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原文标题:《“高质量孤独”的4个特点》,题图来自:《Ali Wong: Don Wong》
前段时间,A 终于下定决心离婚。当她郑重通知我们时,有个朋友露出了很悲伤的表情:“那你以后一个人在家吃饭吗?好孤独”。
虽然那个朋友可能是真心的,但 A 其实有点不高兴:难道我应该留在婚姻中,就为了有个饭搭子?
人们常说“一个人是活不下去的”。我突然想到,这可能是许多人不敢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独自一人”和“孤独”之间的联系太紧密了。
复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曾说:
“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孤独的质量不高。
一个人没有把自己的创造性变成这个世界原创的一部分,所以挂在另一个身上,觉得没有这个人我就活不下去了。我们需要一种高质量的孤独,哪怕找不到知己和深度契合的人,但是充满了对自己的自信,充满了生长感。”
▷ 梁永安《爱情公开课》
什么是“高质量孤独”?今天来聊聊它的 4 个特点。
一、高质量孤独是“积极主动”的孤独
孤独有很多定义。长期研究“孤独”的学者 Robert Coplan 认为:我们感到孤独,是因为对“陪伴”的渴望超过了“找到陪伴”的能力。
——这个说法反过来也成立:如果“对独处的渴望”超过了实现它的能力,同样会感到孤独。
Cara Nicol 曾提出,孤独存在 2 种形式:
非自我决定的孤独。因为不擅长人际交往,产生焦虑、恐惧、受挫的感觉而被迫失去亲密关系联结。处于这种状态时,你总是感觉空虚无聊,急需做一些事来“打发时间”;
自我决定的孤独。在这种孤独下,你感到平静、自由、舒适。即便独自一人,也常常能做一些激发创造力和有意义的事(比如阅读、跑步、做手工),感到精力充沛,活在当下,有自我对话和探索的感觉。
区分这两种孤独的,其实是孤独的“动机”。研究普遍认为,当孤独具有内在动机时,它更有可能带来好处(即改善情绪)(Nguyen 等人,2018)。
独处(alone)并不等于孤独(lonely),它也可以是一种需要。让人感到孤独的是“对独自存在的感知”(perception of being alone)。有些人即使在人群中也会感到孤独,另一些人即使在人群中也可以实现独处。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孤独“质量不高”,比如总是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度过周末,不断反刍自己本周又做了什么蠢事……这可能是因为你所处的孤独“并不具备强烈的内在动机”,它尚未满足你“对归属感的渴望”。
二、高质量孤独不是“不依赖”,而是“同时依赖很多东西”
好的孤独不是“孑然一身,什么都不依赖”,而是同时“依赖很多很多人或事物”。
日本学者荒川和九说:如果只有一个东西可依赖,就意味着我们实际上毫无选择(只是像救命稻草般地想抓住什么)。
另一方面,同时依赖很多东西,也可以防止我们过度依赖某个东西或某个人。
▷ 《独活女子的推荐》
心理学家 Erikson 曾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具有自我同一性的人,能体会到自己和他人相比的“独特”之处,以及真实自我存在的“各个维度”。
比如一个人在水电站工作,是个 7 岁孩子的爸爸,爱好烤面包、扔飞盘,定期捐款给失学儿童——他把自己的身份敲成很细碎的切面,寄托在很多地方:在家庭和工作之外,他依赖创作食谱的成就感、团队运动的联结感、公益付出的意义感。
简单来讲,“高质量孤独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在职场、家庭或各种团体中建立关系的必要能力。它的必要性在于,你能在各种关系中不断发展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建立起自我同一性。
当一个人过度依赖某个东西时,有可能发展为危险的“上瘾”。
拿酒精成瘾举例,当事人与成瘾物质建立“稳固联系”,习惯于依赖酒精处理情绪或体会到“活着的感觉”,而不是发展真正的人际亲密。另一方面,当事人可能并不享受饮酒的过程,而只是为了离真实的自己远一点。
三、你在独处时,可以为自己提供“安全的内在感觉”
儿童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独处的能力,是“情感成熟”的重要标志(Winnicott,1958)。这是一种安全的心理状态,来源于生命早期母亲(或母亲形象)在场时孩子独自一人的体验。
简单来说,孩子独自玩耍,母亲虽然没有参与其中,但她远远观望着,随时可以提供保护。孩子也知道一旦有危险母亲会帮自己,所以他才能一个人安心玩耍。
渐渐地,孩子能够放弃“母亲”的实际存在,让这种安全的体验融入人格,形成一种真正独处的能力。
▷ 《生活大爆炸》
