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4-02-19 10:48

容易情绪崩溃的人,身体都出现过这个迹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点灵心理(ID:yidianling0),作者:Sheri Van Dijk,编辑:厘米,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本文讲述了情绪与身体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情绪炎症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时介绍了通过几个小动作来管理情绪的方法。

• 💡 身体的过敏反应可能与情绪问题有关,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找到背后的情绪原因。

• 💡 情绪炎症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超过70%的人会通过攻击自己的身体器官来消化情绪。

• 💡 学会与情绪共存,通过身体前屈和有节奏呼吸等小动作来恢复平静,同时准确地描述和接纳情绪,可以有效管理情绪。

有人曾说:世界上所有的病,都是情绪打了败仗。深以为然。


好友小李总是面部过敏。然而,她始终没有查出过敏原。她接受心理咨询后才意识到,过敏的背后有规律:母亲在身边她就过敏,一走又消失。


从小到大,母亲对她有着超强的控制欲。面部过敏的本质,是她与母亲的关系“过敏”。在潜意识里,她非常抗拒母亲侵犯自己的边界。


没有释放的强烈情绪,积压下来,形成了身体的隐疾。


身体和情绪密不可分。很多时候,身体的问题,其实是情绪问题的隐喻。


如果我们能及时觉知情绪问题,就有机会调整失衡,做回情绪和身体的主人。


今天的文章就来聊聊,如何通过4个小动作,正确认识并管理情绪。


情绪炎症:身体成了情绪的替死鬼


舞动治疗师王宇赤曾写道:


皮肤经常会过敏、长痘,很可能是生活中被人侵犯了边界;

常常突然头痛,可能是委屈自己去接受别人的想法;

身体肥胖,减肥困难,很可能是长期压抑了自己的负面情绪。


在心理学中,这种状况被称为“情绪炎症”。


和受伤而引发的身体炎症一样,积压的情绪,也会让人发热、烦躁、不舒服,甚至会感到疼痛。


当我们产生情绪问题,最先被攻击的是免疫系统。超过70%的人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情绪,这是导致身体疾病的最大原因之一。


不仅如此,大量科学研究表明,情绪和许多慢性病相关。


比如,我们一直用“心碎了”来形容分手后的感受。实际上,这并不仅是一个浪漫化的比喻,而是可能发生的事实。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悲伤故事:结婚多年的夫妻在几天内相继去世;父母在失去孩子后几天内去世。


一项研究显示,孤独寂寞与心脏病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心碎了”可能会引发冠状动脉阻塞。


关于丧偶与死亡率的统计数据证实:在配偶去世后的头三个月内,一个人去世的可能性是未丧偶人士的2倍。这种极度悲伤所触发的病症,被称为“心碎综合症”。


除此之外,近期一项研究表明:一周内有过强烈愤怒情绪的成年人,白血球介素6(IL-6)水平会升高——这是身体有慢性炎症的指标之一。


身体是心灵的镜子,很多身体隐疾,都是“情绪炎症”。


激烈的情绪,有害身心健康。


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消灭这些情绪吗?


并不是。我们要做的,是学会与情绪共存,成为情绪的主人。


二、如何与情绪共存?


辩证行为疗法(DBT)里有4个步骤。


1. 2个简单小动作,让你快速恢复平静


第一个小动作,身体前屈。弯下腰,然后试着用手去触碰你的脚趾。


不要在意自己能否真的碰到。如果觉得站着太累,你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坐着,然后试着身体向前弯曲,与此同时,用头去靠近你的膝盖。


为什么这个简单的小动作能缓解情绪?


因为,身体前屈能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负责休息和消化的系统。当你感到安全而且是被保护时,副交感神经系统会让你的身体平静、放松。


第二个小动作,有节奏地呼吸。


呼吸,其实是最简单且有效的情绪控制方法之一。不过,需要把握好呼吸的节奏,才能有效缓解情绪。呼气时间一定要比吸气时间长。这样才能有效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让我们感觉更平静。


怎么才能控制呼吸节奏?


其实很简单。当你吸气时,在内心默数时间;当你呼气时,以同样的速度默数时间。如果你吸气默数了4秒,那么你呼气时至少要数到5秒。


如果想要获得双倍功效,你可以在做前屈的同时,有节奏地呼吸。


2. 准确地描述情绪,为情绪命名


如果想要长远地管理情绪,你需要深入认识你的情绪及其组成部分。也就是,学会准确地描述你的情绪。


也许你会疑惑,你当然知道自己的感受,对吧?但你怎么知道你所认为的“愤怒”,就一定是愤怒,而不是焦虑呢?


其实,很多人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情绪。我们只是把我们认为的感觉,当成了实际的感觉。


另一方面,有些人可能在情感忽视的环境中长大。所以会习惯性地忽视或回避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就导致很难准确地给情绪命名,很难梳理自己的真实感受,迷失在情绪“迷雾”中。


当你感到心烦意乱时,你能准确地描述自己的情绪吗?如果不能,可以仔细思考以下问题。


首先,你可以问问自己:


是什么让你产生这种感觉?你对此有什么反应?


不要判断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你只需要诚实地描述一切。


接着,你可以进一步思考:


你对这种情况有什么看法?你如何解释当时发生的事情?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在随意评判、急于下结论或做假设?


