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9-12-19 20:50

一个26岁概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疲浪主义(ID:dada_molly),作者:毛利小张,题图:twr摄于台北松烟,哭泣女生为作者小张本人。隐形眼镜卡住,原地流泪10分钟,生动诠释26岁的生活状态。


在认认真真算了一下数之前,我总觉得这个标题应该是“一个27岁概览”。有趣的是,去年写标题的时候也发生过一样的事情。


我似乎早就觉得自己已经身处27岁了,而肉身却总是还滞后一点点。甚至我也不知道27岁究竟有什么特殊的,为什么我总是误解成这个年龄而不是别的。


不过这至少展示出了我欣赏自己的一个特质,从不抵制岁月的进程。我的生日很少欢迎”永远18岁“这句祝福,毕竟18岁的我贫穷、无知、自卑、苍白,对世界一无所知还自以为是。——“永远18岁”?这可真算是诅咒了。


相比于珍视年轻貌美,我更愿意享受成熟和老去,热衷于总结每一年发生的事情在我身上留下了怎样的痕迹,26岁平庸又普通,但多少也比过去要更成熟一点。


22岁的时候面试阿里,夏老师问我觉得自己的缺点是什么,我回答说是小聪明有余而大智慧不足。我对此很清楚,并且一直在朝自己期待的方向修正。


四年过去了,纵使称不上有了什么大智慧,但比起22岁的当时,多少算是有了些微不足道的小智慧,并且彻底摒弃了卖弄小聪明,挺难得。



26岁这一年在自我总结上面临一些客观难点。


一方面是因为和前几年满世界的探索相比,今年的生活中几乎没有发生显性变化——这是每个上班族的宿命。每一天都是稍有差异的巨大重复,生活状态在稳定的奔波和偶尔的振奋中来回切换,缺少作为叙述锚点的坐标。


另一方面是因为表达欲的持续下降,可供搜索观摩的朋友圈与微博数量稀缺。去年年末的时候我尝试离网络和新闻远一些,这一尝试就再也回不去了。



社交网络确实很好玩,但是离开社交网络更好玩,最好玩的就是自己。26岁的精力大幅回收,越来越多专注到自己身上。


如果说这一年真的没有虚度的话,那我会在结束的这一天给26岁的自己作出这样的评价:


尽管她对世界的掌控力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有丝毫增加,甚至由于对自我欲望的日渐清晰而越发放弃了对生活掌控权的争夺,但无论如何,在这一年里,她对自我的掌控增强了许多,她基本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节奏,并对内心的探索更加深入和坦诚。



更具体地说,这一年只做了两件事情,且二者之间也有关联:其一是坚持,其二是关注自己的需求。这两件事情对于我来说都意义非凡。


在我为数不多擅长做的事情里面,“半途而废”几乎可以排上前三,与之相关联的另一种能力是特别擅长折腾新鲜事物,以此保证生活中始终有一些足够吸引注意力的事物,避免进入需要靠“坚持”才能存续的生活状态。


但就像我们逐渐长大就会知道的,生活里面的新鲜事始终是有限的,尤其是,你必须避免追问意义性,避免询问自己“新鲜感”或者“坚持”分别都有什么用。不能问,问就是完。


所以在某一个瞬间,你总会突然意识到,得给生活找个承重墙。


承重墙这个概念来自建筑设计师台湾人,算是他们行业里面最基础的一个概念。他给我讲解房间的平面图,说这个普通的墙可以打孔,甚至你把它拆掉都没问题,但是承重墙,比如这面墙和这个柱子你不能动,动了就会影响建筑的稳定性。


——是了,我的生活没有承重墙。


但我确实有一些砖头,他们是我过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多少接触过了解过甚至有一定基础的那些事情,比如健身、做饭、研究数码生产力工具等。差得不多,就是一点点坚持。


3月份的时候我开始上健身课,摸鱼晒网,直到6月份才慢慢真正进入健身的状态。但好像无聊的生活确实会有一个唯一的好处,无事分心,特别有利于“坚持”开展工作。


做到了第一件事情,就开始坚持第二件记账,然后是第三件早睡早起,然后是第四件日程记录,然后是第五件晨跑,然后是第六件做饭,然后第七件第八件……就,好像也没那么难。


我很快完成了几件过去很多年都没有完成的工程,比如所有资料电子化,所有笔记无纸化,所有生活日常都数据化。




尽管没有任何对外的扩展,但已有生活全部做到心中有数也算了不起的成就。




一旦开始健身,就需要频繁处理和自己的关系,这件事情我过去做得不好,今年做得也不够好。


相比于自负,我一向更习惯自我苛责,忽视自身需求,认为行为无法匹配理智是低能的表现,因此自我低评价,频繁陷入低自尊状态。——“吃多了”、“吃了一整天碳水”、“今天没训练”、“聚餐暴饮暴食了”……每发生一次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心理调节。


