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11-17 18:42

“知耻而后勇”才是最毒的毒鸡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编辑:江湖边,责编:kuma,原文标题:《「知耻而后勇」才是最毒的毒鸡汤》,头图来自:电影《春潮》


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都是伴随“知耻而后勇”这样的传统人生教旨长大的。


“话说重点没关系,这样才能长记性。”


如读者 @夏 在文章《在“羞辱”中长大的中国小孩》后的留言:


  • 得了第一名:别骄傲,得意忘形;


  • 只盛了自己的汤:自私自利;


  • 看益智节目说我也可以参加,得到的是轻蔑:“就你?别恶心人了”;


  • 因为受不了打击而落泪:“看你那没出息的样子,开个玩笑都开不起,谁会跟你玩啊”。


“知耻”虽然重要,但“羞耻感”也可能会造成心理创伤。它是一个时时刻刻在你耳边批评“你不够好”的声音,反而阻碍自我实现。


青橙:只有“辱到位”,才能“长记性”吗?


上周出去吃饭,隔壁坐着一对母女,桌上是一盘软糯红亮的东坡肉。


女孩夹了一筷子,又夹了一筷子。津津有味享受美食的样子,让我也忍不住胃口大开。


夹到第三筷子的时候,旁边的妈妈却突然冒出一句:


“吃肉,就知道吃肉!你都 140 斤了,还整天吃肉没够!”


“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你那么宽,怪不得 26 了还没人要!”


听到这里,我的食欲已经没了,女孩也停下筷子直叹气。


但妈妈却越说越“来劲”:“这孩子,怎么听不懂好赖话呢!你究竟还要我怎么样?把心挖出来吗?”


而女儿继续一言不发。


类似的场面,我并不陌生。地铁上,公交里,商场中,还有童年的记忆深处……随处可见言之凿凿的父母,和筑起高墙的小孩。


明明实践起来没什么效果,可为什么总有人觉得“羞辱式教育”能让人“知耻而后勇”?


▷ 《春潮》


回家后,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提起被她“身材羞辱”的往事: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你老是说我虎背熊腰,肚子上好几层游泳圈?


哎呀,我那不是怕你跟那些不知羞耻的小姑娘一样,整什么低腰裤露背装嘛”。


在她看来,小孩子懂什么!生下来就不知羞耻。只有“辱到位”,才能“长记性”。


但是,在精神病学家、羞耻感领域的研究者迈克尔·刘易斯看来:即使是最微量的羞辱,也能被孩子轻易捕捉。


比如,父母会露出鄙夷或厌恶的表情——抬起鼻孔和上唇,露出牙齿,短暂细微到连自己都毫不知情。


但孩子的确感觉得到。


“他们一看到厌恶表情就会迅速转身,然后在短时间内显得有些拘谨”。刘易斯写道,“在社会化方面,除了能直接告诉孩子别再做出那种行为,厌恶表情还能给孩子带来羞耻感”。


心理学家 Joseph Burgo 认为,羞耻感带来的痛苦是与众不同的,这种痛苦总是令人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是谁、自己的外貌、自己本身以及他人身上”。


所以,羞耻和尴尬、内疚等一系列情绪,都被称作“自我意识的情绪(self-conscious emotions)。其特征在于:痛苦的自我觉知。


所以你瞧,“知耻”本就是写在基因里的能力,而“知耻而后勇”的教育方式,理当被重新解读。


江湖边:有时,羞耻感反而会阻挠一个人发生改变


看后台留言发现,好多人都提到了青春期“生理羞辱”


包括你怎么没有脖子、腿粗、声音难听、吃饭吧唧嘴、长得跟你爸爸一样丑……甚至是你撒尿太响、拉屎太臭,导致离家上大学之前都不敢在家上厕所的令人震惊的故事。


对我来说,这种声音总是格外残酷。


刘畊宏“毽子操”火起来那会儿,娱记萝贝贝注意到,刘畊宏肯定、鼓励伴侣 vivi 一起跳操的场景,在中年妇女群体中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价值黏性”


她们说,老公会对自己产后身材冷嘲热讽,还说在家跳操的样子难看。



羞辱,虽然常常以“为你好”的名义出现,但它是一种表达爱的无效方式。对于试图瘦身的肥胖人士来说反作用明显。


在一项有关体重欺凌、偏见和歧视的研究中,Rebecca Puhl 博士发现,体型较大者更不愿意“去看医生”或推迟所需治疗。


他们甚至尽量回避公共场所(飞机、电影院、健身房),因为座椅或器械大小通常是为中等身材的人设计的,路人也会投来鄙夷的眼光。


这是个让人瘦不下来的额外因素——“对肥胖的羞耻感”。


而抵御它的第一步,是“知耻而后勇”的反面:自我接纳。


千万:人也可以一边“自我接纳”,一边努力成长


不知道有没有人回看过自己的跳舞/面试/工作之类的视频?


好多人都有过类似表达:“不忍直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压根不敢打开”的羞耻感弥漫全身。


我从没有过这样的感觉。


因为每次回看跳舞视频前,我会建立一个“你是个新手”的心理防线。当然也会看出各种问题(肢体不协调之类的),但我都会告诉自己:你是个新手!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这样就很好了!你比上次有进步哇!


这样当然心理上很舒适。但上周末我对老师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如果脸皮这么厚,是不是就不会有动力进步——因为大家都说“知耻而后勇”嘛。


老师听完后问我:“那你有因为这个舒适,而放弃学习和进步吗”?


我想了想,好像没有,甚至因为自己是新手,可以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吸收新东西,而感觉特别渴望特别爽。


▷ 《爱乐之城》


老师继续说,“我们经常受到的教育都是,不能太骄傲,不要得意忘形,不然迟早有你好果子吃。但是接纳自己跟努力学习并不冲突,人也可以一边自我接纳一边努力成长。


听完的瞬间,我连最后的一点担忧都没有了。原来真的可以开开心心地就成长起来,这体验可太好了,看来这个兴趣爱好可以多坚持几年。


寒冰:修复“羞辱创伤”并不容易,它直指一个人破碎的自尊


大部分小孩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过被羞辱的经历吧,这多少也算是一种东亚文化特色了。


台湾咨询师周慕姿在新书中提出了“羞辱创伤”的概念——使用一些手段,贬低、压抑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或自我价值,乃至影响到对方的自尊,从而使对方感受到羞耻,觉得自己很糟糕。而羞辱创伤,就是在这些羞辱中所累积的创伤经验。


羞辱创伤属于“复杂性创伤与压力症候群”(CPTSD)的一种。相较于常听到的 PTSD,造成 CPTSD 的创伤事件更为隐蔽,时间也更为长期、具有持续性。


▷ 《狗十三》


羞辱创伤之所以广泛存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羞辱的实施者很多时候也是羞辱创伤的受害者。当一个人遭受了羞辱,长大后就逐渐学会了用羞辱的方式去处理自己的脆弱情绪,以及面对他人。通过羞辱他人,来感到自身是有力量的,从而摆脱自己的羞愧感和无力感。


修复羞辱创伤并不容易,因为它直指的是一个人破碎的自尊,更何况这些伤害还大都来自我们在乎的人——父母、爱人。


但处理它依然是有必要的。只有从“我做错了事,我很糟糕”的创伤中跳出来,告诉自己“那真的不是我的错,没有人值得被这样的对待”。这样一来,我们才有机会拥抱自己的脆弱面,完整地认识自己。


最重要的是,我们就不会再用羞辱的方式去面对自己和他人,从而把羞辱创伤一代代传下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编辑:江湖边,责编:kuma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