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中国手机赢得全球尊重的必经一战

特别策划

2022-01-18 18:14

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中国手机从无到有。一代代手机企业从蹒跚学步的初创品牌,走出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成长之路。直到今天,中国品牌的手机,是全球几十亿人进入互联网的关键入口,中国手机卖到印度、东南亚、非洲,直到最近几年大举进入欧美市场。

 

但在中国手机出海的道路上,总飘着一朵乌云:底层技术创新的缺乏。它阻碍着中国手机冲击高端、成为全球消费者所尊敬、追捧的对象。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全球手机市场向高端转型,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公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手机出货量信息,苹果以5000万部手机、15.2%市占率,远超过上一年份的4170万部、11.7%市占率。

 

中国的手机品牌今天的麻烦,与手机产业的历史分不开。

 

上个世纪末,这片土地还是纯粹的由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老品牌们割据的消费市场。2000年前后,随着全球产业转移,促成了第一批中国手机企业的诞生,他们积极地引进国外技术与产线,让手机进入千家万户。

 

高性价比、技术引进,在当时就是中国手机产业赖以生存的关键词。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些基于消费者需求的创新,也开始陆续出现在国产手机上,诸如超长待机、语音输入、商务造型,等等。但必须承认,这些创新往往流于表面,它根本没法成为某种别人摸不到的门槛。“山寨机”市场泡沫的破灭,智能机爆发增长那时,所谓“女性手机”与“互联网高性价比手机”概念的消亡,都可以归结为表面创新终将失败。

 

即使中国手机已经在全球占据出货量的大头,取得了市场规模,我们还是得问:什么时候才轮到中国品牌引领全球创新,真正赢得全球市场和同行的尊重?

 

问题的答案可能在于“人”。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想在一些技术领域做出底层创新,需要积累大量的研发经验,但毕竟中国的手机产业的发展只有短短二十余年,靠闭门造车就想实现产业的超车,这不现实。

 

研发的深水区

 

你大概早已在智能手机里滚了好几个来回、兜兜转转用过四五部手机,对一个手机的评价也该有了自己的认知——这手机不卡,这手机用起来挺顺手,这手机拍照不错,等等。

 

而在今天,这些看起来简单的需求,早已步入技术研发的深水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早就撞上了名为“边际效应”和“系统性创新”的墙。

 

特别是这个“拍照不错”,几乎成了高端手机与中低端手机最关键的区别——这可以说是全球手机厂商和消费者的共识,也是中国厂商做出关键原创技术、建立技术壁垒的最佳机会之一。

 

为什么影像可以成为中国手机的技术突破口?

 

  • 横向看,在厂商之间,影像能力的提升需要倾注整个集团的研发能力,它不像CPU与系统那么集中(高通或者谷歌),不同品牌产品的差异化更加明显。


  • 纵向看,提高影像能力所需的光学、传感器、算力与屏幕显示,都意味着产品级别的整体提升,成为高低端产品的显著差异。近些年的苹果,拉开价格差距的Pro系列,最重要的提升就是影像能力。

 

但中国品牌的技术超越来之不易。竞争激烈、创新链条长,这两个特点,让手机影像能力的提升成了一项典型的系统性的创新工作——再走下去,每一项新功能的推出、老场景的优化,可能都需要不同领域的工程师通力合作,需要更多的人力、更长的研发周期,它也在要求厂商们建设一支覆盖影像全链条的新型团队,最终才能让消费者获得创作的乐趣。

 

问题是,这些人在哪里?

 

国际人才,分布研发

 

光学、传感器、芯片、算法……这些技术领域,移动影像的提升,必然离不开这些领域,但其中每一项,都可能拥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研发史。相比起来,手机厂商们实在是年轻得很。

 

在2016年曾经有一则不起眼的新闻称,苹果在法国东南部小城格勒诺布尔设置了一个大约30人的小办公室,就为了与意法半导体合作研发影像技术,而苹果还在瑞典、以色列等地为收购来的公司开设办公室,让这些专家留在当地工作。

 

实际上,这是全球大型科技公司的惯例。科技行业不能搞闭门造车,全球人才在哪里,公司就在哪里。设立在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成了微软全球最重要的创新中心之一。这甚至也不仅仅是科技公司的事情,在学术界,在历史书中,都有相似的逻辑——如果我们缺乏经验,我们可以请行业顶尖人才授之以渔。

 

市场数据告诉我们,中国手机厂商已经在全球Top 5品牌中占据三席,他们史无前例地取得了足以负担组织全球研发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空间。随着今天中国的手机厂商的快速发展,他们也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研发与人才竞争。

 

这也是中国手机赢得全球尊重的一小步:研发的全球化。中国厂商能用好这些国际人才吗?怎么用?能将世界各地的技术组装成消费者真正需要的创新吗?