10月份的时候,为了准备12月的深圳马拉松,我在一段时间内把所有的训练计划都改成了晨跑:工作日每天7公里,周六9公里,周日10公里——里程增加过快引发了小腿筋膜炎。去医院,医生:至少休息三周。



涉及到小腿的跑跳蹲都有问题,这一休息就连更基础的训练也需要停止,得不偿失。


身体在这个过程中曾经发出过警示,那一周周二的时候右小腿筋膜痛了半天,第二天早上起来不痛了,我继续跑。——我认为这是更理智的决策,理智就是,绝对不因为客观环境的小问题随便放弃。


身体:你当我不存在呢。


最后只休息了两周,但这两周里面我停下来想通了一些简单的道理:


身体是有诉求的,无论这种诉求通过身体的疲劳还是大脑对某种食物的欲望展现出来,都是一种明确的信号。忽视身体的诉求并不值得鼓励,不应该试图去“管理”身体。


理智构建的理想生活长这样:每天慢跑7公里,力量训练一小时,每天吃很少并且少油少盐,别碰甜食,一个自律的金刚芭比。——身体:你想得美。


(10月份的心理活动记录)


这并不只是一个调节饮食和适度锻炼的问题,这是一个是否自我尊重的问题。


如果做不到一直清淡饮食,那就不做;如果想吃碳水甜品,那就去吃。丢弃所谓“健身餐”的概念,这个概念本来就不对。人只需要追求“健康餐”,每天膳食均衡合理摄入,任何角度的矫枉过正都过犹不及。


尤其重要的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绝不苛责自己,我值得享受生活,颓废一天没关系。


充分认识到并不断提醒自己:健身是过程,不是达成某种特定结果的手段,不是目的性的奴隶。健身是长久的事情,不争于一朝一夕。


所以比吃一顿两顿清淡蔬菜更重要的是,学习更多有关食物和营养搭配的知识,在日常饮食中遵从大的健康原则,而不是纠结几顿摄入。


川渝厨子小张目前已经对此颇有经验——只要破除油腻和重口的魔咒,川菜其实是一种荤素搭配和膳食结构都比较合理的菜系:





健身是过程,不是达成某一体重的手段。同样的道理,“我”也不是。


我不是达成某种结果/成功/赚钱/成名的手段,我就是我的生活里最终的目的。


通过贯彻这个原则,很多之前明白道理但尚未完全贯彻在行为上的事情,似乎也顺理成章地做到了。


一方面保持人格的独立,即使是在工作中。


不必纠结于公司的光环,相应的,绩效也好晋升也好,当成管理手段而非评价体系,不用因此影响对自己的判断,更不要被它们塑造成面目可憎的样子。


同时也不存在公司离不开你这样的事,努力工作可以是出于责任但不能成为生活本身的目的,人无论如何都要保有自己的生活自留地。


2016年从另一家大公司离职的时候曾经写:我更希望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这是小张,挺有意思一女的”,而不是“这是小张,在xx上班,做过xxxx”。


3年过去,这一点毫无变化。我尽量把工作人格和自我人格区分开,一个名字就是我本人了,非要加上定语的话,可以是,几乎也只能是“一事无成”“毫无建树”“一个普通人”。


另一方面是彻底的身体自主性。


不想穿内衣就不穿,运动装舒适就每天运动装,懒得化妆就不必化妆,追求快干简单就不留复杂发型……总之,美丑是主观标准,对女性身体的审视来自社会的规训,他们都是“外物”,而我,“我不化妆也很好看”“我穿运动服就很精神”“不必用他人的眼光来惩罚自己”“你们随便看,不好意思算我输”。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6岁这一年,是我真正作为一个完整的“女性”在看待自己。与前几年强调“平权主义”的视角不同,这种看待里面并没有忽略性别,相反它强调性别,它发出了一种新的询问:


