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4-09 21:00

“大多数的职场问题,问题都不在职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刘月咨询师,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天邀请到的刘月老师,对《报告》中提到的职场人心理健康问题有很多基于咨询场景的观察和思考。她认为,大多数的职场问题都不仅仅是职场问题,而是跟更深层次的情绪、人生发展等议题有关。


如果你也在被职场中的焦虑、迷茫、低价值感所困扰,今天的文章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考。



20+到30+之间的“职场人”,可以说是我的主要工作对象,他们大多是互联网、媒体/文化、金融等行业的从业者,其中互联网大厂的是主力。另外就是由于疫情而回国的留学生群体,他们虽然没有深入职场,但也是已经在国内外有过一些实习经验,面临职业选择及规划,即将步入职场的“准职场人”了。 


我发现,来找我咨询职业相关问题的职场人,困扰他们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找不到方向;


找不到热情。


找不到方向,就是我们常说的“迷茫”,根据简单心理《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最让职场人困扰的问题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迷茫,占54.46%。



找不到热情,也就是“倦怠感”,在《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中,近6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倦怠感。 



身在问题中的人们,第一反应当然是解决问题,也就是想办法清晰方向,找到热情。但根据我的咨询经验,很多职场问题其实不是职场问题,而是人生课题,要解决它们,只从职场着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入更深层的挖掘——这也往往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契机。


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怎么办?


来找我咨询职业相关问题的职场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无方向,无热情:不喜欢自己当前的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有方向,无热情: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在喜欢和擅长的领域做了一些积累,但仍然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


先说第一类。我也是做了咨询师之后才发现,我们中国有那么多人到了二三十岁的时候,还都不太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甚至在成长过程中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前不久,有个朋友跟我抱怨对于工作发展的迷茫。她是我在澳洲留学时的高中和大学同学。我记得当时选择大学专业,她知道我要学心理学,说自己也很感兴趣,但她妈妈让她学会计,因为这样可以在她毕业后帮她安排工作(她妈妈是金融行业的)


当时帮忙递交申请的中介,也建议不要学心理学,因为那意味着可能会是整个faculty可能里唯一的一个亚洲学生(在当时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还是非常冷门的专业),压力也会比较大。


图/《华丽上班族》


我的那位朋友最终还是听从了她妈妈的意见学了会计,读研时,再一次听从妈妈的建议学了经济。她妈妈也确实给她安排了会计师事务所和证劵公司的工作。但是每一次她跟我抱怨工作困扰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工作对她来说是种折磨,需要工作的每一天她都是痛苦煎熬的。但她不知道如果不做现在的工作,她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这个问题在她过去需要去想的年纪被逃避掉了。


这位朋友是在有机会自己去尝试自己的喜好之前,就被父母的选择覆盖了,这也是很多中国孩子共同的经历(即便是我的留学生来访群体,也很受父母意愿的左右):在成长过程中都并没有太多机会和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喜好,没想过自己自己以后要做什么,要过怎样的生活。这些年轻人被动地被抛入职场,对于职业规划、工作方法都没什么自主意识。


还有一些来访者的职业意愿是相对清晰的,但是可能迫于外界压力,不敢去尝试,以至于选择了外在标准中的“热门专业”“好工作”。比如L在体制内工作,在面对这份父母、男友、同事眼中的”好工作“和自己心里始终放不下的职业愿望时,很难做出放弃现在工作的决定,重新去追求自己的职业愿望。


找不到职业方向的迷茫感,可能跟一些在过往没有被顺利解决的人生议题有关。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将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在他看来,人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一个特定的冲突,如果能够顺利解决,个体的能力就会得到扩展,顺利进入下一阶段;而如果不能,这个问题就会在之后继续干扰他,体现在职业、亲密关系各个方面。



具体来说,1~3岁被认为是儿童的第一个反抗期,因为这时儿童开始会爬、走、说话等,开始有了自主感,想要坚持自己的进食方式、排泄方式。如果在这个自主性发展的时期里,父母太过于控制和严厉,就会伤害儿童的自主感,使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和害羞。有这方面困难的人,在职场中很可能不会说“不”,不太会“有意志”地决定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4~7岁,当父母面对儿童对外在世界的主动探索是鼓励的态度时,就会为主动性、责任心、和创造力发展奠定下基础;但如果父母面对儿童比较幼稚的想象力和独创行为时,是嘲笑的、否定的,这就容易打击到儿童的自信。这样的儿童长大后可能没有信心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向,不觉得可以依靠自己去创造好的生活,更倾向于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规划的生活中。


很多职业困境就可能和之前没有顺利克服的心理发展冲突相关。在咨询中,我会帮助这些职场人找到他们所卡住的发展阶段,帮助他们回到那个没有顺利解决的冲突,再回过头理解自己目前的困境。


在知道真正的症结之后,再去修通、发展这些心理能力,从而让当下的处境有所改变。


知道自己要什么,但就是提不起精神,怎么办?


