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5-28 08:32

让做事手感翻倍的方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流动创造、能量和注意力管理以及避免过度熟悉等方法,让做事的手感翻倍。

• 💡 介绍了流动创造的概念,帮助延长高效工作状态

• 🧠 分析了乙酰胆碱和注意力对手感的影响

• ⏰ 提出找到峰值时间、分解事情、适当放空的方法,提升工作效率

你失去过手感吗?是什么状态?


简单讲,就是做某事时突然失去自然流畅的感觉,以前不用花费太大精力就能做好的事,现在却做不到了。


比如:写作。有手感时坐在电脑前,能快速把脑子里的想法表达清楚;没手感时,想法总在脑中打转,很难说出来,总感觉手放在键盘上不听使唤。


手感一词过于立体,还有点抽象。买衣服时,我们会默认把面料作为手感,柔软、含棉量高,摸着细腻,加上价格合理,整体不错的话,你就会把它买下来;在家里做饭次数多了,自然知道该放几勺盐、多少味精。


这个道理放在工作中也是一样的,有些事情做多了,手感就会变成处理问题的方法,帮助我们提高工作能力。


可问题是:有时,上周工作还感觉行云流水,这周坐在电脑前却突然感到手生,脑子转不动了,这是怎么回事?影响手感的要素有哪些?它和熟练度有必然关系吗?


这些问题,之前我都遇到过,后来才掌握了背后的影响因素。



是什么因素呢?先说一个词:流动创造。


这听起来有点新鲜,它直译为“flow creation”或“dynamic creation”,感觉不像常用语,但和你的关系很大,因为它描述的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动态过程。


在做事的过程中,创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像流水一样不断前进,并适应环境;这种流动性有助于延长和改善我们在做事时的心理状态,即那种高度专注、充满生产力的时刻。


听着有点晦涩难懂?别着急,我展开一下:想象一下,你正在尝试学习一项技能,比如用AI绘画。一开始,打开某个APP,屏幕上是基础操作的提示,你可能会感到迷茫:到底要画什么好呢?


脑子里一片混乱,该怎么办?不管那么多,先画个框架试试。


画出来后,看起来感觉线条有点粗糙,不过没关系,这反而让你开始集中精力,想着要怎么改进。


慢慢地,越画越投入,等缓过神来一看时间,一个小时过去了,现在,你发现在画笔的粗细、颜色的选择、线条的运用上,都变得更加灵活自然。


这就是“流动创造”的魔力,它是培养做一件事的手感的开始。


起初,一切看起来都很混乱,但随着你继续深入,思维和创造力就会像流水一样开始流动,你不仅能在技能上得到提升,还开始思考怎么把简单的形状,变成有表达力的作品。


想想看,做PPT时,写代码时、写报告时,有过吗?


欧比旺·肯诺比在《星球大战》中有句名言:如果你击倒我,我将变得比你想象中还强大。这句话可以和一些神话中的隐喻联系起来。


比如:凤凰从灰烬中重生,九头蛇被砍掉一头后,又长出两个来。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在压力中,你可以变得更强大;在不稳定的状态里,你可以变得更坚定;在熵增无序里,你总能找到条理性。


可是,你知道吗?


“手感”和它们正相反,非常脆弱,不容易长期维持。


人的大脑中有许多叫做神经元的特殊物质。这些物质通过突触(就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释放信息后,和下一个神经元组合,这整个过程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思维等。


参与该过程的递质中,有一种叫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你在持续做一些创造性活动时,它会逐渐被用掉。当它浓度变低时,人会感到特别累、脑子转不动。


你应该听过“烧脑”一词,当进行高强度思维活动后,会感觉特别疲惫,因为大量的乙酰胆碱被消耗了;而流动创造的过程和烧脑一样。


一旦被过度消耗,再持续做事,就没有手感也没了精力,不过,也不要担心,适当休息,它能快速恢复。


乙酰胆碱的摄入靠葡萄糖,一个成年人每天摄入葡萄糖的摄入量大约要225g到325g碳水化合物,一日三餐正常饮食,基本都能满足。


所以,能量是对流动创造(手感)的影响很大。



除了能量,还有什么会影响手感呢?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注意力所产生的“心理挤压点”。看到这,你会说,又开始编新词了。不是这样的。


