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5-27 20:07

总是“易燃易爆炸”,怎么办?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原文标题:《如何,不浮躁?》,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你是否急切需要答案?


OK,翻翻网页可以找出20多种克服的方式。静下心、多看书、放空自己等都可以短期将情绪集为一体而泻之,但一段时间后还会上来。也许“是我们根本没搞懂问题在哪里”;我也曾经如此,遇到问题只希望快速有回应,并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然而,不论多努力、多心急、多不安,事实似乎总会告诉你太急不是好事,比如:


上午领导刚布置完的市场调研,下午就想看到结果,最后拿到的数据漏洞百出,根本无法使用;想快速搞定一份PPT,最后发现不但丑逻辑还对不上;问题太多,不一而论。


种种压力,造成“易燃易爆炸”时有发生,怎么办?


身边朋友安慰的话、以及给到的答案想必你也听的耳朵起茧。讲真,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生活方式给人增加许多无形压力,使人经常患得患失。


加上个人年龄越来越大,似乎每段“光阴”都在提醒你,一年又一年你什么都没干成,是一个大写的废柴。


所以,浮躁早已见怪不怪,问题的本身在于你无法与应激下的自己灵活相处、无法清晰认知情绪唤起带来的反馈是什么,才会问题接二连三地出现。


影响与表现


什么是浮躁?浮者,轻而散于表面;躁者,柴将遇火之危。无处借力和下手又焦不可耐,虚而无用。这是一种盲目冲动的情绪化心理状态,与稳重安宁、脚踏实地相对立。心理学中把它归类在焦虑的大类别下,严重的焦虑者甚至被诊断为疾病。


我们生活中的“浮躁”远远达不到疾病的程度,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小焦虑”。它的产生有三个方面因素:风气影响、文化影响、个人因素


一方面,高科技和信息产业导致周围一切在飞速发展,财富的积累方式变得多样化,只要抓住机会红利,不用埋头苦干也可以一夜成名。


然而物质的丰富使人选择变多,食品、居住、出行乃至工作或配偶,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攀比心态,这形成了隐形显性并存的竞争和攀比。


这样大环境下,要说不受外界影响绝不可能。


因此大家开始不自觉地为了生存、生活而“浮躁”,急于找到各种旁门左道、一夜暴富的方法论,以寻求最高质量的生活和唯吾独尊的安全感。


不信你看,以往微信朋友圈大家能看到的是各种晒美食、生活态度的照片,现在变成卖课、卖货的产物。


另一方面,市面上成功学所占比重可谓不少,走进一家书店或线上打开知识付费APP,总有形形色色的、短平快的方式教会你赚钱的方法论,偏偏这种套路的书籍横行畅销,那些传统经典著作早已落满灰尘。


除此外,就连网络流传的文章都以情取胜,打人“七寸”逻辑蛮不讲道理比比皆是,甚至还能做到快速洗脑、一呼百应;反倒是讲事实、摆道理的科普类门庭冷落,看的人寥寥无几。


种种状态,造成我们求速不求质。


想想看,在你为没钱没势而苦恼头痛时,本想去书店或线上买几本专业书籍、课程来听。走进门(打开APP后)却看见显眼的“10分钟教你短视频创业”,你想着多读也没什么,毕竟知识无价,可学习后并没有帮助自己快速摆脱困境。


长期以往就会陷入无止境的恶性循环,欲望被无形放大行动力逐渐减少,进而催生“速成心理”。


站在个人角度,有哪些表现呢?


直接表现是不满现状并急于满足自我的需求,部分人认为自己的生活、工作与同龄相比糟糕透顶,别人有的我为什么没有?总想着用不了多久即可升职加薪,却忽略专业技能的培养。


其次总希望找到任何有效捷径,以获得被压抑已久的欲望被释放的满足感。


在我身边经常看到一些女生一个月想瘦20斤、单词背诵几千个。开始时某方面的确努力,但由于方法过于偏激,结果总得不偿失。


这很容易造成面对困难时抵抗力下降,任何小挫折都会使人见异思迁。


好比工作不顺就像跳槽,新行业不赚钱就不再投入,目前一时实现不了就放弃立新的,所以大多人混好久还是老样子。


当然,好高骛远、盲目高估、愚昧的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也屡见不鲜;身边部分大厂中层出来创业的朋友,他们总觉得自我很了不起,认识人脉大把;当在“事上练”时发现资源无一能用。


我也见过许多年轻人时常认为“自我被大材小用,嫌弃工资不够花”


早些年做运营带新人时,一些同事学习2~3个月后觉得已经掌握全部知识便会选择跳槽,这种皮毛式的学习,并不能让自我真正掌握“规律性的知识”。


还有部分人喜欢“伪学习”,我也曾经陷入该状态中;这类人以自我提升为目标,往往喜欢凌驾别人之上去行动,比如:别人是MBA学历,我就要托福雅思GRE美国绿卡。拿出一年好不容易存的积蓄全部投入的也比比皆是。虽然没太大伤害,但有可能越来越累。


假设一个人现实中“衣食住行”短期都无法稳定解决,拿这笔钱去盲目追求学历提升就并非是最佳选择。同样有些人没有高学历依然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好,不是吗?


