悟,亦或潜心沉淀后的华丽蜕变。


或许我们可以将休息视作韩炳哲眼中的“安息日”,在这一概念中,它没有任何别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更远的目标,也不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日剧《我,准点下班》台词截图)


它可以大到是一次筹备良久的环球旅行,也可以小到是好好吃一顿饭、喝一杯茶。它不需要被赋予期待,更不需要因此羞耻。


因为休息没有前置条件,休息本身就是为了休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 (ID:covricuc),作者:软糖大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