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1-15 19:00
你敢“慢”下来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therOptions(ID:CoachYangCen),作者:杨岑,原文标题:《你敢“慢”下来吗 | 以目标为导向的人的困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些人因为拖延症而苦恼,想如何让自己不那么躺平;但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压力山大的时代,也有相当一部人因为自己停不下来,无法安住当下,好好享受品味生活而苦恼。这两个阵营的人,互相遥望羡慕着,就是无法跨越鸿沟。


以目标为导向的人的日常


  • 待办事项单子那么长,即使超前完成了,新的又被自己提上日程;


  • 想学的东西那么多,有朋友单单在“得到”上的课程已学完100+门(TA不是故意截屏凡尔赛的,只是在热情地推荐课程)


  • 想参加的社群活动那么多,想链接的人也很多,怕没参加就错过了什么;


  • 需要读的邮件、信息总是不停涌入,有个红点在显示屏上就难受,明知会影响入眠,也一定要在睡觉前回复、归档、清零;


  • 想发展的斜杠也有好几个,总觉得如今光做好个主业,安全感不够……


起码我身边的朋友,有蛮多这样的人的。如果你也是,你就会明白,这不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而是......也许真是一种“病”吧—— 强迫症!


我虽然对“得到”上完100门课的级别的伙伴只能叹而观止,但不得不承认我也是属于这一阵营的。我虽然在教练对话中的being状态还不错,但我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太注重doing,这是我下一阶段须好好修炼的人生课题。


就此话题,我还特意和一个也是做教练的朋友Yolanda聊了挺久,有了一些感悟,分享给可爱又焦虑的你们。


如何区分Doing (做事)vs Being (存在)


在我看来,doing看重结果,要有产出,强调主动性,我“创造了、完成了、贡献了”什么。Being没什么目的性,没试图想控制什么,事态往哪个方向发生,都是可以的。


那看书、上课、运动这样的事属于doing还是being呢?


你可能脱口而出,当然算doing啦,但这个我自己问自己的问题,真的让我思考了挺久。


如果看书没有输出笔记,如果上课后没有产出一个作品,甚至......如果运动完没有一个打卡记录,那它们不符合我对doing的定义。只是被动的输入,或只是一个过程一次锻炼消耗掉的卡路里感觉不到,或对健康的长期影响感受不出来),像过眼云烟一样。


我对doing的要求好高,弄得自己心有点累,若连续好几天只上课、看书,会变态的生出一丝愧疚感,因为没产出。还好Yolanda的话给了我新的视角——看心态和状态。同样是看书或上课,有心流、不着急就是being;带着目的就是doing。


我很喜欢这样的定义方式,可以渐渐放下对自己读书慢、听网课慢的纠结。


对一本书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甚至就着几段话,反反复复地读,细细玩味,纯粹的就和那几行字待着,一点不想着今天读了几页书,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上课也可以达到这种状态,不单单为了掌握某个知识点、某个工具,而就是享受着智力的刺激,那也是妙不可言的。


能常常处于being的状态真的是很幸福的,是最大的奢侈,既然我做很多事能处于那个状态,那何必要如此孜孜不倦地追求doing呢,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每天划掉待办清单上总是会长出来的事项呢?就像我写这篇文章,既然我很享受写的过程,那我何必要规定自己一定要今天写完呢,没有任何其他人这么要求我啊。


为什么我们会这样不放过自己


从小在应试环境里长大的我们,习惯了打怪升级。


在企业里打拼的我们,又习惯了KPI,潜移默化的被KPI驯化了,它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血液里。这是被洗脑的企业动物 (corporate animal)的命运。


我们总想达成一个个目标,就连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也会想着安排一些“活动”,比如,做手工,做饼干,打一场球等等,似乎较难接受“瞎玩”,或者就这么一起待着,有一句没一句的闲聊。


当一切飞转起来时,我们可能也会失去一些东西,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与万物的关系。


我们常说,要活出最好的自己,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努力地鞭策着自己,一天也不敢懈怠。


那现在的自己呢?现在的自己算什么,只是达成那个目标的工具吗?就不值得好好被对待了吗?


不要让成为最好的自己变成一个诅咒。没有不好和好,没有最好,只有好与更好,这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没有目标感,沉浸在being中有错吗


作为自由职业者或轻创业者,我和Yolanda都有感触,可以做的太多——有很多点子设想,有好多事可以尝试,有好多技能要精进,有好多宣传似乎需要做,有很多平台貌似应该用起来。


然而细细回想起来,很多doing虽然看似让自己很忙,给了自己一些心理安慰,觉得时光没虚度,但最后其实是无效的,或者效果不大。渐渐的,对doing的作用没有像以前那样深信不疑了。


相对应的,从being中我们也能得到不少内在成就感(fulfilment)。我也需要时不时提醒自己,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最近的“做功”或产出是不是少了,真相是别人没空在乎。


亲爱的,多享受沿途的风景,多做点being的事,允许自己放松一些。你不需要做任何事,证明给别人看自己存在的必要或价值,存在或体验(如体验大自然、文化)本身就有价值。


我喜欢的播客Steve说的主理人提过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我们对于“人都会找到终极目标”的假设是不准确的?有没有可能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一辈子找不到?或者终极目标不止一个,也会变化?甚至要活得很满足、很开心压根不需要什么终极目标?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论你有没有目标(doing),都可以带着热情、专注和好奇去生活,去探索,去尝试(being)


有些来找我做咨询的,为自己找不到人生使命或热爱而苦恼,我想说,没有终极目标也可以的,关键是我们内心能不能和谐、自洽地接受这一点。


如果你没有,“不必为自己的迷茫感到焦虑和自责;有没有终极目标,其实本质上也是在和别人横向比较,在期待自己可以立刻像身边的同龄人一样显得很有方向感。”


顺便提一下,我们往往把活在当下(being present)这两个词合在一起说,你有想过这两个词分别指向什么吗?Being的时候,你的思绪可以在过去,可以在未来,当然也可以在现在。Present是对当下外部的环境和自身的敏感和连接——对外你是打开五官的,对内你对想法、情绪、身体的感受都能觉察得到。


最后留一道思考题


我们都知道要花大多数时间去做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让它们落入重要而紧急的概率降低。我们读了一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的文章,但仍然觉得时间不够用,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三分钟用。


来找我做教练的,很大一部分是高成就者,对自己很严厉,很有野心或欲望,总是在不停地学习,他们不敢慢下来,他们怕落入固定型思维。其中有一些在艰难地平衡家庭的责任和事业的发展。


但是成长和学习是一个概念吗?我们不学习了,就停止了成长了吗?我们好好感受当下,活好每一个当下,是不是成长?我们是否偷偷的把两者划了等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OtherOptions(ID:CoachYangCen),作者:杨岑(职场教练和生涯规划师,专注于个人成长、高潜能发展、身心合一的职业塑造、人生目标的激发及管理,提供一对一咨询和小而美的事业深度探索团体服务。微信ID: Coach_Ce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