还有一类来访者,是“有方向,无热情”。我接过几个非常聪明的来访者(文章中所有例子都已模糊化处理,请勿对号入座),他们的成长路径也挺类似:从小在学业上表现就比较出色,不费什么力就上了国内顶尖的学校,出国留学,再回国找工作。


与前面的迷茫职场人不同的是,这类来访者已经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领域打下了一些基础,有了一些成绩,但他们也很难在工作中感受到乐趣。



图/《风平浪静的闲暇》


A已经工作多年,有了不错的经济基础,职业路径平顺,工作表现也不错,老板同事都很喜欢TA。来寻求咨询的原因是,TA觉得自己的工作虽然做的还可以,但很多时候会有一种在“应对”的感觉,并没有深入的思考。这造成很多工作对她来说都是“新”的,需要不断去处理一个个新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上的损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TA感到自己缺少生命力,缺少对工作深入探索的热情。


在咨询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困难在上学过程中就一直存在了:知道如何把题目做对,但觉得并没有真的弄明白。TA的成绩很出色,也让老师、家长、和TA自己都默认了一切都好,忽视了已经被TA自己感觉到的困惑。好成绩、好学生、掩盖了问题和困难,阻碍了TA去发展更深的思考的、关联的、感受的能力。TA的一个主要的咨询诉求,是想要找到对所做事情的passion。


即将完成美国学业的B,困扰他的也是类似的问题:虽然TA对于所学专业和即将从事的职业领域是确定的,但觉得自己的职业道路一眼便可望到头:毕业进入硅谷成为工程师,或者回国进入互联网大厂做一个程序猿。同样的,TA也感到似乎缺少点类似于passion的东西。


这样的情况在有优秀教育背景的年轻一代中并不少见,我发现,这些问题背后存在某种共性:他们的理性功能都发展的非常好,但他们不擅长也不喜欢谈论自己的感受,以至于跟自己的内在感受出现了断裂。


图/《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在咨询中,一开始他们都很不理解,为什么要谈感受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在他们高效、理性、秩序的世界中,感受是无足轻重的。


这个时候,我都会跟他们说,他们的咨询诉求,并不是理性层面的,他们所要找到的“passion”、或是好奇心、探索欲、热情,统统都是情绪感受层面的,他们面临的问题不是理智可以解决的。


从精神动力学的视角来看,情绪成熟和智力成熟是两件事儿:一个人可能智力水平、心智功能发展得很好、甚至是很超前,但是由于早年环境的失败,造成内在情绪停留在早期比较原始的状态里,并没有发展成熟。


A和B的心智水平都很高,但情绪情感对他们来说是一片盲区,对于自己的状态是无法识别和理解的,甚至不知道自己起不来床、出不来门是低落、抑郁的表现,以为是累的。


和他们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协助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的内在情绪、情感,帮助他们识别和命名内在体验。


举个小例子,有些人会不自觉地流泪,似乎并不是哭,但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流泪。当在咨询中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停下来,让来访去感受此刻的内在体验,此刻是什么感觉?是刚刚想到了什么触发了这种感觉吗?


一开始他们说不出来自己的感觉,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什么,我会尝试帮他们去命名,比如询问“是觉得有些委屈吗?” 慢慢的,他们发现“不自觉流泪”其实是一种情绪状态的反应,开始有意识会去关注和觉察自己的状态。


跟内在感受建立联结是一件需要慢慢来的事,通常一开始,他们会意识到自己长期比较抑郁的、缺少生命活力的状态,会体验到内在有一种很“空”的感觉;而随着咨询的进行,他们会开始有更多的感受,比如开始发现生活中一些细小的美好;会发现自己在工作上更少的拖延、更多的投入。


图/《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


如果阅读此篇文章的你也有类似的困扰,但由于各种原因还不能来寻求咨询的帮助,我建议你可以做一些小的练习,比如瑜伽、冥想、身体扫描等,来帮助开始关注你的身体感受,和身体有所关联。在生活中,也可以开始有意识的去关注一下自己的情绪感受,尝试询问自己“我现在感觉怎么样”“此刻的我是什么样的感觉”,也可以更多地和朋友相互交流一下彼此的状态。


只有越来越多地链接到内在感受,我们才会意识到,除了理性,我们的身体和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会用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重要的,你怎么样会快乐。情感和理智的整合,才能让我们不仅是活在头脑中(mind)的优秀职场人,还是一个活在身体(body) 中的快乐职场人。


最后,再重复一遍我开头提到的观点:大部分的职场问题都不仅仅是职场问题,而是更一些更深层的问题有关。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透过表象,看到那个真正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无用功“,恰恰是解决职场迷茫倦怠的那个最高效的钥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简单心理(ID:janelee1231),作者:刘月咨询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