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8-12 17:54
“低自尊”时代:为什么“我不够好”成为了一种当代执念?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酒喝了一点点,编辑:青豆,题图来自:《伯德小姐》


从985废物群组中的“小镇做题家”再到“打工人”、“普通人”的群体自嘲,一种防御的时代心理正在蔓延,人们似乎普遍处于一种“越努力、越迷茫、越低下”的状态。


不敢坦然面对他人的夸赞、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自我低估”与“精神内耗”似乎已经成为了新的时代群体症候,隐秘而普遍。而他们中的许多人一心以为只是生性敏感的缘故,并不知道自己可能正在陷入一种“低自尊”的情绪中。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试图阐释为什么“低自尊”这种心理症状在当下如此泛滥?又是出于怎样的原因,我们越来越不敢认可自己,在自我与“好”的标准线之间总是隔着一段距离?


1. 低自尊的本质:一种负面的自我信念


如今,“自卑”一词已很少被人提及了。当乐观积极成为了一种被社会广泛鼓吹的正向情绪,承认自己在“自信”上的不足,就如同承认自己在心理建构方面的失败。


在豆瓣低自尊互助小组中,一位发帖者说,“抑郁症这名词没出来前,大家甚至不觉得这是一种病......我觉得低自尊也是一种病,我们需要治愈自己。”


他们就像是被困其中难以开口求助的小兽,对于他们来说,求助意味着暴露脆弱,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是个没用的人。由此,“超敏”、“不自信”等更加委婉含蓄的形容词汇便广泛的流传开来,而“低自尊”一词似乎能更好的概括这一群在追寻自信的道路上脱轨的人们。


©《伯德小姐》


Melanie Fennell 在《战胜低自尊》一书中,将自尊定义为:“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我们对自己的想法,以及我们赋予自己的价值”。低自尊者通常对自己有消极的整体看法,消极地评价或评判自己,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也持有消极的态度。负面的自我信念就是低自尊的本质。


因此,低自尊的人总会过高地估计其他人的强项与弱项,过低估计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强项与弱点。而他们与自己想成为的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也会反过来强化自己的低自尊,认为自己很糟糕、没用以及让人失望,从而导致出现恐惧、软弱、自卑等心理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成功和失败没有差别,两者都会使其心神不定。


这种低自尊的心态或许也导致了今日“普通人”叙事的流行:人们易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与失败,却难于再对自我产生认可,甚至想象成功。


2. 获得正向反馈的途径在减少,我们难于对自我产生认可


低自尊者所有问题的背后,都隐藏着自我价值认同的问题。而一个事实是,关于自我价值,我们获得正向反馈的途径正在减少。


“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为你付出这么多,你怎么不识抬举”……这种以强调付出作为基础的“内疚式”教育,虽然在今日已饱受诟病,但却普遍存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


打压式的批评教育与“情感漠视”很容易被内化成自己不值得被爱,不断的否定让部分年轻人感到自己毫无价值。未能满足高期待与父母有意无意的“为你牺牲”的内疚式教育会容易产生负罪感,长大之后,即便自己没做错什么,也会更容易认为“这是我的错”,从而进行自我谴责和自我惩罚。


除了成长过程中遭遇到的“内疚式”教育,在脱离家庭之后,由于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我们也难以再从父母处收获正向的反馈。


电影《爱情与灵药》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从事销售职业的男主角杰米正在与自己的母亲通电话,宣称自己卖出了两千张处方,而实际的销量仅有一半。一旁的女主角玛姬质问他,为什么要对自己的母亲撒谎,吉米的答复是:“因为这样听上去比较好,而母亲想知道我做的很好。”


这一景象对于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当面对父母对于自己生活状况的询问时,我们总是试图模拟出一个“完美”答案去满足他们的好奇与关心,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我们不敢在父母面前讲述自己真实的生活境况,而是去塑造一个合乎他们心中“完美形象”的人设。归其原因是父母在下一代身上抱有的“高期待”与收获的“低满足感”之间的落差。


我们的理想往往与父母的理想存在差距,我们眼中的“好”也往往不被父母所理解。即使我们付出了诸多努力希望实现自身的目标与价值,但由于父母的不解,反而会遭到根本性的否定。


©《风平浪静的闲暇》,母亲对女儿的评价


在家庭之外,“为什么我活得最不如意?”这种普遍的同辈压力给年轻人造成的影响远远大于想象。同辈压力不仅在面对学业、工作和生活境况上的对比,年龄相仿的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甚至伴侣都可能是压力的制造者。同辈之间也常常是“内卷”的对手,在竞争中不断抬高着达到“优秀”的标准,我们离“满意”越来越远。


而在日常的工作场景中,一份职场白领心理调查显示,中国有 64% 的职场人都遭遇过职场PUA。职场PUA充分利用人的自尊心进行操纵。通过打压与地位差异,用情绪化的语言和动作来不断进攻,打压你的自尊、自信,让你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我否定,甚至希望通过加倍的努力得到对方的认同。


无论是家庭还是职场,长辈还是同辈,我们受到鼓励的概率似乎都在减少,而即使遇到真正的夸赞,也总是在怀疑自己能否与之相配。这样的心理既是低自尊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在不断地强化着我们的自我怀疑。面对外部世界越来越严苛的系统,我们更容易困囿于个人内心的小世界中。


3. 丧失的自我价值与被拔高的成功标准


在《怕死:人类一切行为的驱动力》这本书里,科学家做了 500 多个实验,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人的自尊,是要在一个有意义的领域里,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参与者。而现今的时代,“有价值”似乎也变得十分困难。