想清楚后,你可以试着回忆:


你发生了哪些生理变化?例如,某些部位变得紧张或紧绷,以及呼吸、心率和体温的变化。

你的肢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可以试着描述你的肢体语言,姿势和面部表情。


接着,再试着回忆:


当时,你的内心产生了什么冲动?你想大喊大叫或者扔东西吗?


有没有想要避免眼神交流,马上逃离的冲动?你有冲动行事吗?还是做了别的事?


回答完这一系列问题,你就可以给情绪命名了。


你的情绪属于哪种基本情绪:高兴?伤心?恐惧/惊讶?还是生气/厌恶?


如果想更深入更具体,你还可以借助情绪感觉轮来命名。



为什么给情绪命名这么重要?美国精神医学临床教授丹尼尔·席格(DanSiegel)曾说:“如果你无法说出它的名字,就无法驯服它。”


3. 不要评判感受,学会接纳情绪


评判自己的感受,只会平添痛苦。


比如,孩子在学校打架,你很生气,朝孩子发火。事后,你又会反思——也许孩子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或者和朋友吵架了。然后,你会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


于是,你不仅对孩子感到生气,还会为此感到自责。情绪不仅没有缓解,还增强了。


要记住,情绪没有好或坏,对或错。它就是一个客观存在。


你产生了某种感觉,就是你此时该有的感觉。但你也需要注意,不要将情绪和行为混为一谈。比如,感到愤怒(情绪)和生气时大喊大叫(行为)是两码事。


如果你发现自己会评判某种情绪,可以再思考一下。比如,你是从哪里得知“悲伤是不对的”?


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接纳你的情绪。接纳,并不是说你要喜欢这种情绪,或者希望它一直存在。而是说,你要学会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


可以试着写下这些句子,比如:


我很生气。

我觉得生气没什么。

我现在生气是有道理的,因为……

我的脾气大,不是我个人的问题,因为我的成长环境不好。


你可以重复这个小练习。不要进行自我对话,因为很容易又开始自我评判。


最好把这些回答写下来,或者存在手机里,这样你就可以随身携带。有情绪时,翻出这些句子,读给自己听。时间久了,你会发现,你对这种情绪的看法变了——你变得更能接纳自己的情绪,更少地评判自己的感受。


4. “反其道而行之”,降低情绪的强度


一旦你稍微平静一点,弄清楚了自己的情绪是什么,并且接纳了它。下一步,就是决定是否要做些什么来控制这种情绪。


你可能会想:“这种情绪让我不舒服,我当然想控制这种情绪。”


但请记住,任何情绪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重要的是,你要弄清楚情绪在传达什么信息。


情绪过于强烈时,会阻碍这些信息传递。比如,你对某人很生气,但你想和对方沟通。然而,你过于生气,会导致你们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


再比如,人一多,你就很焦虑。你其实很清楚,没有人会对你的安全构成威胁。但这种焦虑就是让你没有办法出门。


如果是这样,你就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减轻情绪的强度。


这时,你需要注意到,这种情绪让你想要做什么?


在DBT中,有一句俗话叫做:“情绪爱自己。”也就是说,情绪会驱使我们做出相应的行为,来强化这种情绪。这会让我们掉入一个死循环。


所以,我们要打断这个循环:通过做出相反的行为,来减轻情绪的强度。


以下是一些例子。


(1)愤怒


伴侣做了某件事,让你感到很生气,这种情绪让你很想说些伤人的话。


相反的行为:稍微回避一下你的伴侣。如果ta在客厅看电视,你可以去卧室看书。


这并不是冷暴力,而是一种体面。这意味着,你想尊重伴侣,不想让事情变得更糟。


如果你在卧室里,还是无法平静,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评判你的伴侣。那么,你的愤怒情绪还是会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可以试着做一些与你的想法相反的事情。比如,你可以试着列出关于伴侣的3个优点。


(2)悲伤/抑郁


情绪低落时,你可能会自我孤立,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和外界联系。


相反的行为:和朋友联系,或者和他们待在一起,继续参加一些你平时会参加的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你要确保自己是享受这个过程的,你会感到愉快或平静。


有时,通过做相反的行为,会很快产生效果。但很多时候,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持续练习,才能转变对情绪的认知。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要压抑或摆脱情绪。因为任何情绪都是有意义的。如果这种情绪阻碍了你,那么你就可以用这个技巧来减轻它。


写在最后


身体不会说谎。它忠实地帮我们贮存所有情绪。


而生病就是在提醒我们:接纳自己的真实情绪,直面自己的真实需求。


照顾好情绪,照顾好自己。


参考资料:

[1] Colino, S. (2020, November 10). To Heal Emotional Inflammation, Let Distress Inspire Change. PSYCHE. https://psyche.co/ideas/to-heal-emotional-inflammation-make-distress-your-change-agent.

[2] Harding, S. (2022, December 14). Heartbreak Is More than a Metaphor. Are You at Risk? PSYCHE. https://psyche.co/ideas/heartbreak-is-more-than-a-metaphor-are-you-at-risk.

[3] Dijk, S. V. (2021, April 14). How to Calm Your Inner Storm. PSYCHE. https://psyche.co/guides/how-to-calm-your-emotions-with-dialectical-behaviour-therapy.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壹点灵心理(ID:yidianling0),作者:Sheri Van Dijk,编辑:厘米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