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11-04 09:23

呼和浩特的硬早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食谈,作者:高宏,头图来自:AI生成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天从被当地人称为“硬早点”的早餐开始。用“硬早点”接待外地的亲朋,也是当地人最“硬核”的真诚表达。


呼和浩特的“硬早点”,不是外地人刻板印象中的手把肉或是一碗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奶茶。一笼皮儿薄馅大的烧麦、一口下去唇齿留香还掉渣的焙子、一碗让人回味缠绵的羊杂,当地人吃出了生活仪式感,吃出了对生活的理解。


呼和浩特“硬早点”的“硬”,不是说食物的硬度,而是表示食物的扛饿程度。


二两烧麦一壶茶,一个焙子配羊杂,是许多呼和浩特人开始一天工作生活的“标准”动作。


一位同事曾经调侃且极其认真地说,早餐不钉(读音dìng,方言,吃的意思)一顿烧麦或羊杂焙子,一天吃饭没味儿、走路没劲儿、工作没趣儿。


呼和浩特“硬早点”的“硬”,是当地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所孕育的,也塑造了当地人独特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性格。


呼和浩特的烧麦一两一笼。王永利摄


呼和浩特人对“硬早点”的“硬”,也有特殊的理解方式和诠释。    


呼和浩特的烧麦以“两”为计量单位售卖,一两一笼,一两八个。一两是按皮的重量算的。一两(皮重)烧麦,实际重量约六两。


2023年4月,有抖音博主打卡呼和浩特烧麦,挑战一斤烧麦,一斤烧麦共计80个,实际重量约六斤。挑战一斤烧麦的视频带来惊人的流量。


“老板,来一斤烧麦”,一度成了网络热梗。


在呼和浩特,年轻的上班一族,进店点一两烧麦,老板切好一壶茶后,立等片刻,或蒸或煎的烧麦上桌,三下五除二吃完走人。老人们点一两甚至是半两烧麦,老板把茶水无限续上,他们能吃一上午,一桌围坐老汉数人,边吃边聊,烟雾缭绕,味道混杂。


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也有比较大的差别。


记得一位东部地区的同事讲,刚到呼和浩特上学时,对烧麦这种食物完全没有概念。一天,这位同事和同乡同学相约去品尝烧麦,在老板的多次提醒下,两人仍执意要了一斤烧麦。


当老板抬着十个笼屉放到桌上时,两人瞬间傻眼了。松了两次裤腰带,只吃了三笼,打包回去的七笼,两人吃了一个星期。两人的经历,生动地展现了草原人民的豁达、自由、奔放的性格。


呼和浩特的烧麦皮儿薄馅大。王永利摄


在呼和浩特吃早点,除了烧麦,焙子也是必选。


呼和浩特的“焙子”非“被子”,它是呼和浩特特有的面点之一,炭火烘烤至外面酥脆里面暄软,外形类似新疆的馍。


据载,明代中后期,蒙古部落的首领俺答汗(又称“阿拉坦汗”)与大明朝廷达成协议,双方在边境地区设立互市,准许物品的买卖流通。随着双方交流来往的逐步增多,俺答汗觉得有必要在双方交界附近设立一座城市方便贸易,俺答汗把这个建城任务交给了自己的王妃奇喇古特(世称“三娘子”)。三娘子在建城伊始,发现众多工匠每天因吃饭等问题往返工地与家频次太密,特别耽误工期,就联合手下仆佣,研制出一种方便携带能及时充饥且比较耐饿的面食。


据说,以上就是焙子的由来。


方寸之间,自有天地,细微之处,自有乾坤。


如今在呼和浩特,焙子有白焙子、咸焙子、甜焙子等口味。形状有圆的、方的、长的、三角的。不同口味的焙子,烘焙了生活的味道。不同造型的焙子,彰显了草原人民宽广、豁达的性格。


对于羊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在呼和浩特,你可以细品一下,是不是貌似可以从地域名词中就能嗅到烹饪。


什么是“草原”的味道,我道听途说未经考证的一个最“原汁原味”的民间说法是,为保留羊杂的“草原”味道,在清洗羊肠时,取一粒羊粪蛋,从羊肠子的一头塞进去,用这粒羊粪把肠子里的杂草粪便一点点的顶出去,再把肠子内壁翻出来,用水冲洗干净即可,但冲洗次数不能太多。据说之所以在意控制清洗次数,是为了最大程度烹饪出特有的“原始”味道。


你看,大草原纯粹、自然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草原人民的随性、本真的生活习惯。


烧麦、焙子和羊杂,虽可各自单独享用,但也可以相互搭配在一起吃。当不同的食品碰撞、融合后的味道触及味蕾最敏感的神经时,这座城市的灵魂和生活仪式感就升腾起来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食谈,作者:高宏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