作为一个女性,除了追求普遍性的平等人权之外,独立于“人“的普遍性之外,到底还意味着什么?女性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我们的社会很年轻,没有人教过我们“女性”的内涵,这种内涵既不应该局限于过去的性别区分,去强调男女性分别的职能;但同时似乎也不应该彻底模糊掉性别,成为“人”的普遍性问题。


这里的区别,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金智英》和《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区别:前者对社会更有意义,因为这些如此基础浅显的问题依然是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根深蒂固的问题;而后者对我自己更有意义,尽管它从不强调性别,却在每一个细腻的内心活动里试图剖析女性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26岁这一年,我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空前的性别分化,我观察到男性在职场的路径和发展,以及他们由此产生的高自尊和正反馈;也观察到身边逐渐进入婚育期的女性如何经历同样的阶段并面临完全不同的境遇。这是一个“金智英”式的问题。


更多的,在这一年倾听自身声音的过程中,我不断处理那些“那不勒斯”式的问题:


——如果我推翻了幼年所认为的“性格和处事方式更像男生”(显然这种定义本身就不对),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更加意识到,即使价值认知类似的男性,这个阶段我们的差异性也越发超过了相似性;


——同时,如果我也一直都不是普遍意义上女性所被定义的样子;


如果我并没有在普遍性的人格特质上找到自己,那么我要如何在人群中定义自己?


这些问题尚无结论。26岁结束的这一天,我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写进“概览”的结论,只能勉强在这样一种人格状态上维持平衡:


我们可以以一种柔软而不必体贴、善良却又自私、坦荡并偶尔虚伪、淡泊也允许刻薄的状态生活;汲取来自性别的力量,但也接纳来自性别的缺陷。可以强势,不去迎合他人的审视;也可以软弱,不依靠展示野心和能力来证明自己。


26岁也依然没有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精英女性,但我对此感到庆幸。




看其他人过生日的时候总是可以轻易写出“我30岁/40岁想明白的几十上百条人生大道理”,很佩服,人生为什么可以有那么多道理用来领悟,是不是人一过30岁就会很容易觉得自己有了一些长者经验,必须好为人师一下,否则30年白过了。


我的人生截至目前为止似乎都还陷在鸡毛蒜皮里,如果不在生日前后很努力地回想一下都做和想了些啥,这一年乍看过去就是一片空白。


今年努力学习一把,“26岁想明白的道理”我想我勉强可以总结出这么几条:


1. 在冬天来临之前留长头发,或者干脆彻底剪掉它,否则冬天的脖子后面永远会有一撮燕尾上翘。


2. 尽量别在公众场合(尤其是食堂)讨论政治问题(尤其是香港)。如果你不小心做了,倒也没有什么损失,只是可能在旁边人眼里会显得很傻。


3. 在转发“西方媒体集体沉默”的文章之前,最好先自己出去看下西方媒体到底有没有沉默。


4. 出门的包里随身带上折叠杯,喝咖啡的时候用得上。对环保有没有裨益倒不紧要,主要是很多咖啡店都有自带杯减免。靠道德约束行为的傻事咱就不做了,但小便宜占一占没啥坏处。


5. 在进行某些大件数码产品的采购之前可以先淘宝搜索租赁服务,租来体验一下再说。别问我怎么知道的,家里两个闲置Sony相机有话要说。


6. 如果实在克制不住要吃宵夜,那就自己吃一口的同时骗男朋友吃两口,这样不但你吃的宵夜总量会变少,而且可以有效减少自我负评价:有人一起吃/胖,约等于没吃/胖。


7. 如果你是一个手艺很好的川渝厨子,尽量不要给口味清淡地区的人做饭,否则同样的劳动换来的成就感会减半甚至消失。别的胃不知道,反正台湾胃肯定配不上川渝厨子。


8. 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刻意麻烦爸妈,比如“妈我想吃梁平的苦柚子”“想吃腊肉”“泡菜坛子加多少盐”等,参与后辈生活有助于提升长辈幸福感。


9. 如果你也有一个固执的大家长式的爹,那么尝试把电话中的“这是我的事情”替换成“我是这么想的”,非常有效。


10. 健身和王者荣耀是这个世界上唯二付出就有回报的事情,前者不一定会带来好身材,但一定会更健康;后者花了时间不一定会变强,但是如果花了钱肯定会变好看,花钱越多越好看。


11. 不要买日历,买了也不会翻。我平均三个月翻一次日历,一次翻100张。


最后一条道理可能讲得有点晚了,但好歹有11条人生道理呢,可见26岁没白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疲浪主义(ID:dada_molly),作者:毛利小张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