一言撇之,所谓浮躁,即有技术和文化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不能割裂来看。但影响力有大小之分,背后算过头来始终逃不过“欲望”二字。


它在推动社会发展,也在无止境刺激你动机(motivation)发生变化。


动机的变化


要知道,一个人脑中的思绪、想法及外在事物,都是刺激产出愉悦条件的要素。在潜意识驱动下,行为从而把它带到更快乐的地方。


过程中,情绪唯一作用是引发标志性的反应,激发行为的动力最终朝着目标进行;那什么是动机(motivation)呢?《动机与人格》第三版中认为“它是行为的起点”


动机科学家提出种种理论,最著名的就是马斯洛需求论。他认为人类是满足不同层级需求的高级动物,这些需求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自尊、求知、美、自我实现”。


与马斯洛同年代的还有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与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前者将人类动机分为“保健与激励”,后者将动机分为“成就、权利和亲和”


不论怎么变化,动机理论的意思是相似的,并且今天依然影响着人类的认知。那这一过程中,人是怎么做出决定的呢?


每个人因为特定生理需求产生的动机被称为“原动机”,比如满足温饱、性需求、探索周边环境等;但人从猿猴进化到人类后,就产生了心理诉求,也延伸出社会、爱、成就。比如,当一个人不愁吃穿、工作稳定时,他愿意在闲暇时间去探索有关爱好、成长的话题,以致把自我带到新的高度。


可以说,我们每一次决定都会基于“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分类间相互转换,最后产生行为,心理学中理查德.瑞安把其称为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但是,决定有两个目的:1. 开心;2. 避免不开心。


不论是物质或精神需求,当它得已满足时,身体会分泌大量内啡肽,导致自我进入愉悦的身心状态。这感觉就像“跑步、健身”后的自己,很辛苦却很开心。


当需求未被满足时,人便会产生压抑的心理,通常会有“指责对方、批判,严重者产生内斗、冷战”等状态发生;假设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浮躁”状态也就随之而来。


比如你属于雷厉风行的性格,工作期间领导让你做份10页左右的PPT。中途来回更改5次,共计耗时一周左右,最后没有用上。你会产生什么心理?


不同的在于,假设领导结合你的性格特征,安排了一些高效但并不细致的带头工作,那你的产出度及效率可能会发挥到最大;同时内心还会认为跟这位领导搭档非常默契。


这也是管理的一门学问。


换句话说,每个人内心有一堵墙让我们觉得安全被保护,没有什么可以伤害。但这堵墙因为材质特征会有它的承载力,一旦到了临界点,随时都有塌方的可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人从小到大接受要做乖孩子的理念,这种乖是不欺负别人、不产生负能量,是规规矩矩。


这造成外向性格的人遇到问题会通过与同学社交、诉说来缓解,而内向的人无法有效倾诉,不能处理自我需求,习惯性把不愉快压抑埋在心底,最后挤压太多,因某个小事就会被点燃。


随便举几个例子:在医院,有些家属认为,如果医生没有给他的父母治好病就是不尽责、不胜任、甚至不是好人。加上沟通中彼此声音大一些,就会爆炸,大吵大闹医院不作为。


直接点说,尽管我们常谈换位思考,可从发展的角度看,目前每个人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地处理问题。


不论需求大小,当它未被满足时,都会激发你内心想要的欲望,甚至于产生情绪压力。


一些能够快速被解决、响应的事,或许能多多少少让自我心态平稳些。但那些自己束手无策,又有沉没成本所在的问题,就会像一颗种子一样埋在心中。


客观的事实是,事情处理通常都有起有落,如果把每一次自然的回落看成一个“沟壑”,那这辈子在心理上你永远无法戒掉浮躁。


我们处理事情背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完成简单的需求时,动机强度高效率也高,复杂需求效率低理性成本也高;心理学家R.M Yerkes、J.D Dodson把整个过程称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


多德森定律


我们都很清楚,适当的压力可以增加做事的专注度和激情;而过重压力则会让一个人完成某件事时发挥失常、甚至崩溃。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一个表明压力和表现关系的定律。根据该理论,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情绪状态,即我们的情绪唤起和表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水平过低过高,都会影响自己。


什么叫情绪唤起水平?如同当你对某件事不感兴趣时,自己的唤起水平就比较低;通常会感觉无精打采、提不起劲头、无法集中注意力。这种情况下你的效率自然不会高。


当然,除心理外,唤起水平也和一个人的生理、精神有内在联系。


当自我非常疲乏,身体机能不足时你同样无法提起劲头;如,部分人熬夜后第二天刚到公司的状态,即便强迫你做事,也很不情愿。


那过高是种什么状态?当心理压力、情绪急躁、焦虑不安时,它对你的任何行为都产生负面作用,因为它会削弱认知能力、记忆力、和思考问题以及决策的维度。


另外,兴奋也是一种高唤起状态。很多人处于兴奋时会有种特别浮躁表现,根本没有办法冷静下来处理事情,只能等兴奋下去后才能进入心流。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当执行任务时,压力的增加会提高表现,但只会提高部分峰值。


