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7-15 12:44

太“好”的人,容易抑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点灵心理(ID:yidianling0),作者:碳水化合物,编辑:厘米,题图来源:《小偷家族》

文章摘要
本文探讨了“做好人”的苦楚,指出过度宣扬“好人”形象可能导致抑郁。

• 😡 愤怒是一种自我保护情绪,不应该被压抑

• 😔 压抑攻击性会导致内心冲突和痛苦

• 😊 允许自己释放“坏”情绪,保护自己感受是重要的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是一个宣扬吃苦的世界里,但世界上,却有一种苦,被过分的宣扬。


实际上,这种苦不仅无益,甚至有害。


这种苦就是,做好人的苦。


做“好人”,是一种自虐


初二的时候,我坐在公交车后排座位上。


手里拿着学校的档案,这时候上来一个男的,一屁股坐在我旁边。


坐下以后,他便开始肆意打量我,甚至歪着头读着档案上的个人信息。


我难受极了,但又不知该不该收起档案。


我既不想个人信息被看见,又觉得收起档案显得太不礼貌。


在这种纠结中,我度过了煎熬的20分钟,竟一动也不动。


好不容易下了车,我内心好像有一万只蚂蚁乱爬,我既担心个人信息泄露,又感觉到了一种被侵犯的感觉,浑身不适。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武志红的一句话:


“人没有愤怒,犹如一个国家没有武装。”


我突然意识到,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只有做个好人,而没有学会愤怒。


在传统教育中,愤怒是一种不体面的情绪,一个人当众发火,是不大得体的。


但愤怒的核心功能,也一样被人忽视了。


即,自我保护功能。


心理研究表明,情绪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能够激发个体的行为。


而愤怒则可以激发自我保护,他就像一座城池的瞭望员,一有敌人入侵,马上让我方士兵准备作战。


若是这位瞭望员不被允许履行他的职能,那么城池被攻击时,会处在一种茫然的,慌乱的,不知该不该反击的状态。


而我在公车上的纠结,茫然,正是这个原因。


但不会愤怒,还只是好人的初级状态。


我的同学永芳,有一次去商场买衣服,她试穿了一件短袖。


但她发现,那个短袖领口太大,只要一弯腰,胸部就会暴露出来。


她有些担心地问店员:“这个衣服,弯腰会不会走光呀?”


没想到,店员打量了下永芳的胸部,不屑一顾的说:“你这个平胸,谁看呀!”


永芳怒火中烧,但她觉得不能发火。


甚至为了粉饰太平,反而点了点头,说了句:“那倒也是”。


最后,永芳竟然买下了那件衣服。


但回到家,永芳一整周都闷闷不乐,胸口郁结了一口气。


她试图忽视这种感受,但发现没有用,这种感觉依然存在。


其实,在这件事里,她遭受了三次伤害。


第一次是店员的人身攻击。


第二次是压抑愤怒带来的憋屈感。


第三次是认同店员,买下衣服的自我扭曲感。


第三次看似难以理解,实则是一种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永芳用认同买衣服,来掩盖愤怒。


精神分析表示,当“本我”产生强烈的愤怒,不被“超我”肯定时,往往会把这种冲动转化为强烈的反向作用,以获得“超我”的允许。


但这种压抑,会带来一种自我扭曲感,这是行为背叛了感受,是一种强烈的内在冲突。


虽然说,防御机制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保护,它的存在是合理的。


但强烈的内心冲突必然带来巨大的痛苦。


如果说,压抑攻击性是好人之苦的初级状态,那么反向形成就是好人之苦的进阶状态。


但这还不是最严重的。


朋友意意,闺蜜在背后说她情商太低,她知道后,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反思自己哪里做错了。


用最难听的话,把自己数落了一顿。


然后,发给闺蜜了一个长长的道歉短信,希望对方能原谅自己。


这是最痛苦的一种好人。


好人的上一种状态,人在被冒犯后,第一反应还是愤怒。


而在这种状态中,遭受伤害时,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自我攻击。


这种痛苦,源自于无法分清“我”和“你”。


当敌人来攻打“我”,“我”第一反应是加入敌人的阵营,攻击自己。


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妈妈轻轻打了一下女儿,但3岁的女儿不仅不生气,竟然把最心爱的积木递给妈妈。


这让妈妈十分震惊,原来小孩子无法区分“我”与“你”的概念时,会用迎合对方来求生存。


而意意也是如此,没能形成一个健康的边界。


对于意意而言,世界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任何人的攻击,对她来说都是无可避免的伤害。


而这种模式,不仅会让意意痛苦不堪,长此以往,更是有可能形成神经症。


以上三种好人模式,虽然形式不同,但都给人痛苦。


更让人遗憾的是,这种痛苦毫无意义。


做“好人”,让人失去生命力


同事娟姐,出了名的好脾气,遇到再糟心的事,从没见过她和谁急眼。


有一次,她的方案得到了客户的夸奖。


同事们都在恭喜她。


没想到,她诚惶诚恐的感谢了所有人,而我也是其中之一。


我只是随口给了娟姐一个建议,辛苦付出的是娟姐。


被她这么感谢,我一边诧异,觉得完全没必要。


另一边, 我又从娟姐诚惶诚恐的,冒着汗的表情中,看到了一丝恐惧。


仿佛娟姐在对自己说:你不感谢同事,你就是自私,像个小偷!