我们先来回顾下什么是注意力。


注意力,是我们可以专注于一件事,而忽略其他事情的能力。但如果从激活做事的手感来看,它有点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


我认为,注意力包括过去3天中进入大脑的所有事情,是最近的状况的总和。


平时的想法、自己所设计的仪式感,别人对你说的话,这些都会变成大脑的残留项,它们像盗贼一样,影响着做事的手感和思维敏捷度。


今天早上,朋友在群里抱怨说,每到周末晚上都睡不好,总是做梦。我有点惊讶地问他:“大家都是周一睡不好,你怎么周末也这样?”


他说:我们公司每周一都要开总结会。虽然周六和周日休息了两天,但脑海里总是想着那些没完成的事,这让人很容易失眠。


注意到了吗?


进程,那些未完成的事,像脑中不停转动的任务,当推动力不足时,你会一直在想:怎么办?有没有合理的解决方案?结果等真到要行动时,手感就会大大降低。


另外,我们会莫名其妙给自己设定任务障碍。


来看一个例子:朋友说,原本以为早起两个小时能多读一会儿书,写篇文章,结果发现脑子一片紊乱。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至少曾经做过自由职业的朋友,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


特别是刚刚离职,开始独立工作的朋友,这种我见过太多了,早上8点起床,9点吃完早饭坐在电脑前,完全不在状态。


还有一个朋友做小红书,喜欢追求完美,经常改变主意。今天用这个版式做封面,明天换另一个,过几天觉得之前的设计都不好看,就决定全部删掉重新来过。


我经常提醒他,刚开始学做生意时,要先思考产品和怎么赚钱的问题,围绕产品,设计一个包括宣传、售卖的交易流程,等流程跑通了,再关注细节。


为什么会这样?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过度分析而拖延事情的进度。回头一看,分析太细的内容和动作,对实际的交易帮助并不大,这主要是太受生产侧思维的影响了。


为避免掉进“生产侧思维”的陷阱,最好是从结果出发来处理绝大部分事,反向思考整个流程,这种思维的转变很重要。


所以,如果思维方式不对,即便做了很多动作,最后还可能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团团转,心里会有挤压感。


所谓挤压感,是一种自己并不会注意到的下意识感觉。


它会让你感到气馁、不知所措,甚至对努力后的结果不够满意,有时候,一放松,还有点罪恶感。这种挤压感可分为三种类型:


  • 主动的

  • 被动的

  • 不知道的


什么是主动?有时候,本可以放松一点,慢慢把事情做好,我们非要学别人定一个DDL(最后期限)或增加一些不必要的仪式感;结果呢?事情本身并不难,却被各种形式害了。


被动则是:有些任务,如果做好了,本可以带来荣誉或内啡肽分泌的满足欲;但很不巧,别人的话和身边同事的压力最后成了一种负担,让你觉得做不好就会对不起别人。


再者,无论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每个人面对的问题都不一样,你不知道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或前人的经验能借鉴。因此,在一次次的摸索中,你会感觉到非常的疲惫。


很显然,各种认知层面、心理层面带来的压力,很容易让人做事不在状态,找不到熟悉的感觉。



但是,你知道吗?有时候,熟悉的感觉也会骗你。这是第三点。


熟悉,不就是对某件事或过程了解得很深,很透彻吗?当然是。


如果你一个PPT做了30次,一个产品方案写了50遍,在一个项目中接触了近100个真实客户,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你自然会第一时间想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在《清华产品课》中说过:所有伟大的需求,一定是在很多次用错了方法,或在错误时间的尝试之后,掌握它的手感才会更好。


我不否认这些观点,但我也试着反驳一下,你听听看。


一个程序员朋友说,工作压力大,所以他日常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次加班比较晚,第二天坐在电脑前敲代码时,会花5~10分钟,重新敲几行前面的代码。


我不太懂为什么,就问他这是什么技巧。他说:重复敲几行前面的能找到肌肉感、脑力感,让自己快速适应变化,进入状态中。


咦,这不是所谓的温习效应吗?当不会、忘记时,刻意复习一下,才能找到感觉,它非常符合“用进废退”的常识,所以,问题来了:单纯靠记忆做事,你认为是靠谱的吗?


