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内容编辑:荞木,原文标题:《“忽然理解了一种我所反对的生活”》,题图来自:《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或许你也有过类似的感觉: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自我膨胀、理解缺失的时代里。
如今,各种话语与观点空前丰富,但是人们内心的固步自封却愈演愈烈:网络上双方骂战几十条,都只是在激烈地自说自话;脱口而出“ta活该”“这种人不值得同情”太过轻易,仿佛冷酷才是最安全的选择;由于自己和父母永远无法说服对方,所以家庭问题成为了打不开的死结……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要战胜别人、说服别人,“理解”则变成了一种快要被遗忘的技能:在这个割裂的世界里,珍贵的不是认同,而是不认同之下的理解。
前一段时间,我们向大家征集了你“忽然理解了自己所反对的生活”的时刻。
这或许是“那个时代也只能这样了”“同等环境里我也不能做得更好”的感叹,也许你学会了“ta这样其实也挺好”“ta过的开心就行”的和解,也许你有了“我不理解但他们应该挺好的”“就算我看不顺眼也跟我没关系”的包容……
从固执走向理解,可能是我们送给自己以及身边人最好的礼物。
“我依然保留我的偏见,同时,祝你过得幸福。”
不能理解我的选择,是父母的问题
→
“爱人类之前,先爱人。”
@我不是叶藏
我妈前几年催婚催得特别厉害,我有过激烈的反抗,并一直跟她强调,如果你是为我好,请让我告诉你什么是为我好。一次大型争吵后,我妈再也没提过这个问题。
后来我发现,因为我没有结婚生孩子,当家里发生什么事时,其他人都在照看孙子,我妈被认为是那个最“有空”的人,因此承担了大部分本来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
我妈自己说无所谓,本来都是她该做的事,但我还是心疼她,因为看到,我自己人生与别人的不同步,原来也让她人生与别人不同步。而她生活在那个氛围里,不得不为此活得更累一些。
那一刻我明白,无论我多占理,亲戚背后的议论有多无聊,但我妈就是真实地为此承受了一些不必要的负累,我是可以让她不说我,但这只是让这种烦恼不传递给我,她仍然不快乐。
我以前觉得,过自己的人生,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现在觉得,以这样的道理去要求父母那一辈人,有点太苛刻了。
他们就是那样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自己在乎但我不认同的处世之道,但也不过是想过一种与大家同步的有安全感的生活。
在小城市,这个社会似乎还没有给第一代到了年龄却没有孙子可抱的人,提供可以选择的中老年生活方式。
我当然不可能为此去过一种顺从的人生,但我也不应该把问题都丢给不知道怎么适应,只能默默隐忍的他们,我得陪着他们一起面对。
父母是可以不完美的,我更希望,代际关系不是用冷漠来稀释争吵,而是真的能一起去拥抱彼此的情绪。
我不一定觉得他们对,但我希望他们也能跟我一样开心,我正在努力,并且看到大家都在慢慢变得更好。
以前总觉得自己读了一些书,悲天悯人,到头来,只不过是对遥远的虚无的人类这个概念怀有想象的共情而已。
现在觉得,理解身边实实在在的人更重要,爱人类之前,先爱人。
人不应该成为重复的工作的机器
→
“光是碌碌无为,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叶仔
我以前不理解我爸妈,不理解他们甘心沦为工具,做着机械重复的工作,生活也是一成不变,犹如死水。我认为人应该选择有变化的、充满激情的、每天都有全新改变的生活和工作,太过遵守秩序是一种束缚。
而到自己工作之后,发现除开有创造力的小部分,其实工作中80%以上都是需要重复的,创造可能只占一小部分,包括我现在的从事的设计行业。
步入工作生活,发现自己可控的、有秩序的庸常生活,是需要好运和大力气去维持的。
