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6-15 08:15
长大的一个标志:不再等待“被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 (ID:jdxl2000),作者:李清华,编辑:鸟人,责编:寒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的流行,“创伤”一词也越来越被大众所熟知。很多人都意识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遭遇过某种程度的漠视、虐待甚至折磨,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创伤。


创伤会如何作用于一个人,影响ta此后的情感和心理的发展?小时候没有被好好爱过的我们,长大后该以什么姿态来面对这个世界?今天分享一篇李清华咨询师的文章,和我们聊聊她眼中的创伤——这一“灵魂的杀手”。


一、创伤是灵魂的杀手


美国精神病学家Leonard Shengold曾提出了“灵魂谋杀”(Soul murder)一词,来描述成人对儿童明显蓄意的虐待和忽视。这种虐待和忽视的强度和频率足以造成创伤,让儿童随后的情感发展受到了深刻的负面影响。


创伤是灵魂的杀手,创伤会扼杀一个人爱的能力,也会让一个人无法真正地去感受快乐。


我们在咨询室里已经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


A小姐讲话很着急,她的语速很快,似乎想要尽可能快地表达完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经过了很多次的咨询,A小姐才意识到自己说话这么快,是担心自己占用别人太多的时间,担心自己的表达对别人来说是一种负担。


很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对她的表达都是一种很敷衍的态度,并没有太多的兴趣来听她说什么,她逐渐在父母的反应中形成了一个“不受欢迎”的自我表征。表达交流,与人聊天,A并不会感受到任何的快乐,反而变成了一个负担。


B先生是“选择困难症”,他很难作出一个决定,小到中午点外卖,他担心自己踩雷,害怕自己点的东西不好吃;大到帮助孩子高考填志愿,害怕自己选错专业耽误孩子一生;不管是给自己做决定,还是给他人做决定,每一个决定都让他无比纠结。在这些纠结的背后是一个“总也做不好事情”的自己。


B很小的时候帮助妈妈买菜遭受到的指责“你怎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可以想象,生活对B先生来说简直是一次大型的考试,旅行外出定哪个酒店,选择哪个旅行地点,定哪一趟航班,进哪个餐厅,每个决定都要了他的命,在这些旅行中他感受不到快乐,只有无尽的“决定”需要耗费他的精力。


L先生,一个成功的已婚商人,他长期处于慢性抑郁中,会时不时对妻子和孩子发脾气,他因此前来寻求治疗。他无法真正地享受任何事情,感受不了任何的快乐。


他在咨询中回忆起来自己五岁的时候和家人坐在饭桌上吃饭:他出生于一个家教苛刻,等级森严的家庭氛围里,吃饭的时候家里所有人整齐地坐好,静静地等待“指挥官”父亲的出现。父亲进来的时候,会绕着餐桌走一圈,把每个人餐桌上的香蕉捏烂。五岁的L被吓坏了,他大哭了起来,父亲凶狠地看着他,严厉地说到:“不许哭,你怎么可以为一个香蕉大惊小怪?”


困惑、害怕的情绪交织在一起,L开始在心里默默地想:是啊,也许父亲是对的。我怎么可以为一个香蕉而大惊小怪。L先生那一刻无法去消化自己的恐惧,这些恐惧转化为一种对攻击者的认同,也许这份认同在那一刻帮助他平息了自己内在的风暴,加入“攻击者”的阵营和队伍就可以免于被父亲责骂,L用顺从、认同的方式从那些恐惧中生存了下来。长大后的L性格很分裂,一部分的他在外是顺从、讨好的,一部分的他在家里是暴躁、苛刻的。


二、“被爱”是孩子的生存之道


人类身心发展需要的时间远比其他物种要长得多。小马驹从母妈身上分娩后就可以独立行走,小猫咪出生一个月就可以离开妈妈,大多数的哺乳动物在出生后不久就可以独立行动甚至自己获取食物,掌握生存技能。而人类的独立能力却需要漫长的时间,需要依赖照顾者长达十几年的时间,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构造发育和成熟比较缓慢,这些与生具备的基本条件决定了我们的“脆弱性”和“依赖性”,我们需要父母的爱、照顾和关注才能存活下来,被爱是孩子的生存之道。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权力关系天然上是不对等的:父母作为被依赖的对象本质上就拥有神一样的权利,孩子需要看父母的脸色行事,行为上极力去满足父母的期待和要求才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爱,需要父母的同意和给予才能获得自己力所不及的东西;如果作为权力上位者的父母滥用这个权利,对作为下位者的孩子进行虐待(不论是肢体上,还是情感上),这些伤害便是无可避免。


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感,让他们需要竭尽全力来留住照顾者,哪怕是虐待性的父母,或者忽视性的父母。儿童也会用自己的防御来去合理化父母的行为,美化父母对自己的虐待和忽视——“他们也是为我好”,从而将攻击性指向了自己。这是内在调和自己痛苦的一种心理能力,借此来获得一种希望感。


这些忽视、虐待的创伤会对一个人持久地产生作用。很多人长期将自己放在一个顺从、讨好、受虐的位置上,以此来维持一段有毒的关系,和一个并不爱自己的人在一起,并在头脑中去美化和合理化对方的行为;因为比起空荡荡的内心,他们宁愿和一个施虐性的人在一段不健康的关系里纠缠。


三、我们不需要再“等待被爱”了


很多人被困在一个“儿童态自我”,他们的内在依然处于一个被动的等待被爱和被照顾的状态里,在关系中缺乏主动性。即使长大以后也会习惯性认同父母的意见,小到如何选择一个袜子,大到装修风格。


被困在“儿童态”的自我始终无法意识和觉察到自己的成长。无法看见自己的力量,看见自己的能力,被动等待别人来爱。


很多受害者谈到自己受虐的经历时,都会很恨自己的懦弱和无能,怪罪自己没有保护自己,不懂得反抗。也许我们需要试着接纳和拥抱那个受惊吓的、在那一刻无路可走的自己,因为那个时候你必须要依赖那个施暴者才能活下来。但现在,你不需要了,当你有力量的时候,你终于可以说“NO”了。


我们已经不是孩子,不再依赖被爱而成长;也许我们曾经受过伤,但那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脆弱;现在的自己已经不是过去的自己,我们有能力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再需要等待别人来给予;我们有能力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再需要别人来参与。


我们在成长中积累的经验和见识足以给我们力量,逐渐去发掘自己的资源,去主动创造爱和关系,创造生命中的可能性,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才能掌握幸福。


就像遭遇过饥荒的人,对饥饿的恐惧一直蔓延在潜意识里,直到食材富足的年代依然会过度囤积食物,被恐惧支配的内在匮乏感让人不断摄入过量的食物,但也许你的身体机能根本不需要那么多。


爱是否也是一样呢?对于孩子来说,被爱才能活下来;对于如今长大的你来说,被爱很重要,但也许没有那么重要。


电视剧《春色寄情人》里有这样几句台词:


小时候要靠被父母爱着,才能活下去,那是生存之道。


去爱一个人,而不是等待被爱,这是从孩子变成成人的唯一方式。


只有你可以决定自己的活法,想要什么就去努力,失败了也不后悔。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