比如你做了7年市场营销,有2个月没写过策划方案,突然要写一个,你能写出来吗?我觉得能。但这有点像小学生考试前突击背书的感觉,急急忙忙,效果似乎不会太好。


因此,太熟悉不是好事,它会让我们直接关注行动。


这看起来不错,实际上,短期内不持续做一件事,所谓的熟悉度会慢慢变差,这就是所谓的“边际效用递减”,用复利的概念,很容易理解这个道理。


起点为1。每天进步1%,一年下来,复利+本金会变成:37.78。你比原来提高了37倍。相反,你每天退步1%,一年下来,你只剩下:0.03。也就是说,几乎退化成零。


所以,手感全靠熟悉度建立。既然如此,不妨思考下:如何让做事的手感持续变强?



我日积月累后,掌握了可以长期践行三个的方法,你可以拿去参考:


1. 把事情分解成小块


“原子化”(atom-ized)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大概在1803年,一个叫约翰·道尔顿的科学家提出了一个观点:


世界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粒子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我们看到的一切。


我处理工作和培养日常习惯,很多时候都用这种方法,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建立正反馈循环的最佳方法,阻力小,启动快,做事手感来的就很强。


比如写作,有人喜欢一口气写完,而我喜欢每天写一点,写几张小卡片,累了就休息,不勉强自己。


2. 适当放空一下


怎么放空?为什么放空?你看过很多,不一定有用,因为放空的目的是减轻心理压力,每个人压力不同,得因事因人而异。


对在可控范围内设定最后期限的任务,可以试试看,不为自己设定期限,会怎么样?对于可有可无的仪式感,取消掉会不会影响做事?


如果是别人的要求会给你带来压力的任务,试着换个角度想想:我能从任务中学到什么?有什么是对我有帮助的?


对那些一次又一次尝试后,总感到疲惫的事,停下来思考一下,或问问别人,有没有更快更简单的方法。


还有一些跟改变环境有关的事情,也可以试试。比如白天如果感觉手感不好,我就喜欢自己出去散散步;有些人喜欢听音乐,如果你已经习惯了经常听音乐,我就不建议你用这种方式来放空。


因为,放空的本质,是让大脑神经网络得到重新组织。听音乐或做一些跟工作环境很接近的事情,都属于固定习惯,不会带来新鲜感,反而可能让你更陷入固有的模式。


3. 找到峰值时间


你知道一天中,什么时候做事手感最高吗?有人会说早上、下午,或者晚上。其实,时间并不固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刻,在心理学里,这被称为昼夜节律中的“峰值时间”。


如果能合理安排睡眠,一般早晨起床后的1~2小时是注意力高峰;除此之外,上午10点左右,下午1点到3点,6点到8点,晚上10点左右都可能存在“峰值时间”。


以我自己为例,早上一般状态还不错,有时就不行;晚上也是这样;这跟我们的生物钟紧密相关,而且个人的体力也会影响这种效率持续的时间。


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高能时刻,最好的方法是多观察自己在什么时候效率最好,但记住,这并不是永远不变的。


把事情分解成小块、适当放空一下、找到峰值时间,刻意练习这三点,并形成记忆,兴许能让你做事的手感灵活度变得更强。


总结而言


做事的手感不等于熟悉度。


一个人在心性不定,或耐力不佳时,就没有耐心认真体会重复一件事背后的意义,而重复,也绝非形式和数量上的一次次叠加。希望你拥有更强的脑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