工业时代的人们不论是对于身处的场所、所从事的工作,还是身边的人,都处于一种彼此疏离、乃至彼此敌对的“异化”状态。而人类学教授项飙老师也指出,社会发展的工作零件化必然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绝大多数工作都是无法直达意义本身,提出现代人的意义贫困。


©《死亡诗社》


同时个体也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内心空洞、贫瘠,北京大学心理健康咨询师徐凯文称之为“空心病”。当提问低自尊者“对于社会、家人以及自我的价值分别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或者提出满足他人需求的“消极”意义,或者从未认真想过,又或者根本否定自己的价值。


不仅是自我的价值在丧失,关于“好”的标准也在这个时代之中被不断拔高。互联网的加速渗透缩小了大众的信息差,信息的轻易获取扩宽了我们的眼界,也在无形中提升了我们对生活的期待。社交媒体上塑造的美好人生样本与现实的差距让人怀疑自己,渐渐成为难以满足的“完美困境”。只要有一处不足,似乎就永远无法停下焦虑,也就永远会在某个时刻感到羞耻与内疚,总是“不够好”。


《民困愁城》一书中,甯應斌和何春蕤提到,所谓“情绪管理”,就是要求个人日常生活与人生有一种“条理性”,即个人需要围绕外界制度所界定的规范,来有条理地组织自己的工作、消费、身体等等,并且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与情绪是否配合这样的规范。


显然这个时代被媒体鼓吹“规范”是“都市人”:情绪稳定、有竞争力、比较现实主义与物质主义。这种人无论男女,往往具有企业家与领袖的特质,换句话说,集合了高自尊人格的特点:企图心强、遇到困难非常执着,愿意冒险,有说服力。


而低自尊的人群在不符合这一范式下,对自己的脆弱与敏感总是归咎于为个人的过错,实际却并不能仅仅归咎于他们自己。尤其是在积极性看似是社会“正常”与“健康”的默认标准的时代,只会不断增加“抑郁”的情绪。


4. 用 “我值得” 代替 “我不配”


低自尊者往往都有一种“幸福焦虑感”,即过度意识幸福的不长久,证明他们在内心深处质疑自己应对生活中各种意外的能力,他们把生活看成是一系列的不幸。而他们在心里确认“我值得”的时刻往往是动情落泪的时刻而非日常的肯认,所以好事发生时会归因于运气,并不信任自己的能力。


©《我爱上的人是奇葩》


而应对“低自尊”状态最好的方法就是拥有健康的自我信念,形成坚定的“我值得”的信念。值得注意的是,这也几乎是低自尊者自渡的唯一途径。


在《恰如其分的自尊》这本书中,身为治疗师的作者提出低自尊和高自尊都各有利弊,过高的自尊在竞争中往往会降低主体的警惕性,从而给自身带来危险。有些人自尊高且稳定,但身上其他的性格特点很惹人讨厌。自尊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虽然高自尊通常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道德品质的保证。将稳定的高自尊理想化,也是一种错误。


低自尊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更容易被他人接受,能考虑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别人的建议。在进步的愿望上,自尊水平低且不稳定的人很想改善自己以及自己的心态,因此采取相应行动避免失败与否定。他们也往往更谦虚,而这具有一种调解社会关系的作用,令人内敛、利他,服从集体利益而不是一味追求个人利益。


©:《伯德小姐》中母亲总是希望女儿“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William James 提出一个人的成就与他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并不存在直接关系。自信依赖于行动的维系,而自尊有时候并不是建立在成功之上,还是建立在信念和对自己的看法之上。正如《被讨厌的勇气》中的阿德勒所说,是因为需要有而产生此时的观点,人可以选择以何种观点度过一生。


“知道这个概念后会有比较大变化的,以前往往会谴责自己,觉得自己胆小怯懦,在需要表现的时候总是过分紧张或者退缩,事后会感到很懊恼。后来知道了是因为低自尊,就能够解释自己头脑里的纠结不安,更了解自己一些。”低自尊互助组的成员小饭说道。


了解低自尊不仅关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也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自己,理解社会。低自尊互助群组里有一个帖子写到“察觉即改变,我们终会长大”。在转变为“我值得”的信念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正向的反馈,更重要的是对自己保持知觉,形成对自我的信任。


但无论如何,情绪不该成为被指责的对象。小饭花了好几年慢慢对抗低自尊,她说,“人格是多样的而且复杂的,没有好坏之分吧,一个宽容的社会,我理解是鼓励追求成功,但也给予低自尊、低能量的人尊重,不要唯成功论,大家就会生活得轻松自在很多。”


参考文献:

[1]《恰如其分的自尊》,【法】克里斯托弗·安德烈 / 【法】弗朗索瓦·勒洛尔 所著,2015

[2]《克服低自尊》,【英】梅勒妮·芬内尔,2019

[3]《“空心”的现代人,靠购买快乐续命》,看理想,2021

[4]《你能不能不要那么敏感》,Nowness,2020

[5]《内卷、985废物等标签背后:这届青年人在困惑什么?》,三联,2021

[6] 《人生自救第一步,与“讨好型人格”说再见》,看理想,2021

[7] 《敏感》,热敏修辞学,2021

[8]《同辈压力研究所:“为什么我活得最不如意?”》,豆瓣时间,2021

[9]《扒了近7000条心理咨询平台的问答,年轻人最焦虑的问题就是它》,DT财经,2021

[10]《内疚式教育:为什么父母的爱,总让我有负罪感?》,社会学了没,2021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作者:酒喝了一点点,编辑:青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