在近期首次公开亮相的vivo日本东京研发中心,也许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中国手机,国际研发

 

日本的影像工业有100多年的历史,从胶卷到数码影像,从借鉴德国经验,到成为今天拥有全球顶尖的消费级与专业级的影像产品,在医疗影像与科学设备等领域也拥有尖端技术,成了全球影像技术的高地之一。




手机镜头当然也与这些技术经验有关。因此,vivo选择在东京开设研发中心,就是要获取行业的人才与经验积累,让日本的专家帮vivo扫描行业前沿趋势并落实经验。2019年,vivo日本东京研发中心建立,Masazumi先生和其他日本专家加入vivo,他也成了中心的首席专家。这支精锐部队都是在相关领域有着近30年工作经验的专家。三十年前,手机还是“大哥大”,而今天已经变成只有几毫米薄的智能手机,元器件越来越精密,而手机镜头也是如此——怎样平衡更小的手机模组空间和更高的成像质量?这就是日本专家们要去通过长期主义的研究解决的问题,硬件的创新、技术与产品的融合与兼容,才能让移动影像质量提升服务于广大的消费者。


vivo日本东京研发中心专家代表合影

 

他们有经验,也见识过光学行业的漫长发展,因此,他们对技术的趋势应该有更准确的把握,更应该去研究一些更前瞻性的东西。Masazumi先生认为,随着5G推广、6G步伐加快,图像通讯的信息量激增,更高清的专业“视频镜头”,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市场先机。作为影像技术专家,Masazumi先生其实有着更广泛的关注范围,密切关注着手机厂商们的技术动态,又同时是一个科学爱好者,并在物理学与量子学方面还有着理论基础——当然,这也是光学专家应该拥有的学术基础。

 

科技界近年来经常可以听到一个词,叫做“第一性原理”,简单地说,就是把一件事情从最基本的原理或结构出发,然后通过严密的逻辑一步步搭建成体系。马斯克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推崇者,他用这种逻辑,重建了汽车的产业链;Masazumi先生可能也持有同样的心态,他最欣赏的物理学家Edward Witten(爱德华·威滕),是希望用一个方程式解释整个宇宙、用数学方程式体现自然中所有事情的科学家。

 

当然,做手机镜头也可以遵循这个逻辑。从基本科学问题出发,做对产品有切实意义的研究。他们希望在这样的环境里做出更有价值的技术,让手机镜头体积更小、性能更好。而说到更远的梦想,Masazumi先生认为,早晚可以将手机中的多片镜头揉成一整片,把驱动相机的马达变得更小,打造出“小精尖”的理想镜头。

 

影像创新的全球接力

 

贴近人才设置研发中心虽好,但让一小支跨国团队,做前瞻性研究,必然要面临诸多的难题,如何实现全球协作?中国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外国团队到底能否融合?

 

vivo日本东京研发中心的专家也透露,他们对于前沿镜头模组的研究,分成几大专项,涵盖广角、超广角、长焦与深感镜头等等,其中每一项研发都需要通过反复的产品模型打样实验,但在东京搞研发的供应商,跟国内的规格就略有差异,如何将国外的试验和国内的产品适配起来,的确成了消耗时间和精力的问题。


vivo日本东京研发中心专家在会议中

 

但实际上,日本的专家们反而心态很平和,vivo常常提到的一个词,“本分”,成了他们的工作习惯,专家们认为,“本分”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对工作中的自我感知亦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保持初心和平常心,用信任的心态对待全球协作,才能做好技术的前瞻研究。


vivo日本东京研发中心专家在讨论中

 

这些研究中心的成立,当然要归因于vivo的影像“长赛道”战略,他们将影像、系统、性能与设计确定为目前的四条长赛道。所谓长赛道,是深度的技术创新与长期的消费者需求的叠加。

 

vivo曾多次提出,对于影像长赛道,在认知正确的情况下,研发投入不设上限,并且一定要瞄准行业第一。

 

尽管长赛道概念是由vivo提出,但它的确很适合用来描述今天的智能手机,乃至其它的技术产品领域。三十多年里,有非常多手机品牌诞生、爆红直至消亡,它们都或多或少发现过某些用户需求与潜在的市场空间,并打造出一批颇具特色的产品,而在今天,围绕这几条“长赛道”的产品创新,几乎成了所有活下来的厂商的共识,也成了厂商研究能力和差异化的体现。

 

以影像长赛道为例,手机厂商是有所侧重的,比如谷歌的算法或者索尼的硬件,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vivo的策略,则是从基本原理出发,关注从镜头到传感器,再到平台的ISP、算法,最后再到认知与调试的完整影像链路,为了这个完整的目标,2017年,vivo宣布启动全球研发布局,而到了现在,vivo的七大影像研发中心,各自分工,已经有了超过1000位研发人员,他们只专注于影像,全球创新,并参与全球的技术竞争。

 

这是一个手机产业向高端走的时代,中国手机品牌今天最需要的,就是底层的技术创新与优秀的消费者产品,而全球化的研发、国际专家的经验与支持,都是导向这个结果的路径。

 

这正是一代代科技公司走出的道路,到了今天,技术研究者的地理差异,被全球协作工具进一步抹平,但适应全球协作时代的创新组织架构与企业文化,就成了全球研发的软实力保障——“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以“本分”打开全球研发布局的vivo,或许就是新时代下中国手机品牌的破局范本。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