成年人的日常里,但凡父母的健康、你的健康、你的工作、市场环境……随便一个环节有问题,你都会很狼狈疲倦。
自己投入生活并且开始承担责任,才能知道生活的艰难,以及在艰难中产生喜悦的珍贵。
大家都是平凡人,总有自己无法战胜的缺陷,自己满身缺点,就没必要苛求亲近的人。不要求别人和苛待自己,是我最好的变化。
所有人应该都追求标准的健康身材
→
“生活不是用来给别人看的。”
@Teagan
我从小都很胖,尤其是高中。那时候不仅是因为外在反馈觉得自己不好,也是因为这样的身体让我生活中觉得吃力。
高中毕业以后,和很多励志故事一样,我开始了规律健身和饮食的习惯,不再和以前一样胖了。我也以为世界上所有人都像我一样,渴望健康、不喜肥胖,肥胖的人一定是不开心的。
后来我在加拿大交到的两个好朋友,一个白人一个印度人,都属于体重超出健康标准,但是都生活得很幸福,而且其中一个还热爱舞蹈。
放在以前,我可能很难相信自己会跟心中“不健康”的人做朋友,并且认同她们的想法吧。但是她们带给我了很多包容和爱,这都是不能用身材来衡量的。
我曾经一吃垃圾食品就会有身材焦虑,有一次打电话的时候,我一边吃一边对我的印度朋友说怕长胖,她说who cares,我要是真的在意就不会任由自己的身材发展成这样了。我当时听完哈哈大笑,顿时轻松了很多,也对食物的焦虑少了很多。
我想,生活不是证明给别人看的,理解与爱比维持一个被社会喜欢的形象更重要。让自己喜欢的生活,让自己舒服也比别人的看法更重要。
你必须非常努力,不然就会变得普通
→
“我可以平静地跟自己坐在一起了。”
@蹲蹲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要满足别人对我的期待,我要做得很好,不然就不会得到喜爱。这种想法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压力,在工作后发展成为了抑郁。曾经恢复,但今年因为疫情带来的环境变化再次复发。
我想从心理上解开内心深处的困惑,不再吃药,转而向心理咨询师求助。通过一次次聊天,我慢慢发现原来曾经鄙弃的“普通”,原来是这么难做到而且美妙的事情。
做不到的事情,不做就好了。不完美,那就不完美。躺平,放轻松,不要那么着急也可以。
记得《粉雄救兵》有一集的嘉宾是位变性人,他切除了多余的胸部,经过5位仙女的开解,更好地展现他原本的姿态。最后,他在朋友的包围下,自豪地向大家展示渴望多年的平坦胸部。
那是一个夜晚的室内party,他在台上,他的朋友在台上,紧绷着呼吸,等他脱掉衣服后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在平时醉生梦死的酒吧里,上演着一幕温馨感人的场景。
两者好像搭不着调,但就这么真实、自然地发生了。他知道这些朋友会接纳自己,更重要的是,他也可以接纳自己的身体了。
看完那一幕后,我的脑内立刻产生了一种陌生,但是很温暖、梦幻、轻飘飘的感觉。
“原来这就是自我接纳呀”,突然地,好像一切都看开了。我曾经排斥的无能弱小、敏感、抑郁的自己,努力想把她驱逐出去,但现在我可以静静地看着她,和她并肩坐在一起了。
我不努力了,我要开始接纳敏感多疑、善变但真实的自己。
自杀是对自己与别人的不负责
→
“只是健康人的自以为是而已。”
@Isabela
曾经非常不理解自杀,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后又回留下一堆事让别人处理?就是完全无法理解。也有不理解有情绪问题的人突然抛下工作,觉得怎么可以这么不负责,会在自己以为的道德高地去鄙夷这种行为。
直到后来,自己也陷入了抑郁情绪,以及后来严重到出现自杀的想法,才全懂了。之后又变成,为自己以前那种自以为是的不理解而羞愧,反向折磨自己,觉得自己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值得被救助。
现在偶尔遇到和以前的自己一样不理解抑郁症的观点时,才发现这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有多痛苦。
生命需要不顾一切挽救
→
“在死之前不要后悔,就好。”
@Yeper