当压力进一步增加时你的表现就会下降,尤其是在做某项复杂的事情;而对过去已经做过或简单的事情,一定程度的压力,不会有任何影响。



为进一步理解,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上班起晚10分钟,那洗脸、刷牙、化妆中你可能会把化妆去掉,或在出租车上进行,这属于简单的任务。在某些压力峰值内你能快速搞定。


困难的任务有所不同,今天要约见一位很久的大客户,你想以10万美金完成这笔交易,刚到公司,老板要求你11万美金价格搞定对方。面对略微增长的压力,你使出浑身解数才能完成。


如果老板要求你15万美金完成这笔订单,可能你面对高强度和必须做这件事的双重压力,会发挥失常、甚至丢失该客户。


想想看,比目标额高出的1万美金已经到压力峰值,那5万是不是会更让人崩溃?


明白该理论,你能解决很多问题。


比如做简单任务时压力越大,你的效率也就越佳,那么,你可以多给自己点压力,这样产出更高。


困难任务时,需要多次自我测试找出“心流顶峰状态”,科学控制期望(压力)让其在高效状态。


千万不要越过峰值让自己失去对某件事的动力,我在写文章时经常采用该方法,累了就休息,心流来了就聚焦。可很多人不同,许多事情喜欢一蹴而就,上来就想快速搞定。


造成的结果是,慌乱之中完成效果甚微,或者凭着脑中意志力使劲逼迫行为去执行,产出效率低下。由此,把它放在现实场景看,浮躁怎么来的?


简单任务面前使劲拖拉以至任务堆积,困难的任务想一气呵成,加上外部环境和自我欲望无止境的透支想快速看到结果,心力又不足,过程直接变形,浮躁也就随之而来。


所以,不浮躁的本身不是控制心流,而是享受心流顶峰前的状态;那日常中,我们如何改善不好的状态呢?我常使用“三角凳模型”。


三角凳模型


该理论由美国的本·伯恩斯坦(Ben Bernstein)提出。


三角凳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制造出最稳固、最结实、最耐用的物品之一,采用的结构经历漫长岁月的考验。


每条腿代表着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条腿是身体、一条腿是思维、一条腿是精神。


三者构成完美的的三角凳,也就是自我。使用它分为三个步骤:1. 觉察;2. 制止;3. 专注。


首先自我认知到哪些时刻是失去冷静、或存在心浮气躁的。每个人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比如呼吸不规律、失眠多梦等,越能敏锐地觉察各种反应,越能及时的在应激水平提高前加以控制。


比如,当你觉察到自己正在产生负面评价,“我不行了,我有点烦,我就是想辞职,想躺平。”就先停下手中事情。


因为消极会让应激水平不断提高,它不但影响工作,结果也会大打折扣。相反,自我肯定能起到正面积极作用,“没关系、不计较、等会在做。”内心自我鼓励的话都能起到很好的安慰。


觉察中值得一提的是“分心”,不要任由思维深游,它会浪费时间引起焦虑。我看到有些人浏览资讯时经常由一个APP跳转到另一个,漫无目的刷半天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都是不好的行为。


制止的本意是阻断,它包括情绪和信息两部分。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手机,每天都有热点刷新。微信、微博、朋友圈都是社交媒体浮躁信息流的出口。



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低质量信息摄入大脑,比如:你可以取关大量鸡汤或制造情绪类的公众号,这些内容只会让你引起亢奋、明白道理,对你的行动力没有任何实质性帮助。


其次试着尝试减少刷社交媒体的时间,没有去除外界信息的喧嚣,就不可能完全让自我内心得到平静。因此,要理性面对自我内心,这才能降低浮躁的情绪。


再者很多人对专注也许有些误解,他们认为专注是干好当下一件事,在我看来专注需要明确两个前置条件:1. 自我接纳;2. 明确追求。


一个人不满现状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很好的自我接纳现有的环境、能力。能正确面对这些负面,你才有能力去改变它们。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抛出电影夸张手法设计,从人物故事表现上至少可以告诉我们,每次做一件事并倾尽所有精力,加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尽头,反而更容易成功。


有关目标的制定有许多方法论,但人的欲望无穷尽,精力却有限。想要的太多只能顾此失彼,一无所获,所以聚焦反而更容易实现。


对其追逐的方式可参照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我常说:应激带来的压力未到顶峰时多做,简单的任务快做,复杂任务拆分着做。


重点补充一句,从精神分析角度,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概念:过渡性客体,常被用来代表“过渡客体”的物品可能是旧衣服、玩偶或一些重复动作。


什么意思呢?当你瞬间感到浮躁,又无法安静时,尝试抚摸一些柔软的公仔娃娃,我们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和催产素,它们能够让你短时间内获得宁静和愉悦。


总结


有个年轻的画家找到大画家门彩尔,抱怨说:为什么我花了一整天画的一幅画,一年也卖不掉呢?门采尔说道:你倒过来试试。


浮躁不可能完全清除,不妨试着给自己多留点时间,慢慢培养一些高级趣味的追求,可能会有不同视窗打开。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王智远(ID:Z201440),作者:王智远同学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