温尼科特在此定义了“高质量孤独”与“有害孤独”之间最大的区别:好的孤独,不会让人产生“社交退缩(social withdrawal)”。
这也是高质量孤独的前提:能与他人建立心理联结。遇到困难时,他愿意向父母、朋友、伴侣或任何支持系统求助。即便独自一人,他在心理上也不会感到失联、虚无、被抛弃,因为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爱的,他拥有一个“Good Internal Object (好的内在关系)”。
在精神分析治疗中,有时“独处的能力”对来访很重要——它在临床中可能表现为“沉默的能力”。而这种沉默不是一种带着敌意的抵抗,而是来访的重要成就。因为在心理咨询师面前,他感到安全和被支持,于是他第一次拥有了独处的经验。
四、接受孤独,不为“逃离孤独”而做一些本不想做的事
“孤独”存在很多污名,以至于很多人通过“过度美化”的方式来容忍它。比如伟大的人都是孤独的,遗世独立是一种幸运,是孤独将你与乌合之众区分开来……
别紧张。不必把孤独与“深刻”混为一谈。虽然这些概念经常在书籍和电影中出现,但现实生活显然要复杂得多。对我们很多人来说,“孤独”往往意味着彻头彻尾的不舒服。
如果你想拥有“高质量孤独”,以下是一些可以立刻尝试的小方法。
1. 监测你的孤独质量
很多人只是“有无法控制的孤独感”,但却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还是那句老话,从对情绪保持觉察开始。
你可以尝试在 1-2 周的时间里,记一点日记监控自己的孤独和社交时间。比如你在多长时间的独处后会出现情绪恶化?你的情绪恶化和缓解是否遵循一个特定的模式?你在哪些关系中存在更多独处的需求?你孤独的质量如何,你在哪些活动中“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又在哪些瞬间“感觉度日如年”?
对自己的觉察,有助于你找到内在联结,帮助你进行自我调整。
2. 别为“自我决定的孤独”编造借口
如果你想要独自在周五晚上呆在家里,不必不为“独自一人”而感到羞耻,或者找借口说:我身体不舒服。试试看说“我需要独处一段时间”。这并不意味着你在“逃避社交”,而是坦然接受自我照顾的需要。
▷ 《独活女子的推荐》
3. 每天有意给自己安排 15 分钟“独处时刻”
如果你忙到起飞,根本没时间孤独——路易斯维尔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Paul Salmon 认为你可以将“对孤独的追求”比作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这是种可以在一天中短暂和分散进行的高强度运动,但同样有效。
你只需要每天为自己安排 15 分钟对话时间:这一天中发生了什么,让“我特别不像我自己”?以后还可以做些什么,让我更像我自己?你喜欢什么、追求什么,什么是你看重的事?
高质量孤独,意味着有方法“满足自己的归属感”。考虑到与自己“失联”是无比空虚的感受,这样的对话可以为你拓展一些心理空间。但只有把自己当作朋友温柔对待(学会自我同情)时,我们才能找到高质量孤独。
孤独不一定是坏事,它是一种处境。
欧文亚隆说,“要完全与另一个人发生关联,人必须先跟自己发生关联。如果个体不能确认自己,就会不断需要另一个人去确认。如果我们不能拥抱我们自身的孤独,我们就只是利用他人作为对抗孤立的一面”。
祝你拥有恰到好处的孤独感。
参考文献:
Winnicott, D. W. (1958).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416–420.
Coplan, R. J., & Bowker, J. C. (Eds.). (2014). The handbook of solitud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ocial isolation, social withdrawal, and being alone. Wiley Blackwell.
Coplan, R.J., Hipson, W.E. & Bowker, J.C. Social Withdrawal and Aloneliness in Adolescence: Examin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oo Much and Not Enough Solitude. J Youth Adolescence 50, 1219–1233 (2021). DOI:10.1007/s10964-020-01365-0
[美] 欧文·亚隆,侯维之(译),《当尼采哭泣》,2003年4月,中央编译出版社
[日] 荒川和久, 郭超敏(译),《超单身社会》,2022年5月,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江湖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