从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护士,在血液科上班,每天接触化疗的病人。他们中间的很多患有白血病、淋巴瘤等各种罕见的血液病。
在工作期间,对生离死别麻木了,也让我对生命的看法产生了转变:一定还有其他办法可以拯救他→真的没有其他办法了吗?→好吧,只好这样了→希望最后的时间不会痛苦→如果我得了直接放弃治疗→还不如把人生最后的时光留给自己去做喜欢的事情。
我想让自己喜欢今天的自己而不是昨天的我,就算我突然遭遇不幸也不会因许多事没做而后悔。
不知道什么时候,小学课文里考试必考的一句话脑海中如此的清晰: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小孩子只会让人烦躁
→
“新生命,是希望啊。”
@我一定要亲眼见到他
我之前很不喜欢小孩子,只觉得他们吵闹,不懂事,让人烦。
在我姥爷最后的那段时间,他已经忘记怎么吞咽了,所以只能输液维持生命,话早就忘记要怎样讲了,他正在一步一步走回自己人生的起点。
姥爷当时住在二姨家,对于每天看着他的二姨来说,这是很痛苦的,因为无能为力。你知道他要走了,却没办法留住他。
那个时候二姨的外孙——也就是我的外甥出生了。他像一股清流涌入了那个沉闷的家里,他的玩具,他的声音,他的成长,逐渐把家里死气沉沉的气氛淡化了。
我终于明白了孩子出生的意义,就是生机,是生的希望。
其实发现讨厌事物的另一面很有意思,好像我的脑子多出来了一部分。现在看见小孩,感觉他们做什么都能被原谅,也会主动和我的外甥玩一些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尽管玩这种游戏把时间都拉了好长。
啃老是一种“作弊行为”
→
“一切竞争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起跑线。”
@小Q
我过去非常反感啃老族,时常贬低成年啃老的行为。
因为我觉得成年人的标志首先在于人格独立,而人格独立的基础在于经济上要独立。此外,啃老族凭借父母的实力与同龄人进行比较或者竞争,也是一种不公平的评价标准。
但后来慢慢发觉,世间有很多层面的竞争都不是在同一起跑线的,包括与生俱来的天赋,世间本也无绝对的公平可言。站在两代人的角度来看,上一辈的财富也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得来的,在这里纠结公平的问题并无意义。
以前会因为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而产生愤慨,想通之后,觉得别人拥有什么与我并无关系,没必要与别人去比较,也算是某种程度上解放了自己吧。
无法理解大人的懦弱
→
“想穿越时空抱抱他。”
@抬头看天
小时候我父亲讲起曾经的经历:“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来了几个人说:把棉袄脱掉,光膀子蹲下。我就脱掉衣服棉袄蹲下。”
当时我对此非常愤怒,觉得父亲懦弱可欺:“为什么不反抗?不脱又怎样?”父亲说:“你敢犟,挨顿打还得脱,以后麻烦还更多。”我无法理解。
而今,父亲不在了,我自己过到了这个“懦弱”的状态里。想穿越时空,给父亲一个拥抱。
过度节俭已经是上个时代的品德了
→
“直面世界之后,我理解了一些事情。”
@大数据背后的普通人
记得小时候特别反感家里长辈“过于节俭”的作风。他们往往愿意多走半个小时的路也不愿意花两三元坐车;留下一道炒菜盘子里的油用来煮面吃;身体上出现不适只要能捱下去,断不会跨进医院的大门……诸如此类,不忍皆言。
那时的我曾为此许多次的暗自生气或与他们争执,直到后来明白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的道理,才理解家里长辈的不易。
如今,一个人开始在遥远的城市独自生活,生活的压力渐续袭来,体面、享受等等尽是廉价而无用的东西。
我不知道长大意味着什么,我只是理解了一些事情。
“油腻”是一种有害的品质
→
“有人选择舒服,有人选择有用。”
@阿郎
在职场上,我一直相信不必油嘴滑舌,把本职工作做好自然会赢得欣赏的目光。