压抑攻击性的人,会把对外的攻击性转为对自身。


而且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自己,用这种恶意胁迫自己做个好人。


而此刻的娟姐,在我眼里,像一个牵线木偶。


坚持着虚弱的正确,却毫无生命力。


电影《鬼妈妈》中,有这么一段情节,小女孩不喜欢她的妈妈。


因为妈妈忙于工作,无法照顾自己,有一天,女孩儿意外发现了家中的另一个世界。


那个世界里,有一个完美妈妈,她温柔耐心。


为女孩儿做好吃的饭菜,漂亮的衣服,这让女孩儿内心得到了巨大的满足。


于是,女孩儿每天来找完美妈妈,有一天,完美妈妈送女孩儿一副纽扣,要求女孩儿缝合双眼,变成一个玩偶。


原来,完美妈妈不是人,她是一个靠孩子续命的鬼魂。


这个电影是一个有趣的隐喻,完美妈妈,活得像一个“正确答案”,但却没有真实的生命。


武志红说:“人格萎缩,必然造成真诚流失,让人只能活在虚假的世界中。”


而攻击性,正是完整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允许“坏”,允许“攻击性”,能让一个人释放出巨大的生命力,那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回顾我从小到大的友情,现在想起来:


最让我快乐的友情,居然是在关系中,我可以肆意“坏”的友情。


有一次,我对闺蜜说:“我发现我同桌喜欢你!”


闺蜜听了第一反应是不信,我一本正经的说:“我还能骗你啊!”


“他现在上课,课都听不进去,不信你看这个。”


我拿出同桌的数学课本,翻出最后一页,上面写了满满一整页闺蜜的名字。


闺蜜看了有些诧异,又有些忍不住的开心。


我差点崩不住笑出来,两天后我告诉闺蜜,那名字是我写的。


然后被闺蜜追着满操场的跑,现在想想那种纯粹的快乐,正是允许“坏”,允许“攻击性”存在。


如何允许“坏”?


1. 宣泄你的愤怒


第一步就是意识到:愤怒它是一种情绪,没有好坏之分。


首先,承认愤怒的正当性,允许愤怒的存在。


其次,当你感到愤怒的时候,不要压抑它,而是把这种情绪宣泄出来。


自由书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把愤怒情绪,一股脑的写在纸上,写完后,你会发现,愤怒的情绪,被疏通了,被宣泄了。


2. 做一件事,保护感受


前面我们说,要学会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可能有人会问了,愤怒情绪被宣泄了,还怎么释放攻击性?


其实愤怒不等于攻击性,它只是一个信号,一个边界被入侵的信号。


它说明,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做一件事,保护自我的感受。


例如,开头我在公交车上的案例,我就可以收起档案,换个座位,来保护我的感受。


在与陌生人之间,比起保护对方的感受,自己的感受才是第一位的。


例如,当朋友讲话让你不适,找她聊聊你的不适。


在朋友之间,在宣泄过愤怒后,找朋友表达你的不满。


重点是,你的感受是正当的,合理的,值得被呵护的。


比起外界,你的感受永远是第一顺位。


3. 识别不健康的心理模式


若你被人冒犯后,却更加热情的对待对方。


很可能是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


这种防御机制内在的冲突,会给人巨大的痛苦。学会识别它,觉察它。


下一次试着表达愤怒,建立边界。


例如,当意意被店员冒犯的时候,意意可以直接说:


“你这样说话,我很不舒服。”


如果店员依然我行我素,那么意意可以夺门而出。


当你的行为忠于你的感受时,你会感到一种快感。


那是一种一扫愤懑的快乐,同时还有一种自我统一的舒畅感。


写在最后


某位心理学教授提到过这样一个现象:


许多人虽然出于不同的原因选择接受心理治疗,最后往往发现,原因在于他们的宜人性太高了。


宜人性高的人会习惯性地让别人感到舒适,从而为了避免冲突,压抑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绪。


教授提出,这种策略从短期来看是有效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事情并不会因为「不说」而消失。


反而会埋在心里,成为情绪、健康、关系的定时炸弹。


这就是做好人的代价。


但其实,我们最应该照顾的,是自己。


接受自己的全部样子,哪怕是那些看起来丑陋、锋利、不完美的部分。


因为,你永远可以不那么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