但是偶然目睹了上司与各领导交接的整个过程,以及她交涉后得来的结果。当我上司用我一直以来所讨厌的阿谀奉承的方式解决了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油腻”,或许也是一种有用的品质。
每个人待人处事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人选择“有用”,而有人选择“舒服”。归根结底还是选择的不同。
感觉自己更能理性地看待自己以前看不顺眼的种种现象,更倾向于寻找原因,而不是单纯讨厌。
年轻人应该拒绝无意义的应酬
→
“我不是更有原则,只是更幸运。”
@娜娜
我不喜欢目的性应酬,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喝酒,一定要打理社交关系。我崇尚踏踏实实做事,剩下的随缘。不希望为了业务“上升”要去经营社交圈,要去应酬。
在一次和弟弟妹妹(年纪相仿,表兄妹关系)的聊天中,我很震惊刚工作的表弟已经学会喝酒,在他的叙述中,我听到的是千篇一律的不讨喜的职场文化。
我质问他非得这样吗,生活大不了退而求其次。另一个表弟却质问我:“你真以为每个人想如此吗,你可以过得好,不见得别人就那么幸运”。听完这话,我哑口无言,觉得害臊。
我看到的只是自我与自尊,我的质问也不过是对于自身的装潢。众生真的太苦了,包容并理解吧。
看短视频只能浪费时间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Fly
某个下午,餐馆歇息时间,看到中午忙碌完的服务员在餐桌旁昏暗中看小视频。那一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轻松愉悦的笑容。
想起偶尔也能看到快递员在树荫下休息时,刷刷小视频作为放松。
忽然不纠结短视频的意义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吧。不要轻易的评判别人的生活,多少保存一份理解。
父母期待的安稳生活是画地为牢
→
“我不会妥协,但会更温柔。”
@赵山河
2020春节,我因为疫情,在老家——一个小镇,待了很久两个多月近三个月,也是初一到现在大四和爸妈一起待过的最长时间。
某天,在饭厅吃饭,只有我和我妈妈两个人,正在我尴尬劲起来的时候,我妈突然说了一段话:“其实我现在也没什么想法了,就是希望你们都可以安稳,我们呢,可以在县城再买一套小房子,然后和朋友养老,你以为我们很喜欢南宁吗,都是为了你们才会去南宁,但是我的朋友们其实都是在县城上比较多……”
妈妈说的时候,喝着酒,打了粉的也略带沧桑的脸上出现了很少女的笑容,眼神是偏向天花板的,仿佛在遐想着什么,我瞬间就泄气了,好像理解了一点家长们对于我们要”安稳”的追求。
一直以来,总能看到各种吐槽,说父母要求子女找”安稳”的工作,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父母辈会期望我们安稳?
因为各种原因,我从小和父母隔阂比较深,一直觉得他们欠我,可是妈妈说出那段话,我突然才意识到,我好像从来不知道也没想去知道他们想要什么,好像是我把他们想象得太狭隘了,也是我把自己锁起来了,不让他们靠近。
我理解了一点,但是也还没有和解,我还是过不去心里的坎,就像我没想到我这到这里会泪流不止。
这点理解不会影响我选择以后的路,但是好像对于他们的”苦口婆心”,我不会再那么不耐烦。
我们好像都是在一个逐渐变得平和、柔软的过程中长大的。有人说,感觉自己长大的瞬间,就是忽然理解了某种自己曾坚决反对的生活。
总之,时间带给人的一个好的改变,可能就是越来越能平和地看待很多事:走出非黑即白的模式,更少评判别人的“错误”,理解自己并不赞同的选择,接受这个世界的复杂与灰度。
最后不得不再提一下梁文道那句著名的话,在这里,读书和生活变成了一条殊途同归的路。
“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看理想(ID:ikanlixiang),内容编辑: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